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85篇 |
免费 | 1234篇 |
国内免费 | 143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56篇 |
大气科学 | 2220篇 |
地球物理 | 702篇 |
地质学 | 3116篇 |
海洋学 | 611篇 |
天文学 | 65篇 |
综合类 | 691篇 |
自然地理 | 149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1篇 |
2023年 | 354篇 |
2022年 | 477篇 |
2021年 | 540篇 |
2020年 | 392篇 |
2019年 | 445篇 |
2018年 | 316篇 |
2017年 | 320篇 |
2016年 | 353篇 |
2015年 | 385篇 |
2014年 | 589篇 |
2013年 | 434篇 |
2012年 | 498篇 |
2011年 | 450篇 |
2010年 | 441篇 |
2009年 | 453篇 |
2008年 | 408篇 |
2007年 | 360篇 |
2006年 | 313篇 |
2005年 | 281篇 |
2004年 | 261篇 |
2003年 | 242篇 |
2002年 | 178篇 |
2001年 | 200篇 |
2000年 | 150篇 |
1999年 | 135篇 |
1998年 | 93篇 |
1997年 | 88篇 |
1996年 | 80篇 |
1995年 | 66篇 |
1994年 | 74篇 |
1993年 | 64篇 |
1992年 | 56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36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7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4篇 |
1962年 | 2篇 |
1959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1949年 | 1篇 |
194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7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62.
上扬子地区是我国页岩气重要开采区,也是氦气工业性开采的唯一地区,但对于其氦气生成潜力研究仍处于空白阶段.据此,对上扬子东南地区采集的144件岩石样品进行场发射扫描电镜及铀、钍强度测试,理论计算了页岩气中氦气达到我国工业开采标准(0.05%)需要满足的理论条件.岩石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富含铀、钍的副矿物(锆石、独居石、铀钍石及磷灰石等)主要赋存于造岩矿物石英和长石中.岩石铀、钍强度测试结果表明,三大类岩石中铀平均含量呈现:沉积岩(8.96×10-6)>岩浆岩(4.83×10-6)>变质岩(1.89×10-6);钍平均含量呈现:沉积岩(11.01×10-6)≈变质岩(10.4×10-6)>岩浆岩(5.9×10-6).岩浆岩中铀、钍平均含量呈现: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沉积岩中铀平均含量呈现泥页岩(13.86×10-6)>>砂岩(2.54×10-6)>碳酸盐岩(1.67×10-6);钍平均含量呈现泥页岩(12.50×10-6)≈砂岩(12.76×10-6)>碳酸盐岩(5.96×10-6).不同沉积时代沉积岩中铀、钍平均含量也呈现上述分布规律.沉积岩中铀、钍含量主要与岩石的沉积环境与物源有关,与沉积时代无关.单位时间、单位质量岩石氦气生成量的大小为:泥页岩>酸性岩>中性岩>砂岩>变质岩>碳酸盐岩>基性岩>超基性岩.以中国南方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例,当该层位泥页岩中残余氦气含量为U,Th元素衰变释放出来氦气含量的80%以上时,适合进行"页岩气+氦气"的共同开采,提高页岩气的开采价值. 相似文献
63.
64.
两种用于作物冠层叶绿素含量提取的改进光谱指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深入探讨目前广泛使用的提取叶绿素含量的植被指数的光谱响应机制基础上,利用PROSPECT+SAIL模型模拟的作物冠层反射率样本数据对比分析了这些植被指数对叶绿素含量变化的敏感性差异,包括PSSRa、PSSRb、PSNDa、PSNDb、NPCI、PRI、MCARI和TVI等.结果表明,上述植被指数或对土壤背景变化敏感,或受高值LAI影响趋于饱和,对作物叶绿素含量反演效果均不理想.提出了4种基于TVI和MCARI的改进植被指数MTVI1、MTVI2、MCARI1和MCARI2,揭示了它们对土壤背景和LAI不敏感,对叶绿素含量变化更为敏感的光谱机制,并根据实验数据对其进行验证.实验表明,改进的植被指数MTVI2和MCARI2是作物冠层叶绿素含量较好的预测器,可据此建立作物冠层叶绿素含量反演模型. 相似文献
65.
根据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194站1958—2007年共50a的逐日降水资料,利用WAP指数对该区域干旱的主要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对各季节WAP指数的多年平均分布特征、WAP指数的长期变化趋势、区域平均的WAP指数变化特征等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基于WAP指数的干旱开始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和干旱持续时间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WAP指数表征的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和季节性差异;该区域夏冬季节降水量有增大趋势,不易发生持续干旱情况,而春秋季节降水量的长期趋势明显减少;该区域春秋
两个季节干旱开始和持续的时间存在显著季节性差异及南北和东西地域性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6.
67.
利用武汉市1993-1998年各月空调销售量资料及同期气候资料,采取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武汉市夏季空调销售量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武汉市空调销售量与夏季高温天数,气温日较差,月平均相对湿度、月平均最低温度等因子有较好的相关关系,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年、月空调销售预报方程,并研制出一套空调销售(开机)指数。 相似文献
68.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以干旱日数为预报对象,以前期500 hPa高度场为预报因子,结合最优子集回归(OSR)方法建立回归预报模型,对1971-2007年期间中国区域秋季干旱形势进行交叉检验预报。针对秋季华西秋雨与华南干旱特征,分别建立以华西洪涝站数与华南干旱站数为预报对象的预报模型,研究OSR方法的预报技巧。研究表明:OSR预报方法对秋季中国区域的干旱日数具有较高的预报技巧,距平相关系数(ACC)在全国大部地区均通过α=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中国东部地区整体预报水平高于西部地区,ACC在中国区域平均达到0.45。对于秋季华西洪涝站数与华南干旱站数,OSR方法也体现出较好的预报能力,ACC分别达到0.71和0.55。此外,对华南区域干旱站数的独立预报检验表明,模型能较好地预报出2003-2007年秋季华南地区偏旱的趋势,但对干旱范围的预报有所低估。 相似文献
69.
淮河流域5~6月降水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淮河流域降水异常进行分析对于预测黄海绿潮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淮河流域10个站,长江流域15个站,通过对国家气象信息中心1951~2011年的逐月降水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5~6月平均降水异常。2000~2010年,淮河流域5~6月降水呈现增加趋势,与长江流域降水呈反位相变化。分别对淮河流域5~6月平均降水异常与印度洋偶极子指数(Dipole Mode Index,DMI),以及太平洋年代际振荡(the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指数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淮河流域5~6月平均降水异常与6个月前的DMI指数达到最大正相关,与20个月前的北太平洋(20°N以北)SST呈现明显的负相关,与PDO指数达到最大负相关。这表明,PDO、DMI指数对淮河流域5~6月降水异常的年代际、年际变化具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70.
暴露指数反映了环境在面对极端天气事件时承受灾害的潜在风险程度。研究利用遥感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数据(DEM)、海洋水深及风力数据等, 基于暴露指数模型, 以福建省东山湾为案例研究区域, 对风暴潮灾害情景下的海岸带暴露指数及其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1)近十年来, 东山湾海岸带暴露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 潜在风险程度为“中”及以上区域占比由67.14%下降至59.06%, 海岸带在面对风暴潮灾害等极端天气事件时潜在的风险程度总体降低, 海湾地貌类型差异及其形态变化是影响东山湾暴露指数产生波动的主要原因; (2)基于暴露指数评价结果, 结合海岸带开发利用现状, 研究可对东山湾海岸带生态环境的敏感区域进行识别, 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开发利用与风险防范对策, 为海岸带空间规划、生态保护修复格局的科学划定提供理论支撑, 在助力海岸带陆海统筹和可持续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3)研究提出的一种基于时间序列的暴露指数研究技术路线和框架, 可为海岸带脆弱性评估、海岸带韧性评估、海岸带灾害监测预警等相关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在基于深度学习的海岸带灾害风险预警与灾害模拟等方面也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