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38篇
海洋学   13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1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中国现代产业体系四位协同的地区差异及动态演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邵汉华  刘克冲  齐荣 《地理科学》2019,39(7):1139-1146
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四位协同指标体系,基于2001~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现代产业体系四位协同度进行系统测度。分析四位协同度的地区差距,对其动态演进过程进行科学预测。研究发现:中国现代产业体系四位协同度呈波动性上升态势,其中东部地区四位协同度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现代产业体系四位协同度区域相对差距与绝对差距均呈扩大趋势,东部地区内差异与东-西部地区间差异均最大,其中超变密度差距是区域间差距主要来源。现代产业体系四位协同度演进方式表现为邻近演进,低水平阶段向更高水平阶段跃升概率增大,整体向更高阶段发展。  相似文献   
52.
中国县级海岛综合承载水平测度及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PSR模型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方面选取28个指标,构建县级海岛综合承载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中国12个县级海岛2009—2017年间的综合承载水平,对其承载水平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各县级海岛综合承载力阶段性特征显著,综合承载力水平在2009—2017年区域差异明显并在波动中上升,近两年相对差异有缓慢扩大的趋势,整体发展态势较好;(2)县级海岛综合承载力空间分异明显,承载水平呈中间高南北低、从中部向南北减弱的特点,空间分布呈现出区域化和集群化特征;(3)县级海岛综合承载力的结构随时间推移有不断优化向好的趋势,各结构之间在发展路径上呈提升状态,其协调度不断波动,发展向正规合理化时期靠近。  相似文献   
53.
中国绿色发展时空演变轨迹与影响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程钰  王晶晶  王亚平  任建兰 《地理研究》2019,38(11):2745-2765
绿色发展战略既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区域人地协调的重要路径。研究运用投影寻踪评价模型(PPM)以及基尼系数、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和空间计量等方法分析中国30个省市区绿色发展时空演变轨迹与影响机理,得出以下结论:① 构建涵盖“绿色增长-绿色福利-绿色财富”三个维度的绿色发展系统,三个维度的协同一致和均衡发展是绿色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② 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增长速度较低,绿色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问题与压力依然严峻。绿色增长和绿色福利指数均呈现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77%、11.74%,绿色财富指数整体相对较低且增长缓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绿色财富指数增长的艰巨性和长期性;③ 绿色发展及其构成指数的区域差异呈逐渐缩小趋势,但差异程度依然较大,总体呈东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特征,绿色财富与绿色发展及其他构成指数空间分布错位,高高、低低空间集聚特征明显;④ 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密度、科技创新、市场化、国际贸易是影响中国绿色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从塑造生态文化理念、发展生态高效产业、提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优化空间治理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推进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4.
孙盼盼  余青 《热带地理》2020,40(6):1136-1149
政策是保障和推动风景道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措施、手段、依据和基本准则。文章围绕美国风景道政策演进这一主线,从演进背景、政策类型、政策主体、政策主题、政策手段等5个方面,深入剖析其百年演进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刻画和识别其演进特征。结果表明:1)美国风景道政策演进历经“萌芽酝酿”“起步探索”“成长发展”“转型变革”4个时期,是一个动态演变的历史过程,标志性政策的出台促进与推动政策变迁迈入新的进程;2)美国风景道政策演进受社会文明与思潮、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交通建设和旅游需求、风景道自身发展等内、外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3)法案、技术指南和研究报告“三位一体”,共同促进美国风景道政策演进;4)历经百年变迁,美国已形成由交通部门主导、多部门跨部门联合、注重公众参与的政策制定主体格局;5)美国已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风景道政策体系,涉及“建管养运”各方面。最后,基于美国经验,结合中国风景道政策现状和问题,提出未来中国应遵循风景道政策演进规律,考虑内、外影响因素,进一步丰富政策类型、设立风景道主管或牵头部门、关注“建管养运”全过程等。  相似文献   
55.
56.
通过对公共领域的历史形态、功能以及公共领域的基本构成要素分析,明确了公共领域的产生必须具备的三个相应条件:公众的出现;具备充分的交往空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并据此对我国社会现实进行分析,认为公共领域在中国已然发生并处于成长与扩张之中;在保证国家主导的前提下,它的发展趋势是追求自由开放与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57.
河网非恒定流洪水演进法在防洪工程行洪论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电文 《水文》2007,27(4):49-52
洪水演进作为模拟河道洪水的主要手段,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应用。本文针对桂江平乐县城的河网特点,利用四点加权隐式差分格式对圣维南方程组进行离散,分别从上游的漓江、荔浦河、恭城河等三条河流洪水演进到平乐城区,求解各种频率、各种组合、各种设计洪水状况下,模拟防洪工程各种堤线布置状态下的洪水情况,从验证和计算的结果来看,水位、流量、流速都与实测值,以及沿程的历史调查洪水相吻合,从而为防洪堤结合城市建设而又科学的布置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8.
水基系统的概念内涵与演进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宁 《水科学进展》2005,16(4):475-481
阐述了“水基”系统概念的内涵,论述了其客观存在与演进特性,构建了水基系统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出发,应用系统论的观点,提出了解读和评价水基系统的稳定态、和谐度、演进率等指标的定义,并对水基系统的应用策略进行了讨论,展望了应用水基系统理论解决水问题的前景。  相似文献   
59.
1951~2004 年西藏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与机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刚  沈镭 《地理学报》2007,62(4):364-376
采用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和GIS 中的相关方法和技术, 对西藏 1951~2004 年期间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进行了定量评价。分析了1951~2004 年西藏产业结构演进的四个阶段及其特征,利用指标计算分析了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就业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等层面的动态演进过程, 然后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M) 计算了1975~1984 年、1985~1994 年和1995~2004 年三个代表时段产业结构演进的数量特征,并结合GIS 方法分析了西藏农林牧渔业产业重心的时空动态演进过程。最后,归纳出西藏产业结构 演进的主要驱动力是需求结构约束、资源禀赋差异、政府引导的巨大作用和潜力较大的高原特色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第三产业结构,保证第一产业发展,重点 扶持第二产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60.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既是长期人地关系优化调控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当前各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工作。该文运用文献调研、总结、对比分析等方法,围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内涵、演进历程、评价方法以及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综述,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与仍需深入研究的领域和方向。主要结论如下:① 当前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已具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案例,但对国土空间开发的多目标协同评价关注不够,评价指标体系的精细化程度不足,多尺度综合研究存在短板;基础信息数据尚难满足全域、全要素、全时相的评价要求;地球信息技术支撑“智慧评价”的能力不足;② 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基础理论研究,深化对评价内涵的理论认知,构建指标独立、系统高效的评价体系;丰富多尺度适宜性评价案例,重视区域发展定位,关注区域发展的特殊需求和产业优势,提升评价指标体系的精细化水平;紧跟“智慧社会”建设步伐,加强地球信息技术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融合应用,促进国土空间多源大数据的制定与适宜性评价体系的有效衔接,为实现“智慧评价”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