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6篇
  免费   204篇
  国内免费   366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935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64篇
海洋学   155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6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8 毫秒
61.
2006年1月上旬广东寒潮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段朝霞 《广东气象》2008,30(2):34-36
利用NCEP1°×1°的网格点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6年1月4—7日广东寒潮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500hPa横槽逐渐减弱下摆中,正涡度平流输送显示了横槽南侧的偏西北气流引导强冷空气南下;低层西南低涡和江南低槽的形成和发展促使锋生和锋区增强;强冷平流南下入侵是造成这次广东寒潮过程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62.
一次强雷雨过程中对流参数对潜势预测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利用观测资料和1°×1° 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3年7月4~5日的一次强雷雨过程的天气形势、暴雨特征分析基础上,从雷暴和强暴雨的发生条件入手,探讨了一些强对流参数的物理意义、计算方法及其在此次强雷雨发生潜势预测中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 始终稳定维持在乌拉尔山、鄂霍茨克附近的高压脊为此次强雷雨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 来自孟加拉湾、印度洋一带和南海地区的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冷空气在淮河流域交汇,并形成一条东西向稳定的梅雨锋; 梅雨锋及其上发生发展的中尺度扰动是此次强降雨的主要制造者; 对流有效位能 [Con  相似文献   
63.
定量分析几种Q矢量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1991年7月5日20:00~6日20:00一次典型的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从台站实际业务工作需要考虑,细致、具体地比较分析了850 hPa、700 hPa及500 hPa 3个层次的准地转 Q 矢量散度场、半地转 Q 矢量散度场、非地转 Q 矢量散度场及湿 Q 矢量散度场与相应时刻地面降水场对应关系的差异,同时还针对每一种 Q 矢量,将其在850 hPa、700 hPa及500 hPa 3个层次的散度场对同时刻降水场的反映能力进行了比较。在定量比较的基础上,得到了对4种 Q 矢量诊断特性的具体认识:(1)在整个梅雨锋暴雨过程中,3个层次的半地转 Q 矢量散度场及准地转 Q 矢量散度场对雨区的反映能力较小,而非地转 Q 矢量的散度场和湿 Q 矢量的散度场对雨区的反映能力明显较前二者大,尤其是湿 Q 矢量散度场在每个层次的诊断能力基本都大于相应层次的其它 Q 矢量的散度场。(2)对于每一种 Q 矢量而言,基本都是在700 hPa的散度场与雨区的对应关系好于各自在850 hPa和500 hPa的散度场,尤其是700 hPa湿 Q 矢量散度辐合场对同时刻梅雨锋暴雨的强度及落区都有很好的指示作用。最后,基于理论的角度对各 Q 矢量的诊断特性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和比较分析,明确地指出了4种 Q 矢量存在理论前提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64.
李桂红  张艳 《湖北气象》2004,23(4):12-14
根据暴雨发生的三个基本条件,使用850hPa、700hPa、500hPa天气图及地面天气图资料,以及不同层次(1000hPa、850hPa、700hPa、500hPa、300hPa)总温度场及比湿场资料,分析了2003年6月23-25日发生在咸宁市的一次连续性暴雨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能量经向剖面“鞍型场”配置,提供了不稳定能量;比湿经向剖面湿度脊的存在,提供了良好水汽条件;地面存在江淮切变线,中低层存在暖式切变线,中低层至地面长时间维持强辐合天气系统,导致垂直上升运动;强降水落区主要发生在700hPa能量锋及湿度不连续线南侧、高能舌及湿舌北部、高能管北界壁附近、湿度脊下方。  相似文献   
65.
樊利强  王迎春  陈明轩 《气象》2009,35(11):9-16
利用多普勒雷达变分分析系统(VDRAS),对2006年8月1日傍晚北京城区出现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伴有冰雹、大风及强降水)的三维风场、温度场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初始对流生成于北京西北部山区的河北省境内,系统过山移进北京城区时,受局地的动力及热力条件作用,迅速组织并强烈发展,形成带状的MCS即飑线;(2)在飑线生成之前,北京城区及东南部边界层低层存在较强的东风气流,并迅速扩展向西北方向延伸,与过山的西北偏北气流形成强的边界层辐合线.该近地面辐合线是飑线生成的主要触发机制,而边界层低层东风的加强和减弱以及北进和南退对辐合线的维持、飑线的生成、发展和减弱都起着重要的作用;(3)在边界层辐合线的作用下,不断有新生对流系统发展;(4)对流系统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呈明显的带状分布特征,是一次典型的飑线过程,并伴有明显的阵风锋.  相似文献   
66.
利用中尺度模式MM5对1999年6月下旬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次锋上西南低涡发展的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敏感性试验, 探讨了低涡对锋强、 锋生的敏感性, 锋生、 锋消与低涡发展演变的时间空间上的联系等问题\.结果表明, 低涡对中层锋面强度的变化敏感, 中层锋强发生改变会导致整层涡度发生同位相的变化。中层系统对梅雨锋气旋的发展起主要作用, 中层锋面对低涡发展的影响比边界层锋更关键。中层锋面强度改变会激发出中低层的垂直次级环流, 低层的辐合上升运动发生改变, 最终影响到低涡强度的发展。敏感性试验证明, 锋面强度变化对低涡发展造成的影响有超前性, 中层锋面先发生变化, 6 h左右以后低涡强度发生改变。锋区强度和低涡强度发生变化的地理位置基本在同一经度上, 锋强变化的位置在涡强变化位置的北面。  相似文献   
67.
梅雨锋对引发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赵玉春 《大气科学》2011,35(1):81-94
针对梅雨锋(湿度锋)上或附近偏南暖湿气流一侧中尺度对流系统不断发生发展和长时间维持而引发长江流域暴雨的观测事实,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V3.1.1)设计了一系列三维理想数值试验,研究了梅雨锋两侧自身水汽差异效应,探讨了基本气流和风垂直切变对梅雨锋上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影响,揭示了梅雨锋对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组织...  相似文献   
68.
1994年6月24至25日,鲁北地区的暴雨至大暴雨天气是由黄淮气旋影响所致。高空冷平流作用使新疆低槽附近斜压性增强,低槽发展东移,加之副高西伸北抬,低空急流建立。暖湿气流的输送,造成能量锋生,在锋区上扰动发展,形成气旋。  相似文献   
69.
网格嵌套技术对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降水过程模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侯瑞钦  程麟生 《高原气象》2006,25(3):451-463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对2002年7月22日12:00~23日12:00(世界时,下同)长江流域的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试验,主要讨论了网格嵌套技术对降水和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三重嵌套在D1,D2域选用积云参数化方案后,模拟的雨区收缩,虚假降水中心相对减少,降水强度及分布更接近观测值。在模式非线性动力、热力及湿物理过程共同驱动下,通过嵌套网格的双向相互作用,使可分辨云尺度的细网格域D3将其信息通过嵌套边界向次细网格域D2传递,然后再通过D2域边界向粗网格域D1域传递。同样,动力、热力反馈也会反向进行。结果将有助于改进各网格域的预报效果。但对D1网格域系统位置及其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相对小些;另外,通过双向多重嵌套,可提高模式预报区域的分辨率,特别是提高模式关键预报区域的分辨率,这也就有可能改进预报的中尺度物理场,使其能够较真实地描写大气实况。  相似文献   
70.
中尺度模式中各种湿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利用PSU/NCAR的MM5对1999年6月下旬发生在江淮流域的梅雨锋暴雨进行数值模拟试验,研究MM5中不同湿物理过程中对MM5模拟梅雨锋暴雨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中尺度模式MM5能一定程度再现一些观测的中尺度特征,对流参数化方案对网格格距的大小比较敏感;显式云物理方案考虑冰相后可明显改善模式对暴雨的模拟能力,尤其是采用Reisner包含霰的混合相双变参数谱方案的双重嵌套网格对降水量的模拟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