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9篇
  免费   242篇
  国内免费   270篇
测绘学   239篇
大气科学   153篇
地球物理   219篇
地质学   526篇
海洋学   455篇
综合类   196篇
自然地理   2063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48篇
  2022年   160篇
  2021年   160篇
  2020年   145篇
  2019年   156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151篇
  2014年   250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238篇
  2011年   240篇
  2010年   192篇
  2009年   238篇
  2008年   248篇
  2007年   194篇
  2006年   207篇
  2005年   153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71.
从第三极到北极: 热喀斯特及其对碳循环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北半球多年冻土区储存着大量的土壤有机碳, 气候变暖加剧了多年冻土退化, 多年冻土退化最明显的特征是热喀斯特。热喀斯特会直接导致活动层及多年冻土层土壤有机质暴露, 并改变水文、 植被和土壤生物环境条件, 对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影响。热喀斯特对碳循环的影响是评估多年冻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关系不确定性的关键问题之一。然而,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热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及其对碳循环影响有多大, 目前对这个问题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通过综合比较第三极和北极热喀斯特相关研究, 分析了第三极和北极地区热喀斯特地貌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阐述了热喀斯特对植被演替、 土壤碳损失和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过程的影响, 并提出了未来热喀斯特研究可能遇到的挑战。认识热喀斯特碳循环过程, 是评估气候变化对多年冻土碳循环影响的关键环节, 有助于加强多年冻土区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变暖之间反馈关系的认知。  相似文献   
972.
The high Zoige Basin (Ruoergai Plateau) o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is a fault depression formed during intensive uplifting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wetland is globally important in biodiversity and is composed of marshes, bogs, fens, wet meadows and shallow water interspersed with low hills and sub-alpine meadows. Most of the Zoige wetlands have long bee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grazing lands in China. Recent rangeland policy has allowed grazing, and usable wetland areas have been being legally allocated to individuals or groups of households on a long-term lease basis. Privatizafion of the wetland has impacted the Zoige wetlands in aspects of hydrologic condition, landscape and biodiversity. The uneve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onprivatelands has led to the practice of extracting ground water, which has decreased the perched water table in Zoige. Fencing off the rangelands and grazing on expanding sand dunes have affected landscapes. Variation in the water table has led to the changes in vegetation diversity, resulting in the changes in wildlife and aquatic diversities and ecosystem processes. Making use all year round of the pasture that was previously grazed only in summer has shrunk the daily activity space of wildlife, and the newly erected fences blocked the movement of wild animals looking for food in the snow to lower and open areas. To maintain the favorable conditions of the Zoige wetland ecosystem,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in addition to biophysical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nservation practices, there is an immediate need to initiate an integrated management program, increase public awareness of wetland functions and provide better training for the local conservation staff.  相似文献   
973.
赵璀 《水文》2020,40(5)
根据盈江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特性,利用大盈江坝区的实测地形图、拉贺练水文站的实测水文资料,通过建立湿地生态需水量模型,计算了盈江国家湿地公园生态需水量,枯期最小生态需水量20.9 m~3/s;汛期最小生态需水量47.2 m~3/s,大盈江上游来水大于生态最小需水量,盈江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需水量是有保障的。  相似文献   
974.
秦琳  万世明 《海洋与湖沼》2020,51(4):875-888
大陆边缘盆地是大陆风化剥蚀产物的主要沉积汇,其中有机碳的埋藏通量及其控制机制的研究对于理解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研究基于南海东北部台西南盆地TWS-1岩芯的AMS14C测年、总有机碳、总氮含量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分析,探讨了末次盛冰期23ka BP以来南海东北部陆源有机碳的来源、历史和影响机制。与潜在物源端元对比表明,台湾是研究站位沉积物陆源有机碳的主要物源,相对海源其贡献比例约为58%,陆源物质可能主要通过海底峡谷水道和低海平面时期陆架河流输入。重建的陆源有机碳通量在末次冰消期早期(19—13kaBP)和中全新世(7—4ka BP)期间有两个峰值,分别约0.16g/(cm2·ka)和0.09g/(cm2·ka)。综合分析表明,二者分别受控于冰期低海平面时期增强的陆架风化剥蚀和全新世季风强盛期降水驱动的古台湾岛剥蚀。我们的工作表明冰期-间冰期循环中海平面和季风分别驱动的大陆边缘有机碳埋藏可能对全球碳循环和大气CO2浓度演变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75.
湿地生态系统是影响气候变化的活性气体的重要“源”或“汇”,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气候变化的加剧,湿地生态系统活性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已开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和二甲基硫(DMS)等活性气体。本文综述了湿地生态系统CO2、CH4、N2O和DMS的交换通量、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然而,目前对湿地生态系统活性气体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不同类型湿地的活性气体的源汇格局,碳氮硫的耦合作用机制、人类活动和环境压迫的影响等开展系统地研究,才能定量评价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并阐明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76.
陈光  卜坤 《测绘通报》2020,(11):19-22
为了实现大范围湿地动态监测,本文以辽河入海口附近的盘锦湿地为研究区,基于Sentinel2-L1C和AW3D30 DSM数据,在随机森林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地形数字特征和多边形形状特征对研究区进行湿地信息提取。通过人工目视解译对该分类方法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自动化程度较高,能够在较少的人工干预下提取湿地覆盖范围。提取结果精度较高,制图精度和总体精度分别为91.04%和82.65%,Kappa系数为0.599 7,说明本文所采用的计算机分类方法与人工目视解译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77.
为确保广西国土资源厅党组2009年提出的保耕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四保任务"的完成,开辟广西国土资源管理新局面,2009年3月1日至5日,广西国土资源厅厅长、党组书记,广西海洋局局长肖建刚率考察团赴上海、浙江等国土资源管理、耕地开发和保护高度发达的地区进行专项调查研究和考察学习.  相似文献   
978.
In order to reveal transpiration rates of wetland plants and its relationships to micro- meterological factors in a mountain valley wetland, relative humidity, air temperature, leaf temperature, soil temperature, photo flux density and transpiration rates were measured once two hours in a Carex meyeriana wetland of the Changbai Mountain valley in dry (July) and wet (September) of 2003, respectivel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ndency of "decreasing after increasing" was obvious in wet season. However, a relatively stable trend was observed for the transpiration in dry season.. Generally, the photon flux density of Carex meyeriana was higher in wet season than that in dry season. However, the variabilities of leaf temperature, air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were similar in both seasons. Higher transpiration rates of Carex meyeriana leaves were observed in July (varied from 40 to 150 mol.m^-2.s^-1) compared to those (varied from 7 to 14 mol.m^-2.s^-1) in September. Transpiration rate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air temperature (P〈0.01), leaf temperature (P〈0.01), and wind speed (P〈0.05), but correlationship between relative humidity and photo flux density was not significant (P〈0.05).  相似文献   
979.
商栩  管卫兵  张经 《海洋学报》2009,31(5):40-47
2006年6月(夏季)和12月(冬季)分别对长江口九段沙湿地潮滩底栖微藻的分布状况进行了调查,估算了湿地内各主要初级生产者的生产力并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分布于该盐沼湿地的底栖微藻在光照条件下主要聚集于沉积物表层,形成其生物量随深度增加而迅速减少的垂直分布模式,并随滩面植被盖度从大到小的顺序呈现为:光滩、藨草区、米草区≈芦苇区的水平分布特征。九段沙湿地中单位面积上底栖微藻的生物量远高于上覆水中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其单位面积生产力也显著高于后者,表明底栖微藻在源自单胞藻的湿地有机产出中占有主导地位。九段沙湿地中底栖微藻总生物量远低于地表维管植物,其生物量仅占潮滩初级生产者总生物量的约0.41%,所产出的有机质却达到潮滩总初级生产力约16.53%,意味着这种高营养、易摄取的有机产出有能力成为维持该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食物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980.
互花米草是出于保滩护岸的目的被引入中国的,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滨海湿地重要的植被,对原有的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目前的资料和研究成果,介绍了互花米草的基本特征和在中国的引种扩散过程;从生物学条件、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等角度分析其在中国的扩散原因;探讨互花米草在中国滨海湿地的生态功能,评价其对滨海湿地环境、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总体等方面的影响;综诉当前控制措施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相应的对策。提出对互花米草生态功能的评价要因时因地进行,关于其生态效益、控制措施和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需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