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9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52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44篇
地球物理   94篇
地质学   121篇
海洋学   11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16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41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71.
《地理教学》2014,(14):60-60
6月18日以来,伊犁州治蝗办在察布查尔县举办的一次草原生物灾害应急演练活动。来自州、县、乡的专业技术人员、当地的农牧民参加了此次演练活动。活动展示了人工应急防治和大型机械应急防治演练过程。随后,州治蝗办专家还向各县市、乡的草原专业技术人员讲解了蝗虫种类识别及蝗蝻龄期识别方法,现场还进行了蝗虫密度检测方法的培训。  相似文献   
572.
在对鄱阳湖典型洲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逐月调查的基础上,比较了芦苇种群特征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及不同高程间存在的差异;利用连续监测的高分辨率地下水数据进一步探讨了芦苇种群特征与地下水埋深和淹水深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芦苇群落分布在14~16 m高程,生长季6~7月的临界水深为-1.5~1.5 m,水深高于1.5 m或低于-1.5 m都不适宜芦苇生长;2不同高程上芦苇种群的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种群密度随季节变化先升后降,在4月中旬达到最大值;生物量随季节变化呈单峰分布,在8月达到峰值;3不同高程的芦苇种群特征和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14 m高程的芦苇株高、茎节长度、节点数、茎粗、单株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都显著高于15 m和16 m高程的芦苇(p0.001),而14 m高程的芦苇种群密度要显著低于15m和16 m高程的芦苇(p0.001);4水深对芦苇种群形态特征和生物量积累有显著影响,芦苇株高、茎粗、单株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随水深的加深而增加,种群密度随水深的加深而减小;5与国内其他湿地相比,鄱阳湖洲滩芦苇种群长势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573.
周宏伟  党龙  张利 《新疆地质》2012,30(2):221-225
北天山褶皱带博格达复背斜南翼二叠系含磷砂岩、粉砂岩,华力西晚期安山玢岩中发育大量铀异常矿化点,冰草沟矿床在该区铀、磷成矿特征研究程度较高。通过对冰草沟矿床铀、磷矿化特征、赋存部位与矿体空间关系进行对比,结合铀、磷化学成因与成矿期联系,认为铀、磷矿为同体共生关系,在该区具综合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574.
本文以新疆伊犁州新源县那拉提草原的典型毒害草白喉乌头为研究对象,通过PhotoScan软件对无人机航拍影像进行数据处理并获取研究区DSM数据,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对高程阈值法识别提取白喉乌头的最佳阈值范围,并验证其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①在无人机影像中,相对高程阈值法能够清晰准确地体现地物分布特征,适用于提取与普通牧草高度误差明显的地物;②当10 cm≤T<20 cm时,白喉乌头能够被准确识别,且与实际白喉乌头分布点基本一致,分类精度达91%;③相对高程阈值法能够较好地分离出白喉乌头,既提升了分类依据的可靠性,又实现了白喉乌头高精度识别。该方法可应用于实际的草原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575.
通过对东草沟金银矿区的区域地质、矿区地层、构造、矿石特征、以及控矿因素等成矿地质特征的分析研究,提出本区的矿体受构造破碎带蚀变带严格控制,属中低温热液成因,且找矿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576.
乔永亮  徐少春  周毅  贾小平 《海洋科学》2022,46(12):103-114
为全面了解我国黄渤海鳗草(Zostera marina L.)床重金属污染水平, 本研究以大连林阳北海、葫芦岛兴城、唐山乐亭-曹妃甸和青岛湾四处鳗草床为研究对象。于夏季采集鳗草、海水和沉积物样品并分析其重金属(Cu、Zn、Pb和Cd)含量。以此分析海草的重金属富集特征, 并对比评估不同鳗草床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 夏季四处鳗草床海水重金属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 Zn > Cu > Pb > Cd, 均低于国家一级水质标准; 对沉积物来说, 重金属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 Zn > Pb > Cu > Cd, 均低于国家一级沉积物质量标准。鳗草对重金属的富集因重金属种类和海草积累部位而异, 其地上组织对Cu、Zn、Cd的富集能力高于地下组织。研究区域海水中Cu、Zn、Pb和Cd潜在风险等级均处于低风险水平。而对沉积物而言, 葫芦岛兴城鳗草床Cd的潜在风险等级处于较高风险水平(Ei值为156.9)。唐山乐亭-曹妃甸和青岛湾鳗草床的地质累积指数(Igeo)由大到小依次为: Cd > Pb > Zn > Cu。综合所有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IR), 葫芦岛兴城鳗草床的潜在生态风险值最高。  相似文献   
577.
为探究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对鳗草种子休眠的影响,本研究设置了0(对照)、3、15、30和300 mg·L~(-1 )ABA浓度处理组,通过监测种子的萌发率、种子活力、再萌发率,探究了外源ABA对延长鳗草(Zostera marina)种子休眠的作用,分析了鳗草种子应对外源ABA的生理响应过程。研究发现:(1)外源ABA的添加对鳗草种子休眠具有显著影响,其中30 mg·L~(-1)处理组种子萌发率、活力和再萌发率分别为对照组的41%、1.4倍和2.8倍。(2)受外源ABA的影响,延长休眠期内,高浓度处理组(30和300 mg·L~(-1))种子内部可溶性糖含量呈下降趋势,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上升趋势,水分含量上升不明显。至实验结束,30 mg·L~(-1)处理组种子内部的可溶性糖和水分含量最低,分别为对照组的78%和88%,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为对照组的1.2和1.6倍。(3)相关性分析显示,水分含量是影响种子休眠的重要物质,其与萌发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种子活力、再萌发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综合分析认为,30 mg·L~(-1)的外源ABA是延长鳗草种子休眠的适宜抑制剂,其主要通过降低种子的吸涨作用实现种子休眠的延长。研究结果可为鳗草种质资源储存和规模化增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578.
互花米草入侵东滩盐沼对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外来种互花米草 (Spartina alterniflora)已经成功入侵崇明东滩 ,正在大量取代潮间带的优势种海三棱草 (Scirpus mariqueter)。采用圆筒取样比较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不包含蟹类 )的密度、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在这两种植物群落的变化差异。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密度在互花米草群落和海三棱草群落中分别为 3119个 /m2 和 345 9个 /m2 ,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但一些常见种的密度在两种植物群落中存在显著差异。从物种的相对多度看 ,两种植物群落中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优势种都是堇拟沼螺 (Assimineaviolacea)和丝异须虫(Heteromastusfiliforms)。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 ,互花米草群落中 ,平均每一个圆筒取样中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物种丰富度、香农 -威纳指数、均匀度都显著低于海三棱草群落中 ,而优势度则相反。互花米草群落中 ,食碎屑者的数量百分比显著大于海三棱草群落中 ,食悬浮物者和食植者的数量百分比显著小于海三棱草群落中。这表明互花米草入侵东滩海三棱草群落 ,竞争取代土著植物后 ,显著降低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物种多样性 ,同时显著改变了营养类群的结构。互花米草入侵所引起的植物群落高度、密度、盖度、生物量的变化可能是造成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改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79.
基于MRAS的河草坑铀矿田靶区圈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与研究江西河草坑铀矿田多源信息数据的基础上,借助MRAS技术平台,采用特征分析方法,对该矿田的铀矿资源定位预测与评价,圈定出7片靶区。  相似文献   
580.
黄土高原坡耕地退耕还草的水沙变化特征   总被引:22,自引:15,他引:22  
根据野外观测资料 ,比较不同农耕地的产流产沙与草地 ,分析了退耕还草后减流减沙效应随降雨特征、坡度以及时间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 ,退耕还草减流减沙主要是在大雨量时 ,尤其是减流效应 ,在小雨量降雨时很弱 ,甚至不减流。退耕还草减流减沙效应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 ,且减沙效应增长速度大于减流效应 ,退耕还草应尽快退掉 2 5°以上的坡耕地。退耕还草减流减沙在多雨和暴雨多年份以及在暴雨多的季节效应强 ,主要削减的是大暴雨、高含沙的地表径流。在任何情况下 ,退耕还草的减沙效应都明显大于减流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