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4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179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57篇
地质学   43篇
海洋学   30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75篇
自然地理   419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1.
马凌  保继刚 《地理研究》2012,31(2):269-278
感知价值是研究消费者体验和体验质量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理论。本文以我国少数民族传统节庆———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为案例对节庆游客旅游体验的感知价值维度进行了分析并验证。在定性访谈和以往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游客体验传统节庆的感知价值量表,并根据量表进行了测量。同时对感知价值维度与节庆游客满意度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游客体验傣族泼水节的感知价值维度包括七个:文化认知价值、享乐价值、社交价值、服务价值、经济便利价值、情境价值和功能价值。研究发现,不同感知价值维度与游客满意度的相关程度高低不同。与西方学者的研究发现不同的是,作为实用价值的文化认知价值对国内游客满意度的影响是最大的,这与西方游客更看重节庆体验中的享乐价值是相区别的。  相似文献   
812.
魏遐  潘益听 《地理研究》2012,31(6):1121-1131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湿地生态旅游的兴起,湿地公园游客体验价值越来越引起学术界和实践界人士的关注,如何提高游客体验价值成为增强湿地公园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尽管有不少学者对游客体验价值的结构维度进行探讨,但对游客体验价值的概念没有深入研究,尤其是对游客体验价值的定量研究,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测量方法。因此,本研究提出量表开发的五个步骤,选取西溪湿地公园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项目个项—总体相关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信度效度检验等方法,开发出由服务、特色、教育、成本、生态、信任、关怀7个体验因子、26个项目构成的湿地公园游客体验价值量表,为游客体验价值的测量提供量化工具。  相似文献   
813.
COVID-19疫情对于休闲业造成重大影响.论文基于移动定位数据,利用核密度空间分析法、非参数检验方法,定量解析COVID-19疫情对北京市三环路以内休闲区域在清明节和劳动节人口热力影响.研究指出:①COVID-19疫情对于北京市节日休闲区域人群热力影响显著,研究选取的3类休闲区域人群热力在2020年清明节、"五一"劳...  相似文献   
814.
龙虎山丹霞地貌"旅游景观价值-游客审美感知"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龙虎山丹霞地貌类型及其地质遗迹、人文景观的分析,按景区空间组合及代表性景观构建了旅游景观谱系。对这些景观进行评价和游客感知度调查,形成游客感知率与景观评价值矩阵,并用坐标法将矩阵划分为4个象限,分析其间的耦合性、差异性和产生机理。结果显示,总体上符合景观赋分值高、游客感知度高,景观赋分值低、游客感知度低的规律,但对一些典型地质遗迹,专家的评价与游客的感知度相差较大。游客仍以直观的山水审美为主,对其蕴含的科学性认知不够。地质遗迹科考产品和科普产品开发不足,尚未形成大众产品。比较不同游客群体的审美感知差异,为旅游产品的市场细分提供依据,并提出丹霞地貌景区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815.
游客感知视角下的旅游地竞争力结构方程模型   总被引:16,自引:12,他引:4  
史春云  张捷  尤海梅 《地理研究》2008,27(3):703-714
以世界遗产地九寨沟和庐山为例,基于游客感知视角,经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复核效度检验、因素恒等性检验发现,游客感知理论模型具有跨样本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均值模型研究发现,除了服务感知结构变量,游客对九寨沟的资源和社区态度感知都显著优于庐山,总体满意度与忠诚度也好于庐山,因此九寨沟具有更突出的旅游竞争力。本研究拓展了旅游地竞争力定量评价研究方法,创新地将结构方程均值模型成功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旅游地,建立社区态度结构变量,定量测度了社区利益主体与游客之间存在的交互作用,显示旅游地建设不能忽视社区各利益主体对游客和旅游业发展的态度。  相似文献   
816.
乡村旅游已成为中国旅游的发展热点,但对乡村旅游资源的评价尚未有充分的认识。本文以兰州市为例,通过问卷星和实地发放两种形式收回有效问卷574份,从资源价值、环境因素和接待条件3个维度构建包含文化性等25个评价因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认知度综合评价法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展了综合评估。结论如下:一是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更加注重接待条件。游客更加注重接待条件设施,接待条件价值占比更多的集中在8–10分,占比61.4%,高于环境要素的分值占比58.87%和资源本身价值(54.26%)。二是游客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关注度主要集中在愉悦性(0.1152)、游线设计(0.1014)、体验性(0.0765)、观赏性(0.0747)等方面。三是游客对乡村旅游资源认知度主要集中在自然性(4508)、环境安全(4469)、愉悦性(4387)、食宿条件(4367)、游线设计(4363)等方面。四是乡村旅游资源的认知基本上以6–9分为主,环境因素的10分分值占比最高,但游客对乡村旅游资源的科普性和教育性的期望较高,导致获得感较低。通过对乡村旅游所在地环境资源的自然性、接待条件的环境安全和外部交通以及资源价值的...  相似文献   
817.
极端气温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加对人群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深入理解人群对气温变化的感知特征有助于提高应对极端气温事件的预警、适应和管理水平。针对传统调查数据在样本量和覆盖度等方面的不足,本文使用基于微博的社交媒体数据来研究人群对气温感知的定量特征。研究通过建立气温关注度、敏感性和耐受性等指标,调查了中国2017年31个城市的人群对气温感知的空间格局变化与局部变异性,分析了不同季节和不同群体对气温感知的差异性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人群对气温的感知表现出显著的纬度梯度规律性,纬度每下降1°,人群平均的热耐受性增强0.42oC,冷耐受性降低0.31oC,冷敏感性增强0.51;人群对气温的感知在不同季节、不同群体之间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反季的异常气温更易引起人群对于气温变化的关注,青少年与女性群体对冷更为敏感;气温感知特征的区域差异性与气候分区紧密相关,温带地区的人群比热带显示出更强的热耐受性,而热带地区的人群具有更显著的气温敏感性。本文研究结果可以为理解大尺度上人群对气温变化感知的基本特征和分异规律提供新的规律发现与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818.
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作为感知旅游地物质空间的新型地理大数据,以使用者的视角描绘了旅游地的客观环境,是探索旅游目的地感知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旅游研究对旅行摄影照片处理能力有限,深度学习图像语义分割技术的发展,为挖掘旅游者视觉行为模式,探索旅游地环境感知提供了有力支持。本研究提出了整合在线旅行照片大数据与问卷调查小数据的旅游者视觉行为模式与感知评估框架,并将其应用于鼓浪屿案例。首先将744条旅游轨迹,聚类为6类视觉行为模式,并可视化与时空分析;其次基于全卷积网络算法,量化22 507张旅行照片语义,探索不同视觉模式的旅游者关注要素的空间分异;最后通过照片语义与场景感知问卷调查的相关性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模型,评估旅游地整体视觉感知满意度,并提出相应的空间优化建议。研究表明:(1)鼓浪屿旅游者视觉行为模式聚类为单点游、海岛风光游、环岛游、街巷空间游、遗产建筑游和全岛游6类;(2)不同视觉行为模式的旅游者视觉兴趣区存在空间集聚现象,视觉空间转移遵循地理邻近效应;(3)相关性分析与模型结果表明,旅游者偏好空间开敞度较高的区域,感知满意度越低的区域...  相似文献   
819.
基于多维感知对城市活力进行综合评价并探索其用地特征,是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实现精准规划和有机更新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厦门岛为例,基于社交媒体签到数据、夜间灯光影像数据、POI数据和LBS大数据,从社会、经济、文化和空间4个维度感知城市活力,使用核密度、数据网格化和最优聚类法,分析城市活力的空间特征,并探讨不同活力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功能多样性和开发强度等用地特征。研究发现:(1)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活力多维感知方法可精准、有效评估城市空间特征和发展动态;(2)厦门岛社会、经济、文化和空间维度城市活力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差异,4类活力区域呈现出西部连绵成带、东部围绕商务区和大型设施集中的特征;(3)各类活力区域的用地特征存在较大差异。第一类区域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占比和第二类区域的商业服务业用地占比最高,均接近20%。集聚可显著提升城市活力,建设用地周边1000 m范围内的功能混合度更为重要。居住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的活力水平随着开发强度的降低而降低,高值区容积率均在2.0以上。  相似文献   
820.
李飞  马继刚  刘祥辉 《热带地理》2021,41(1):93-103
通过提取问卷数据,建立数据库,利用描述统计频率、因子分析、数据比较等方法,对滇越铁路沿线碧色寨、芷村、人字桥等6个重要站点的居民进行了文化遗产感知价值与期望价值的调查.结果发现,沿线居民对滇越铁路的地方认同感主要体现在功能转向、价值再现和旅游发展方面,沿线居民的感知价值与期望价值具有同一性,但也存在明显的分异性.滇越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