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107篇
地质学   173篇
综合类   65篇
自然地理   7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2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地震活动性分区综合评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本文选用模糊数学中模糊综合评判的理论与方法,建立了渭河盆地地震活动性分区模糊综合评定模型与评判指标及模糊综合评判计算模型。通过综合评定,分选出了与渭河盆地地震活动性相吻合的弱活动性区、中等活动性区、较强活动性区和强烈活动性区,其结果较好地反映出了本区地震活动的实际强弱程度。为该区的地震预报及开发建设之布局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2.
马振海 《水科学进展》1995,6(3):211-217
根据渭河下游河道水沙及河床演变特性,提出了黄河倒灌渭河的数学模型.该模型不仅适用于黄河倒灌渭河时渭河下游河道水位、流量、含沙量及河床淤积的数值模拟,也适用于其它双向水流及干支流交汇或分流河段的水沙计算.验证计算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黄河倒灌渭河时渭河下游水文泥沙因素变化.  相似文献   
103.
2008年8月21日8时58分,随着渭河穿越定向钻成品油管的顺利回拖出土,管道局穿越分公司渭河穿越施工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标志着制约兰郑长管道最关键的一个卡脖子工程——渭河穿越成功。  相似文献   
104.
陕南汉江谷地近40年气候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陕南汉江谷地17个测站1953~2000年气温、1961~2000年降水及1961~1999年区内汉江平均流量和最大流量实测记录,对气象数据和水文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陕南汉江谷地近40a来气温递增率为0.025℃/10a,增温不明显,降水变化相对较大。其降水变化表现在3个方面:①年降水量减少,且趋势较强;②降水年内变化表现为夏增秋减趋势;③区内70%以上测站记录的暴雨频次和年暴雨总量变化表现为增加趋势。这种变化对陕南汉江谷地生态环境有一定负面影响,导致汉江河谷地区干旱化加强,两岸山区各种环境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呈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5.
地震砂土液化是研究历史地震和古地震的重要手段,其结果对评价一个地区的地震危险性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陕西咸阳黄家沟、长兴村砂土液化平面和剖面特征的调查,明确了该地区砂土液化为地震诱发产生。对上述两地砂土液化所穿过的文化层进行考古鉴定,综合分析认为砂土液化形成于明朝时期,对应的地震可能是1556年华县8?级地震、1568年西安东北6?级地震或1487年临潼6?级地震。依据在渭河盆地发现的其他砂土液化,对其有争议的公元前780年岐山≥7级地震和公元600年秦陇6~7级地震的震中和震级进行讨论,认为公元前780年地震的震级定为8级有待更多的证据,公元600年秦陇地震震中应不在西安附近。这一结论为渭河盆地几条主要活动断裂的地震危险性评价提供了新的旁证资料。  相似文献   
106.
基于GPS数据分析渭河盆地现今地壳形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01—2015年流动及连续GPS观测资料,借助多面函数拟合法建立渭河盆地水平速度场模型,并计算球面坐标下的应变特征参数。结合陕西地区地质构造背景,分析渭河盆地水平速度场及应变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渭河盆地西部GPS速度场受青藏块体及鄂尔多斯块体共同作用明显,西部GPS速度场大于中东部,且GPS速度场有顺时针旋转的运动特征。(2)渭河盆地西部主应力场变化复杂,中部的西安地区主应变差异变化明显,与2009年11月5日高陵M_S4.4地震对应;渭河盆地西部出现最大剪应变及面应变高值区及差异变化高梯度带,在西安附近出现最大剪应变及面应变差异变化梯度带,高陵地震震中位于零值线附近。(3)2001—2010年的主应变、最大剪应变、面应变变化比2011—2015年显著,表明高陵地震发生后,应力场进行了释放调整,近期渭河盆地地震紧迫性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07.
108.
青藏高原的人群因其对低温、缺氧环境独特的适应性,获得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但是,相关研究忽视了青藏高原低海拔地区人类的生存环境研究.文章通过地理环境信息提取和方差分析,统计了河湟谷地197个乡镇的藏族和其他主要民族族群的生存环境差异,并探究其与各民族生产方式的关系.统计结果显示,河湟谷地藏族族群生存环境的年均温相对较高.河湟谷地相对温暖的地理环境使得该地区的藏族族群能够从事种植小麦和大麦、饲养牛羊等的生活方式,这与青海省其他高海拔地区藏族族群的生产方式明显不同.同时,由于河湟谷地藏族族群生存的地理环境特征与其他半农半牧族群(回族族群和撒拉族族群)类似,致使其从事类似的生产方式.河湟谷地的农业族群(汉族、土族)选择相对凉爽、湿润的环境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顺利开展,而生活在河湟谷地内相对温暖、干旱地理环境的半农半牧族群(藏族、回族和撒拉族)必须从事一定程度的牧业活动,以补充农业活动不足带来的食物匮乏.在安多藏区内,各民族族群的生产方式大致与他们的生存环境紧密相关.另一方面,各民族族群相互交流、融合、影响,繁育了多彩的民族文化.本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在区域尺度下,生存环境差异与生产方式差异有着直接的对应,细化了我们对藏族的人地关系的认识,并进一步开拓以定量方法分析族群分布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9.
11月2日,青海省东部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通过了由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在北京组织的专家评审。这标志着这一重大项目前期申报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完成了项目前期论证、申报、审查的各关键环节,上报相关部门批准后,即将步入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