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756篇 |
免费 | 1805篇 |
国内免费 | 238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98篇 |
大气科学 | 3842篇 |
地球物理 | 1881篇 |
地质学 | 2425篇 |
海洋学 | 1363篇 |
天文学 | 232篇 |
综合类 | 516篇 |
自然地理 | 68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2篇 |
2023年 | 297篇 |
2022年 | 368篇 |
2021年 | 400篇 |
2020年 | 376篇 |
2019年 | 368篇 |
2018年 | 339篇 |
2017年 | 359篇 |
2016年 | 315篇 |
2015年 | 407篇 |
2014年 | 592篇 |
2013年 | 509篇 |
2012年 | 592篇 |
2011年 | 562篇 |
2010年 | 519篇 |
2009年 | 501篇 |
2008年 | 511篇 |
2007年 | 504篇 |
2006年 | 454篇 |
2005年 | 370篇 |
2004年 | 325篇 |
2003年 | 267篇 |
2002年 | 283篇 |
2001年 | 297篇 |
2000年 | 215篇 |
1999年 | 220篇 |
1998年 | 223篇 |
1997年 | 221篇 |
1996年 | 180篇 |
1995年 | 224篇 |
1994年 | 201篇 |
1993年 | 154篇 |
1992年 | 155篇 |
1991年 | 130篇 |
1990年 | 136篇 |
1989年 | 104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12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8篇 |
1978年 | 10篇 |
1977年 | 6篇 |
1976年 | 3篇 |
1965年 | 4篇 |
1958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通过分析1979~2019年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大气环流模式试验,研究了格陵兰岛以西的巴芬湾-戴维斯海峡-拉不拉多海(Baffin Bay、Davis Strait和Labrador Sea,BDL)冬季海冰变化对格陵兰阻塞的调制作用及动力机制.结果表明,冬季BDL地区海冰较少、气温较高,有利于冬季格... 相似文献
972.
王召民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1):1-007
未来是否会发生由大西洋热盐环流崩溃引起的气候突变是目前极富争议性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首先回顾了过去发生的气候突变事件以及若干成因假说,介绍了McGill地球系统模拟组的有关研究成果,并探讨了过去气候突变事件中的南北半球遥相关,最后讨论了未来是否会发生大西洋热盐环流崩溃引起的气候突变。对过去发生的大西洋热盐环流突变的研究表明,它产生的气候背景与现代气候以及将来进一步变暖的气候截然不同,因此不能凭过去发生过的突变事件来推论将来会发生类似的气候突变。尽管有的气候模式预测全球变暖会导致大西洋热盐环流减弱甚至崩溃而引发气候突变,但是目前全球气候系统的观测有许多不足之处,并且现代气候模式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尚不能确信现在的全球变暖会导致这样的气候突变。 相似文献
973.
本文以动三轴试验和原位测试数据为基础,以天津地区砂性土为例,探讨砂性土振动液化机理及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采用多种方法分析判别砂性土液化,为高烈度地区重要工程建筑抗震设计提供重要数据。 相似文献
974.
975.
976.
以数字散斑相关方法(DSCM)为观测手段,对雁列断层结构的破坏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观测和分析了变形破坏过程中模型表面的变形场演化过程.断层结构由一块含两条平行割缝的大理岩平板模拟,模型试件在双轴试验机上加载;DSCM观测系统在加载过程中记录试件表面的散斑图像,然后分析得到模型表面待测区域各记录时刻的位移场及应变场.全场连续的变形数据清晰地反映了雁列断层结构的变形破坏过程的各种细节.实验结果显示,变形最初集中在断层带周围,然后迁移到雁列区,最后雁列区贯通,结构发生滑动导致整个结构发生失稳破坏.对变形破坏过程中的变形场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一种描述变形局部化特征的统计指标—Cv值,可以作为一个雁列断层破坏的前兆指标. 相似文献
977.
将大孔径闪烁仪(LAS)观测数据应用在陆面模式验证中对更好地认识和描述陆面过程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以中国北方2个LAS观测站--密云和阿柔为例,分别设定一个公里尺度(1 km2)的研究区域,采用陆面模式SiB2,综合利用站点观测数据、实地调查数据及卫星遥感数据,对陆面过程进行了模拟,并利用LAS和涡动相关仪(EC)观测的显热通量对模拟结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SiB2模式能够对阿柔和密云显热通量的总体情况、日变化情况及季节变化情况进行较好的模拟;利用LAS显热通量进行较大尺度模拟验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EC能量不闭合及其观测尺度与模式模拟尺度不匹配在验证中所造成的偏差,验证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78.
利用冲击波进行的动高压实验对研究超高压下的物质性质也是十分有效的.本文报告了对大麻坪采集的橄榄石进行压力在10~45 GPa范围的冲击波动高压实验结果.结合前人等温冷压实验结果,确定了实验过程的温度,对于冲击波实验压力从10 GPa变化到30 GPa时,温度在摄氏几十度到摄氏800多度之间.测量了岩石超高压下密度变化,在3.627~4.009 g·cm-3之间.通过回收实验和确定的温度,表明小于30 GPa压力实验条件下,没有发生相变过程.同时也确定了状态方程的参数.最后,指出了实验结果在上地幔地球内部物质运动过程的含义,即冷板块中的亚临界橄榄岩可以存在地幔转换带中. 相似文献
979.
本文以双因子方差一协方差膨胀模型为基础,较详细地讨论了大地测量中可能出现的相关观测误差污染模型。将异常污染误差统分为附加异常误差和整体膨胀误差。进一步再细分为独立误差污染、相关误差污染及整体误差污染三类情形。在方差-协方差传播定律的基础上,将受污染后的观测方差-协方差转换成双因子方差膨胀模型,给出了各类污染模型昕对应的方差-协方差膨胀因子。分析了各类污染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80.
收集了四川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57个远震事件,并从宽频带数字化三分量地震记录中计算出了马尔康(MEK)、都江堰(YZP)、中江(JJS)、江油(ZJG)、广元(YTS)、康定(GDS)、汉源(XJP)、雅安(MDS)、峨眉山(EMS)、沐川(WMP)、仁寿(YGD)、荣县(HMS)等12个台站下方的远震P波径向接收函数.另外,引入地震勘探中的动校正技术,将各台的接收函数校正到67°的参考震中距处,然后对接收函数进行叠加以增强信号,并把叠加接收函数作为台站下方的平均接收函数.最后,利用台站下的平均接收函数反演得到S波速度结构.反演结果表明:以锦屏山—龙门山断裂为界,其西侧地壳厚达70 km,而东侧仅为50 km左右,Moho面在断裂下方形成了一个陡坎;川西地区的地壳速度结构与川中地区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川西地区的中地壳存在厚度为8~22 km的低速层.在都江堰、雅安一带,低速层的厚度最大,其厚度在20~22 km之间,其上地壳为一个坚硬固体,在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了孕育大地震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