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01篇 |
免费 | 197篇 |
国内免费 | 45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篇 |
大气科学 | 3篇 |
地球物理 | 49篇 |
地质学 | 1528篇 |
海洋学 | 161篇 |
综合类 | 58篇 |
自然地理 | 3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28篇 |
2022年 | 40篇 |
2021年 | 40篇 |
2020年 | 32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31篇 |
2017年 | 47篇 |
2016年 | 52篇 |
2015年 | 45篇 |
2014年 | 73篇 |
2013年 | 61篇 |
2012年 | 79篇 |
2011年 | 70篇 |
2010年 | 48篇 |
2009年 | 40篇 |
2008年 | 45篇 |
2007年 | 38篇 |
2006年 | 39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32篇 |
2003年 | 39篇 |
2002年 | 40篇 |
2001年 | 41篇 |
2000年 | 55篇 |
1999年 | 65篇 |
1998年 | 88篇 |
1997年 | 100篇 |
1996年 | 122篇 |
1995年 | 115篇 |
1994年 | 60篇 |
1993年 | 81篇 |
1992年 | 40篇 |
1991年 | 28篇 |
1990年 | 25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73年 | 1篇 |
1946年 | 3篇 |
1943年 | 1篇 |
194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元古界铁氧化物Cu-U-Au-REE矿床的构造背景和矿物成分的多变性以及独特的形成深度,导致对其成因模式有不同的认识。本文研究表明,属该矿床类型的南澳大利亚EmmieBluff铁氧化物矿床明显为热液成因,宏观、微观上均表面出叠加关系。其形成主要分两阶段,第一阶段形成富磁铁矿矿石,与源于中元古化长英质主要侵入事件的高温流体有关,随后的富赤铁矿矿化则与低温流体有关。全岩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支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42.
通过地质草测查明矿带、采集测试样品圈定矿体,结合高精度磁测扫面等地、物综合勘查手段,初步查明了矿区内的地质特征、矿(化)体的分布规律和规模,并对矿床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总结了主要控矿因素。认为,铁矿化严格受特定的铁建造(BIF)层位控制,BIF既是矿源层,也是容矿的重要层位。构造叠加改造的矿源层是最有利的成矿部位和最佳找矿地区。 相似文献
4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在锡矿床成因及找矿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锡矿床中花岗岩、赋矿地层、蚀变岩石和锡石的稀土地球化学特征,来探讨各类锡矿床成因.并总结了花岗岩成矿性评价的稀土地球化学定量标志. 相似文献
44.
通过对大厂锡矿长坡―铜坑矿区主要赋矿层位硅质岩岩石学、岩石化学的研究,认为矿床赋矿硅质岩以及其中各类纹层、条带状含电气石、长石及硫化物的沉积物是海底热液循环系统中喷出海底的热水溶液以化学沉积方式形成的,生物可能参与了部分硅质岩的形成;另外,在某些热水沉积作用减弱时期,可能有少量陆源碎屑物质的加入,形成了硅质岩建造中少量绢云母泥质纹层条带;并且得出形成硅质岩的硅质来源,主要来自海底热卤水循环系统,部分来自海底中基性火山岩海解或脱玻的产物,硅质岩的形成同大厂锡矿床的形成在成因上有着一致性关系。 相似文献
45.
46.
47.
48.
笔者从景谷原油的基本物理性质,族组成和饱和烃特征,原油和原油单烃同位素分析,论述了景谷原油的低熟性。根据原油的甾,萜烷的地球化学特征,了原油的成熟度和其生油母质类型,并对原油芳烃主要含量的三芳甾烃,菲,萘系列化合物特征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景谷原油的低熟性,分析了云南第三纪盆地陇川-腾冲区,保山-耿马区、大理区和东区的成烃类型和发找油气的方向。 相似文献
49.
海南石碌铁矿床构造变形特征及其与铁多金属成矿富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石碌铁矿曾被誉为“亚洲最大的富铁矿”,其形成、定位与褶皱变形及伴随的剪切、塑性流动等构造密切相关。石碌矿区构造变形大致分为早期(D1)复式向斜的形成时期、晚期(D2)褶皱叠加和剪切变形时期。后者又进一步分为韧-脆性变形(D2a),脆-韧性变形、层间滑脱断层形成(D2b)和脆性变形、矿体破坏(D2c)3个阶段。石碌铁矿床受NW—SE向复式向斜及其与NE—NNE向褶皱叠加所形成的横跨或斜跨褶皱的严格控制;褶皱过程所伴随的剪切变形和高温塑性流动是富铁矿形成的重要机制。复式向斜轴部,尤其是2期向斜褶皱轴的叠加部位往往可发现厚大的富铁矿体。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