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13篇 |
免费 | 780篇 |
国内免费 | 84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52篇 |
大气科学 | 177篇 |
地球物理 | 348篇 |
地质学 | 2557篇 |
海洋学 | 1900篇 |
天文学 | 4篇 |
综合类 | 499篇 |
自然地理 | 130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5篇 |
2023年 | 183篇 |
2022年 | 242篇 |
2021年 | 245篇 |
2020年 | 189篇 |
2019年 | 238篇 |
2018年 | 156篇 |
2017年 | 147篇 |
2016年 | 164篇 |
2015年 | 151篇 |
2014年 | 349篇 |
2013年 | 232篇 |
2012年 | 287篇 |
2011年 | 284篇 |
2010年 | 288篇 |
2009年 | 251篇 |
2008年 | 310篇 |
2007年 | 270篇 |
2006年 | 242篇 |
2005年 | 231篇 |
2004年 | 221篇 |
2003年 | 221篇 |
2002年 | 243篇 |
2001年 | 207篇 |
2000年 | 174篇 |
1999年 | 131篇 |
1998年 | 155篇 |
1997年 | 157篇 |
1996年 | 146篇 |
1995年 | 138篇 |
1994年 | 153篇 |
1993年 | 139篇 |
1992年 | 135篇 |
1991年 | 130篇 |
1990年 | 110篇 |
1989年 | 87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1948年 | 3篇 |
1936年 | 1篇 |
193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黄河三角洲地貌环境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三角洲是由三角洲上部冲积平原一下部冲积海积平原(超潮滩)─周边潮滩三个区带的地貌系列构成.它们之间形成三条地貌环境岸线,是一个复杂而统一的陆上─潮滩堆积地貌体系.该体系研究对三角洲发育.环境及其开发利用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2.
土壤荒漠化越来越威胁人类的生存,因此,对土壤体脆弱性的分析研究,荒漠化现状、荒漠类型、荒漠化程度的评价,土壤荒漠化防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3.
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俗称龙趸、龙胆石斑鱼,属鲈形目,鳍科,石斑鱼亚科,石斑鱼属。鞍带石斑鱼有“石斑鱼之王”之称号,是石斑鱼类中体型最大的种类,最大体长270cm,体重可达400kg以上,主要产地在东南亚、大洋洲海域,在我国的南海(南沙群岛)亦曾发现,但数量稀少。鞍带石斑鱼生长迅速,抗病性强且肉味鲜美, 相似文献
84.
85.
介绍了日本第52回海岸工学讲演会的概况,从海岸灾害、海岸生态环境、波浪与水流、海岸泥沙运动与地形变化、海岸建筑物等5个方面综述了日本海岸工程研究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86.
晚更新世以来山东半岛北部沿海地区的构造抬升速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构造地貌与新构造特征,推算了晚更新世以来山东半岛北部沿海地区的构造抬升速率。结果表明,晚更新世以来不同地段平均构造抬升速率不同,金牛山断裂以东地区为0.15mm/a,断裂以西地区为0.50mm/a,龙口盆地2.4万年前后曾发生过幅度7 ̄9m的断陷。此外,同一地段不时段的抬升速率也有差异,但非常接近平均速率。 相似文献
87.
88.
随着我国外向型经济战略深入实施,海洋资源及其区位优势成为了决定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重化工布局和人口进一步向沿海地区聚集成为经济发展必然趋势,而海岸地区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区域,因此,必须通过确定海岸区域的基本功能,来引导海岸区域保护与开发活动,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最大化.以天津市为例,分析了海岸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在... 相似文献
89.
一、勘查区地质特征
大和镇勘查区地层由自垩系、石炭一二迭系、海西期花岗岩等组成。石炭二叠系:本套地层主要由中酸性、辉绿岩、玄武岩及变质砂岩、砾岩等组成,地层厚度不详,不整合接触。白垩系海浪组:由杂色砾岩、绿灰色、紫红色杂色泥岩间夹灰色粉、细砂岩,砾岩的成分以火成岩为主,区内控制本组地层厚度为259.70m。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90.
岩溶塌陷是珠三角岩溶区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本文以广州丘陵山区为研究区,利用2016~2018年1:50 000环境地质调查成果,分析岩溶塌陷发育现状和特征,研究岩溶塌陷形成地质模式,并提出防治措施建议。结果表明:广州丘陵山区累计已发生岩溶塌陷地质灾害35处,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性和反复性特征,时间分布上具有持续性和周期性特点;岩溶塌陷均为碳酸盐岩型的小型土层塌陷,以人为因素诱发为主,自然因素诱发为次,主要危害形式为建筑损坏和农田破坏;岩溶塌陷形成地质模式主要有潜蚀效应致塌,潜蚀、失托增荷和吸蚀效应叠加致塌,潜蚀和振动效应叠加致塌和潜蚀和垂直渗压效应叠加致塌等四种;从上层决策和工程技术角度提出了岩溶塌陷防治措施,为打造广州北部生态农业区和生态公园,建设美丽宜居岭南乡村提供地质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