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90篇 |
免费 | 125篇 |
国内免费 | 33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篇 |
大气科学 | 8篇 |
地球物理 | 129篇 |
地质学 | 299篇 |
海洋学 | 829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105篇 |
自然地理 | 6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32篇 |
2022年 | 38篇 |
2021年 | 31篇 |
2020年 | 37篇 |
2019年 | 33篇 |
2018年 | 34篇 |
2017年 | 37篇 |
2016年 | 35篇 |
2015年 | 31篇 |
2014年 | 69篇 |
2013年 | 47篇 |
2012年 | 57篇 |
2011年 | 60篇 |
2010年 | 63篇 |
2009年 | 89篇 |
2008年 | 55篇 |
2007年 | 64篇 |
2006年 | 77篇 |
2005年 | 53篇 |
2004年 | 50篇 |
2003年 | 43篇 |
2002年 | 31篇 |
2001年 | 46篇 |
2000年 | 55篇 |
1999年 | 30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33篇 |
1996年 | 27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4年 | 3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影响浸铀细菌活性的因素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生物浸铀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难浸铀矿石的浸出率 ,其关键技术是培养高活性的菌种。为了培养能适应多种恶劣条件的高活性菌种 ,必须对影响浸铀微生物活性的各种因素进行研究。通过实验室对浸铀细菌硫杆菌属中的氧化亚铁硫杆菌的活性因素的研究 ,并结合实际对从江西山南矿区的野外矿样中分离筛选出的菌株的活性的影响因素作了初步探讨 ,认为pH值为 1 8、温度为 30℃、接种量为 2 0 %及 90r/min的充气条件是该硫杆菌最佳的培养条件。通过对磷、铀两种元素在不同浓度下对细菌活性影响的试验 ,得出高浓度的磷、铀对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但通过驯化可以降低及弱化这种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2.
以青藏高原腹地不同植被类型多年冻土区土壤细菌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可培养菌群数量、 多样性和生理代谢功能的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 从沼泽草甸到高寒荒漠, 土壤水分、 总碳、 总氮含量逐渐降低, pH值升高, 可培养细菌数量在2.97×106~2.88×107 CFU·g-1, 与含水量、 总碳、 总氮显著正相关; Actinobacteria(51.4%)和γ-Proteobacteria(31.7%)为优势菌群, α-protebacteria仅在沼泽草甸中有分布, β-protebacteria、 Bacterioidetes丰度与含水量、 总碳、 总氮间显著正相关; 自沼泽到荒漠, 菌群代谢活性和Shannon功能多样性指数降低, pH与Shannon指数显著负相关, 继氨基酸类碳源之后, 多聚物逐渐成为被细菌群落主要利用的碳源种类. 研究表明, 伴随冻土退化地上植被逆向演替的过程,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下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 遗传和代谢功能多样性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响应. 相似文献
103.
夏季新安江水库(千岛湖)颗粒物吸收光谱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2013年夏季新安江水库(千岛湖)53个站点悬浮颗粒物的吸收光谱进行研究,系统分析了总颗粒物吸收系数ap(λ)、非藻类颗粒物吸收系数ad(λ)和浮游藻类光谱吸收系数aph(λ)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总颗粒物吸收除西北河流区上游段外,其他各站点均呈现出明显的浮游藻类吸收特性,反映新安江水库总颗粒物中浮游藻类贡献较高.全库ap(440)在0.068 ~0.629 m-1之间变化,西北河流区总颗粒物吸收系数显著大于其他水域,而湖泊区与西南河流区则显著小于其他水域.非藻类颗粒物吸收光谱随着波长增加大致呈现出指数函数衰减的规律,其光谱斜率Sd均值为8.52±1.62μm-1,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但整体偏低,与新安江水库无机颗粒物含量低有关.ad (440)与浮游藻类色素浓度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表明夏季新安江水库非藻类颗粒物可能主要来源于浮游藻类降解.浮游藻类的光谱吸收在440和675 nm附近有明显的吸收峰.aph(440)和aph(675)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其与浮游藻类色素浓度存在极显著的正线性关系,而与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相关性较弱. 相似文献
104.
细菌胞外酶活性的调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生环境中的有机物大多(>95%)以高分子聚合物的形式存在,它们是水生异养细菌的主要碳源及能量来源。这些高聚物只有通过胞外酶水解成小分子单体或低聚物才能被细菌等异养微生物用以维持新陈代谢。这一生化过程是调节海洋有机营养平衡的重要生态因子,又是众多异养微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胞外酶活性不但能够指示水生环境中有机物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还能对此环境中流过微食物环的物质通量进行估计。胞外酶的水解作用是细菌生长中的一个速度限制步骤,胞外酶也正是许多海区中细菌生长所必不可少的。对于自然水体、人工条件及沉积物环境… 相似文献
105.
为探讨2万年以来浮游有孔虫的壳体重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取自西菲律宾海MD06-3052岩芯的浮游有孔虫表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进行壳体重量分析,基于氧同位素年龄模式,获得了2万年以来有孔虫传统壳体重量(WMS)和标准化壳体重量(WSN)变化特征。对比两种壳体重量指标,发现在本海区标准化壳体重量指标更为准确。结果表明,2万年以来,浮游有孔虫WSN具有不断变轻的趋势,整体表现为冰期时壳体重量较重,而全新世时壳体重量相对较轻的特征。末次冰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LGM)以来浮游有孔虫WSN变化曲线同大气CO2浓度变化曲线具有较好的相似性,推测在该海区控制壳体重量的主要因素为与全球大气CO2相关的表层海水的CO32–浓度。 相似文献
106.
Natural assemblages of marine bacteria were chosen in a batch culture experiments. The impact of varying nitrogen substrate concentrations and the substrate C:N ratios (C:NS) on the bacterial C:N ratio (C:NB), the bacterial growth efficiency (BGE) and ammonium regeneration was mainly examined. The C:NS ratios varied from 5:1 (carbon limitation) to 40:1 (nitrogen limitation) with varying combinations of glucose and NO3-. The C:NB ratio had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NS ratio (r=0.93, n=8), whose value was 3.77 when the C:NS ratio was 5:1 but increased to 6.47 when the C:NS ratio was 40:1.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NB ratio is a potential diagnostic tool for determining the bacterial growth in natural waters controlled by either, carbon or nitrogen. BGE decreased with the declining nitrate concentration and negatively related to C:Ns (r=-0.51, n=8). The average value of BGE was 0.20. This value was a little lower than other reports, which could be induced by the nitrogen source used in our experiments. Finally, regeneration time of ammonium delayed with the increasing C:NS ratio,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re were different metabolism mechanisms when bacterial growth was limited by carbon source and nitrogen source. 相似文献
107.
本文用MPN法测定楚科奇海和加拿大海盆表层沉积物中好气异养细菌(GAB)的含量,并对其地理学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GAB的检出率高达100%。4℃时GAB的含量范围、平均含量为4.00×102-2.40×106个.g-1、1.71×106个.g-1。25℃时GAB的含量范围、平均含量为2.40×105-2.40×107个.g-1、1.10×107个.g-1。无论是含量范围,还是平均含量,均是25℃时的培养结果大于4℃时的培养结果。GAB含量的地理分布趋势是随纬度增高,含量呈降低趋势。在经度变化上则为由东向西,含量呈降低趋势。对沉积物所处水深的分析,表明其在4℃培养得出来的GAB含量随水深增加有下降的趋势,25℃培养出来的GAB含量受环境影响较小,与水深变化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8.
水产养殖池氨的浓度高时,对鱼、虾的生长和存活即低。许多渔民和虾农都观察池子的总氯氮(TAN)浓度,而且发现浓度超过每升2或3毫克时,就要采取多种措施来减少TAN的浓度。最通常的方法是换水、充气和使用沸石,有时也使用福尔马林和产生的细菌。换水能稀释氨的浓度,对于水源充分的大水体,是有效的。充气是排氨到空气中,但研究结果表明,没有显著的排除效率。天然和合成沸石是 相似文献
109.
We investigated the abundance of different picophytoplankton groups and the phytoplankton pigment ratio in relation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nutrients and suspended solids along a salinity gradient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The average numbers of Synechococcus spp.(Syn) and picoeukaryotes (Euk) were (2.7 ±5.1)×l03 and (1.1±1.4)×l03 cells mL-1,respectively.Prochlorococcus spp.(Pro) was only found in the high-salinity brackish water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3.0× 10^3 cells mL-1.Syn and Euk numbers both tended to increase offshore and Syn showed a larger variation in cell abundance than Euk.The contribution of picophytoplankton to total phytoplankton biomas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alinity and decreasing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from the estuary to the open ocean.The response of different picophytoplankton groups to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was different.Water temperature was more important in its control over Euk than over Syn,while nutrients were more important in their influence over Syn than over Euk.Phytoplankton pigment ratios were different in the three different ecological zones along the salinity gradient (i.e.,freshwater zone with 0-5 range,fresh and saline water mixing zone with 5-20 range,and high-salinity brackish water zone with 20-32 range),where three different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were discovered,suggesting that phytoplankton pigment ratios can be considered as a complementary indicator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相似文献
110.
长江冲淡水区细菌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为了解细菌在长江口冲淡水区生态系营养动力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笔者于1997年10月10日至20日,1998年5月14日至6月1日在观测海区以及在绿华山海域设置大水体围隔生态系实验装置进行细菌生产力的现场观测研究.结果表明,秋季观测海区平均细菌生产力(C)为(1.44±1.30)μg/(dm3·h),高值出现在测区中部的A3,B3和C3站.春季测区表层细菌生产力(2.43±1.22)μg/(dm3·h)高于底层(1.01±0.43)μg/(dm3·h),高值出现在测区中部的A3和B断面诸站.秋、春季平均细菌生产力相当于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23%.秋季和春季表层细菌数量分别为(5.22×108±0.88×108)个/dm3和(1.97×108±1.10×108)个/dm3.1998年5月18日至6月1日在围隔实验点的自然海区中细菌生产力变幅范围为0.13~5.79μg/(dm3·h),平均值为(2.47±1.60)μg/(dm3·h).围隔装置内加可溶性磷(PO43-)实验,春季细菌生产力由1.28μg/(dm3·h)增长至32.20μg/(dm3·h),其增长幅度低于秋季1.43~43.47μg/(dm3·h).油污染实验中细菌生产力由6.61μg/(dm3·h)增长至37.97μg/(dm3·h),呈逐日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