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6篇 |
免费 | 17篇 |
国内免费 | 4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篇 |
大气科学 | 5篇 |
地球物理 | 10篇 |
地质学 | 80篇 |
海洋学 | 22篇 |
综合类 | 7篇 |
自然地理 | 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11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2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通过对浙闽泥质区近岸海域的15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和周边入海河流的7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和稀土元素测试分析,研究了该区的稀土元素分布、Eu和Ce异常、稀土元素的球粒陨石标准化和上陆壳标准化配分曲线特征等。对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与长江、瓯江、闽江表层沉积物的稀土元素进行对比,以Ce/La和Sm/Nd作为元素对进行FD判别函数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并不是单一物源形成,是长江、闽江、瓯江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探究3条河流对浙闽近岸海域影响程度的大小,用物源指数进行判别,结果表明,3条河流对研究区内陆架、外陆架的影响程度都是长江>瓯江>闽江,内陆架表层沉积物中长江源占有明显优势,外陆架表层沉积物物源比内陆架更复杂,3条河流的混合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82.
安徽铜陵地区早、晚石炭世地层之间砾岩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一系列地层剖面的测制,在铜陵、南陵、泾县地区早、晚石炭世地层之间发现了沉积石英质砾岩和岩屑砾岩,肯定了本区在早、晚石炭世之间曾经历一次海平面下降和风化剥蚀作用,致使早石炭世地层在许多地方残缺不全,由于石英质砾岩与岩屑砾岩在岩性、沉积特征、成因等方面有明显的不同,分别称为浙溪组下段和浙溪组上段。早期的石英质砾岩由于受到后期的冲积扇沉积环境的影响,在一些剖面上表现为缺失。岩屑砾岩的沉积厚度、砾石大小等在纵、横向上变化较大,明显受古地理、古气候、古构造的控制。 相似文献
83.
浙闽赣地区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长期存在争议。最近黑龙江东部海相化石的检验使这一问题有所突破;根据与海相层交互的陆相层中各门类化石的对比,又使其它地区(包括浙闽赣地区)的问题也开始解决。众所周知,浙闽赣地区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就在建德群(或其相当地层)之中或其顶、底。本文依据与黑龙江东部的对比,并据本区近年来采用多种方法测得的,一批可靠性大的同位素年龄资料,提出了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84.
长江河口悬浮泥沙向浙闽沿岸输运近期变化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0~2015年Terra-MODIS(terra-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数据和2014年洪枯季现场数据建立泥沙反演模型,分析入长江河口泥沙大幅减少后河口表层悬沙向浙闽沿岸输运的时空变化和扩散形态。结果表明:(1)利用MODIS数据的二次型模型能够揭示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悬沙分布及输运特征,入海输运的长江口悬浮泥沙是浙闽沿岸连续悬浮泥沙带存在的物源;(2)受季风和沿岸流动力驱动,长江口悬沙向浙闽沿岸输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悬浮泥沙从长江口向浙闽沿岸呈条带状输运,春夏之交,南下的悬沙至温岭近岸海域出现中断现象;夏季,长江口大量悬沙滞留在长江口杭州湾近岸,仅有少量悬沙向南输运,泥沙带中断;秋季,10月下旬—11月中旬逐渐形成连续的近岸泥沙带;历冬至春,循环复始;(3)受近年来长江流域进入河口的泥沙减少影响,浙闽沿岸秋冬季连续的输沙带在春季提前断开,在秋季有推迟恢复的现象。本研究对于探究浙闽沿岸泥沙减少新格局,分析近海生态环境新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5.
浙西北八面山一带寒武系碳酸盐岩中广泛发育燕山期中、酸性岩体,其中岩前岩体为重要的萤石矿成矿岩体.研究表明,岩前岩体与芙蓉岩体均为二长花岗岩,它们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具有相似性,F含量较高(≥0.36%),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基本一致,Eu亏损明显(δEu为0.01~0.07),表明二者为同源岩浆活动的产物.地球物理特征表明,岩前岩体与芙蓉岩体在深部相连,为同一岩体.利用RGIS软件,采用2.5D人机交互反演法计算岩前岩体与芙蓉岩体的顶面埋深,结果表明两岩体间的隐伏部分顶面埋深约900~1 200 m.目前,已在岩前岩体南侧外接触带碳酸盐岩中发现数个“常山式”大、中型萤石矿床,但在岩前岩体东侧及芙蓉岩体北侧尚未有重大突破.岩前岩体与芙蓉岩体具有同源性的认识,对于指导该地区萤石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6.
以浙西北地区1∶20万Cu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例,通过含量排列法对由分形求和法所圈定的地球化学异常区进行了内部结构分析,认为无标度区掩盖了异常场的内部结构。借鉴前人提出的含量排列法,将异常区数据从小到大按顺序等间距自然排列,并用三段直线( L1、L2、L3)进行拟合,L1为一级异常,L2、L3被归入二级异常。结果发现,一级弱异常基本不含矿,但仍有个别矿点落入该区;二级异常近似代表了矿致异常,与区域断裂、岩浆活动中心在空间上具有更显著的相关性,从中强调了岩浆源区、构造背景转换和断裂交汇的控矿意义,由此圈定出了一些重点异常作为下一步成矿预测工作的首选靶区。 相似文献
87.
浙江安吉多金属矿区坞山关杂岩体锆石LA ICP MS U 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吉港口多金属矿床在成因上与坞山关杂岩体密切相关,该杂岩体包括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细粒花岗岩。本文采用岩相学、CL和LA-ICP-MS等方法对前三套岩石单元中的锆石进行了成因矿物学、微区微量元素和U-Pb年代学特征等相关研究。年代学结果显示,杂岩体大致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按前述排列顺序,三岩石单元成岩年龄分别为141.0±1.4Ma(n=13,MSWD=1.3),138.1±1.0Ma(n=14,MSWD=0.92)和137.0±1.8Ma(n=13,MSWD=1.9)。研究过程中发现的年龄为518±9Ma和624±9Ma的继承锆石,暗示杂岩体成岩过程中有晋宁晚期和加里东早期古老地壳物质的熔融或同化混染。锆石Ti温度记显示,杂岩体中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锆石结晶温度基本一致,均值分别为657℃和653℃,钾长花岗岩锆石结晶温度略高,均值为698℃。区域构造环境、岩体被动侵位、构造张性和张剪性特征表明,矿区在约141~137Ma前后已处于拉张—伸展构造背景之下,杂岩体及其相关成矿作用受该环境控制。本次研究及野外调研结果表明,杂岩体与矿区多金属矿床具有密切的时空关系。浙江淳安铜山锡矿、安吉多金属矿床成岩成矿数据表明,钦—杭成矿带东段在晚侏罗世—白垩世约148~134Ma还存在一期成岩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88.
89.
浙西南遂昌-大柘地区八都岩群在印支期变质事件影响下发生变质变形,通过详细野外调查和岩相学研究,可将其划分为3期变质变形序列:S1变形期,NW向片麻理记录的残留紧闭褶皱,共生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变斑晶及其内部定向分布的包裹体矿物,石榴子石+黑云母+石英(泥质)和石榴子石+角闪石+斜长石+石英(长英质);S2变形期,区域性宽缓褶皱及NE向缓倾透入性片麻理,共生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变斑晶及定向分布的基质矿物,矽线石+石榴子石+黑云母+石英+斜长石±钾长石(泥质)和石榴子石+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石英(长英质);S3变形期,NE向陡倾透入性片麻理及韧脆性断裂大部分被花岗斑岩脉填充,共生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变斑晶及其周围退变矿物,石榴子石+矽线石+堇青石+斜长石+黑云母+石英±钾长石(泥质)和角闪石+斜长石+黑云母+钛铁矿(长英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八都岩群印支期变质事件峰期变质程度达到麻粒岩相,显示顺时针近等温降压(ITD)型的p-T演化轨迹,S1-S3变质变形反映出从俯冲碰撞到快速折返冷却的演化过程,伴随S3同期侵位的花岗斑岩锆石U-Pb定年结果,将该演化过程完成时间约束在229.7 Ma,可能是浙西南地区对印支期古特提斯洋域内印支-华南-华北板块之间俯冲-碰撞过程的响应。 相似文献
90.
首先给出柱坐标系中电导率分段线性变化的水平层的点源电场的二维边值问题,然后用变分法将边值问题转变为变分问题。用有限单元法解变分问题,将区域剖分成矩形单元,在单元中进行双线性函数插值,将变分方程化为线性代数方程组。解方程组,得各节点的电位值,由此可计算地表的视电阻率。 算例表明,本方法计算结果与精确解十分符合。本文还举了一个定量分析视电阻率年变化的例子。 本方法占用计算机内存约100K数量级。在MV/6000超小型计算机上计算一条电测深曲线的时间为几十秒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