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270篇 |
免费 | 2070篇 |
国内免费 | 292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67篇 |
大气科学 | 9230篇 |
地球物理 | 488篇 |
地质学 | 2693篇 |
海洋学 | 334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332篇 |
自然地理 | 19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4篇 |
2023年 | 430篇 |
2022年 | 506篇 |
2021年 | 567篇 |
2020年 | 439篇 |
2019年 | 493篇 |
2018年 | 386篇 |
2017年 | 421篇 |
2016年 | 353篇 |
2015年 | 454篇 |
2014年 | 674篇 |
2013年 | 586篇 |
2012年 | 567篇 |
2011年 | 618篇 |
2010年 | 559篇 |
2009年 | 585篇 |
2008年 | 605篇 |
2007年 | 634篇 |
2006年 | 551篇 |
2005年 | 537篇 |
2004年 | 487篇 |
2003年 | 537篇 |
2002年 | 511篇 |
2001年 | 458篇 |
2000年 | 423篇 |
1999年 | 307篇 |
1998年 | 330篇 |
1997年 | 368篇 |
1996年 | 326篇 |
1995年 | 308篇 |
1994年 | 259篇 |
1993年 | 200篇 |
1992年 | 180篇 |
1991年 | 163篇 |
1990年 | 130篇 |
1989年 | 97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55年 | 3篇 |
1951年 | 2篇 |
1948年 | 2篇 |
1943年 | 3篇 |
1942年 | 2篇 |
1941年 | 7篇 |
1936年 | 5篇 |
193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夏季一次对流云降水过程的云微物理及区域水分收支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第三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针对高原夏季云和降水物理过程开展了大量观测研究,为进一步揭示高原云微物理结构、云中水分转化和区域水分收支特征,本文采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并结合高原试验期间的各种观测资料,对那曲观测试验区2014年7月5~6日的一次较为典型的夏季对流云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WRF模式能够基本再现高原夏季对流云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降水的日变化特征。模拟结果显示高原夏季对流云中具有较高的过冷云水和霰粒子含量,冰相过程在高原云和降水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地面降水主要由霰粒子融化产生。暖雨过程对降水的直接贡献很小,但在霰胚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霰粒子胚胎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冰晶与过冷雨滴的撞冻过程,雪粒子和过冷雨水的碰冻转化及过冷雨滴的均质冻结贡献相对较小。霰粒子的增长过程在12 km(-40℃)以上层主要依靠对冰晶、雪粒子的聚并收集过程,而在其下层的增长过程主要依赖对过冷云水的凇附增长,对雪粒子的聚并收集和凝华增长过程较小。高原那曲地区净水汽收支为正,日平均降水转化率可达20.75%,接近长江下游地区,高于华北、西北地区。该地区日降水再循环率为10.92%,说明局地蒸发的水汽对高原降水的水汽来源具有一定的贡献,但高原降水的90%仍然由外界输入的水汽转化形成。 相似文献
103.
本文利用雷达、加密地面自动站等高时空分辨率的观测资料,结合NCEP 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等资料,对2011年6月23日发生在北京城区的极端强降水事件开展了细致的观测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极端强降水事件,主要是由向东南移动的东北—西南走向的飑线右端的强降水超级单体(High Precipitation Supercell,简称HPS)造成的,这是目前已有文献记载的中国发生纬度最高的HPS。HPS在移动方向的右后侧和右前侧均有明显的“V”型入流,这不同于已有HPS模型,表明中、低层干冷空气和低层暖湿气流特征显著。在环境条件方面,存在对流层低层逆温层,其能量存储盖作用使得雷暴具有爆发性增强的潜势,但该逆温层是在08:00~14:00(北京时,下同)的6小时内形成的,对业务预报极具挑战性。相对其他大气层结热动力参数, 风暴相对螺旋度和粗理查逊数在14:00较08:00显著增大,对HPS的发生具有一定指示作用。高空偏西风急流和低层偏东风活动显著,使得北京地区的水平风垂直切变增强,形成上干下湿的对流不稳定以及次级环流圈。高空急流造成强烈的相当位温差动平流,促进对流不稳定度发展加强。结合复杂地形作用,在北京西部100 m地形高度线附近形成显著的平原暖湿空气与山地干冷空气的干湿分界线以及风场辐合线。水汽供应主要源自低层偏东风和本地水汽积累。当飑线从西北方向侵入北京并向东南方向移动时,在北部山区,由于条件不足,雷暴没有显著发展加强;然而,在西部山区,在湖面、城市热岛、低层偏东风、冷池出流共同作用下,加之其他有利的环境条件,飑线右端雷暴强烈发展加强,特别是当经过100 m地形高度线附近时发展成为HPS,进而造成石景山区模式口站的大暴雨中心。 相似文献
104.
阐述了水文实验的概念与内涵,归纳了水文实验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系统地回顾了国内外流域水文实验的发展历程,梳理了应用实验方法进行植被截留与阻滞作用、降水径流关系、非饱和带水分运移以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文过程研究的进展,分析了当前水文实验发展的不足,提出未来水文实验的发展方向:传统的实验流域着重于地表水研究,没有深入水文循环系统的内部,应将水文实验的研究范围从地表扩展为关键带部分,并加强跨流域的补给、径流与排泄关系研究;多学科交叉的综合观测实验与协同研究是水文实验的发展趋势;当前水文实验的系统性与规范性仍显不足,应重视水文实验站网建设,加强水文实验的规范性,以促进实验数据交换和研究成果对比。 相似文献
105.
城市天气预报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益重要的趋势,而且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采用近期历史资料和天气学分类、特征量分析等方法,建立南宁市大雨以上降水预报工具并形成准自动化的业务系统,是提高预报水平的重要一环,而发展短期、短时预报方法将会时一步改善预报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06.
中国西北地区降水的演变趋势和年际变化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将 PCA和 SSA相结合 ,分析了中国西北地区降水量的演变趋势和年际变化 ,结果表明 :西北地区的降水变化的主要趋势是 1 960年代初多雨 ,到 1 970年代初演变为少雨 ,1 980年代又多雨 ,1 990年代少雨。这种趋势在陇南和陕西中南部是最显著的 ,天山北麓区也是相对显著区。西北地区降水主要存在准 8.5a、准 3~ 4a和准 5.1 a的甚低频振荡。甚低频振荡在降水中的重要性依次为准 8.5a、准 3~ 4a和准 5.1 a。准 8.5a振荡的振幅要比准 3~ 4a和准5.1 a振荡的振幅变化大。振荡位相在空间的分布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07.
一、前言国家环境卫星、数据和情报服务处(NESDIS)在业务上应用卫星资料估算降水量的工作已有十多年了.在此工作的基础上,NESDIS现正在开发一个暴洪估算模型和临近预报方案(PROFFENS).临近预报方案包括现在天气的详细描述以及未来0-12小时的短期预报两部分(Scofield和Weiss,1977).PROFFENS的研制包括分析降了多少雨以及预报未来0-12小时内将出现多少 相似文献
108.
109.
在脉状萤石矿床成矿热液成因研究中。成矿热液形成中水的来源与大气降水有关和成矿物质的来源与围岩有关的结论因为有大量的测试数据支持而令人信服。但热源与燕山期的岩浆火山活动有关的认识是基于萤石矿床与火山岩、侵入岩在时空上密切产出的关系得出的地质推断,这种推断难以解释以下两点事实: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