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9篇 |
免费 | 65篇 |
国内免费 | 7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0篇 |
大气科学 | 346篇 |
地球物理 | 20篇 |
地质学 | 47篇 |
海洋学 | 8篇 |
综合类 | 13篇 |
自然地理 | 5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21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35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改进的AHP在县域尺度暴雨洪涝风险评价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淮河流域为例,选取降水、土地利用、经济、人口等指标作为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指标,利用信息熵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的风险评估指标权重,并应用于县域尺度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南部高、北部低,东西高、中部次之的形态。(2)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得到的高风险区比传统方法的面积减少,市县个数下降,而次高风险区、中风险区、次低以及低风险区面积比之传统方法均有增加。同时风险平均值升高,导致受灾程度可能加大。(3)改进方法得到的岳西县风险等级由高风险区降为次高风险区,低于金寨县风险等级。宿州市风险等级由次高风险区降为中风险区,较灵璧、泗县风险低,与实际情况更为相符,提高了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精度。 相似文献
22.
在概述了1994-1996年湖南连续三年洪涝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形成这种洪涝的500hPa环流形势,并且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湖南汛期产生持续性暴雨的必要条件是要有稳定的环流形势和冷暖空气的交绥,而阻塞高压的存在是环流形势稳定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西部高原的西部有切断低压存在则是冷暖空气在湖南上空交绥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3.
2008年深圳洪涝灾害的气候背景和环流条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NCC/CMA资料分析了2008年6月深圳降水异常事件的成因,结果认为:2007年7月—2008年2月赤道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低、2008年前冬今春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偏大是深圳异常降水事件的前期气候背景;2008年6月东亚阻塞高压的异常强大及乌拉尔山长波槽的异常加深发展,促进了经向环流异常增强;偏强的冷空气以阶梯槽的形式频繁入侵华南,为深圳异常降水事件提供了动力条件。副高西段较常年偏南,西伸脊点偏东;强劲的季风潮为深圳地区输送了巨大的水汽和热量;冷暖空气在华南地区的频繁交汇与维持是深圳异常降水事件的主要成因。上述多种因素的异常共同导致了深圳异常降水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4.
25.
8月份,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48.2mm,比常年同期偏多18.6mm;全国平均气温为22.5℃,接近常年同期.台风麦莎和强热带风暴珊瑚在我国登陆,其中台风麦莎影响时间长、范围广,造成浙江、江苏、山东、上海等地严重损失.全国有23个省(市、区)发生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涝、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其中辽宁、湖北、吉林等地受灾较重;西北东北部及内蒙古、黑龙江、湖南等地的部分地区旱情持续或发展;局地强对流天气发生频繁,山东、陕西等地遭受一定损失;黄淮、江淮、四川盆地及鄂、湘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阴雨寡照或低温天气. 相似文献
26.
对桂林漓江洪水发生的特点、形成的原因以及开展气象服务时机及措施等方面作了一些研究,找出其洪涝发生的规律和机理,并提出相应的气象服务对策。 相似文献
27.
利用ARCGIS对天津市西青区的高精度地理信息数据、排水设施和排水方式进行预处理,以西青区下垫面和明渠河道的水流运动为模拟对象,建立天津市西青区中小河流暴雨洪涝仿真模型。以区内14条二级河道的水位变化作为模型的动态侧边界条件,针对2016年7月20日的大暴雨过程,设计了4个模拟方案,对河道高水位及暴雨造成的洪涝淹没过程进行评估,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际调查内涝灾情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模型可以较客观地反映暴雨和河道水位变化对城镇造成的内涝灾害情况。 相似文献
28.
6月,全国平均气温为20.5℃,比常年同期偏高1.0℃,仅次于2005年,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次高值,其中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区域平均气温均为历史同期最高值,辽宁为次高值。全国平均降水量为94.5mm,较常年同期(97.8mm)略偏少,其中辽宁、吉林降水异常偏少,其区域平均降水量均为历史同期最少;宁夏、青海、内蒙古中部降水异常偏多,其区域平均降水量均为历史同期第二多。 相似文献
29.
湖南盛夏两次连续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ECP的1°×1°再分析资料,从暴雨特征、天气背景和暴雨发生的动力、水汽、热力条件及非地转湿Q矢量等方面对2010年7月8—13日和2012年7月12—19日湖南两次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成因进行阐述。结果表明:湖南两次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和水汽输送路径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东北低涡和低层切变线是造成两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850 hPa的θse高值区、垂直上升速度中心及湿Q矢量负值区与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对暴雨预报有一定的指示作用。第二次暴雨过程冷空气势力比第一次暴雨过程更强,低层切变线在湘北及湘中偏南地区摆动,使较强水汽辐合在中低层维持了5 d,因此第二次暴雨过程影响范围更广且持续时间更长。而第一次暴雨过程副热带高压更强盛,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更明显,垂直上升气流更强,高能高湿更易触发短时强降水;同时由于第一次暴雨过程开始前湖南全省降雨已经明显偏多,且强降雨带集中在湘北地区,加之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又属于地质灾害多发区,从而更易导致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