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87篇 |
免费 | 881篇 |
国内免费 | 132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2篇 |
大气科学 | 379篇 |
地球物理 | 638篇 |
地质学 | 3655篇 |
海洋学 | 2686篇 |
天文学 | 7篇 |
综合类 | 297篇 |
自然地理 | 62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8篇 |
2023年 | 197篇 |
2022年 | 230篇 |
2021年 | 256篇 |
2020年 | 209篇 |
2019年 | 234篇 |
2018年 | 210篇 |
2017年 | 195篇 |
2016年 | 256篇 |
2015年 | 222篇 |
2014年 | 391篇 |
2013年 | 256篇 |
2012年 | 343篇 |
2011年 | 287篇 |
2010年 | 289篇 |
2009年 | 338篇 |
2008年 | 339篇 |
2007年 | 287篇 |
2006年 | 347篇 |
2005年 | 234篇 |
2004年 | 243篇 |
2003年 | 275篇 |
2002年 | 256篇 |
2001年 | 260篇 |
2000年 | 234篇 |
1999年 | 181篇 |
1998年 | 194篇 |
1997年 | 240篇 |
1996年 | 188篇 |
1995年 | 171篇 |
1994年 | 166篇 |
1993年 | 137篇 |
1992年 | 154篇 |
1991年 | 158篇 |
1990年 | 145篇 |
1989年 | 120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28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58年 | 3篇 |
1943年 | 1篇 |
1936年 | 1篇 |
1934年 | 2篇 |
192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51.
52.
有孔虫在海洋环境指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现代环境中有孔虫的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有助于利用有孔虫对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环境进行还原。我国南海海域辽阔,南海有孔虫的相关研究很早便有报道。对我国南海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底栖有孔虫分布特征进行了描述,研究区以玻璃质壳底栖有孔虫占主导,胶结壳其次,瓷质壳最少。根据底栖有孔虫的分布特征划分了4个底栖有孔虫组合,组合1为Heterolepa subpraecincta - Hanzawaia mantaensis - Rotalinoides gaimardii;组合2为Bulimina marginate - Lagena substriata;组合3为Elphidium advenum - Pararotalia nipponica;组合4 为Recurvoides contortus - Ammodisus cretaceous - Bulimina aculeata。对影响该区域底栖有孔虫分布的环境因素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温度、盐度、底质类型等对底栖有孔虫的分布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海流对研究区底栖有孔虫时空分布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53.
通过测定洋山深水港区海域2010~2013年6个航次秋、冬季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分析其时空差异,结果表明该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总体含量较低,空间分布较为均匀,Hg、Zn、Pb、Cd含量秋季明显高于冬季,As、Cu含量的季节性波动较小,用因子分析法研究该海域重金属来源,发现陆源工业、船舶航运排污以及有机质降解是研究海域Pb、Cd、Zn的主要来源;农业污染、码头货物装卸残留及建筑垃圾支配着Cu、As、Hg的来源。SQG-Q生态风险评价表明研究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均存在中、低度的生态风险,秋季的生态风险高于冬季,Hg和Cu是主要生态风险因子;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研究海域基本不受Hg、As、Zn、Pb的污染;Cd、Cu以轻度污染为主,部分站位属于偏中度污染,6种重金属污染程度依次为:CdCuPbZnHgAs。因子综合得分评价表明,重金属污染相对严重的站位依次为5号、4号及3号站位。但总体看来洋山深水港区附近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属于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54.
55.
南海东北部海底沉积物波的形态、粒度特征及物源、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南海东北部广泛发育沉积物波。通过高分辨率多波束数据、地震剖面以及重力柱状样,对沉积物波的形态特征、粒度特征、物源以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大致以台湾浅滩南海底峡谷为界,北侧为近北东向展布,南侧为近南北向展布。对其分布规律、地貌和形态特征及重力柱状样粒度分析表明这些沉积物波为浊流成因。沉积物波的发育与新生代晚期研究区的构造活动密切相关,自距今6.5 Ma以来台湾造山运动使台湾岛强烈抬升剥蚀,这些剥蚀物为研究区提供了大量的陆源物质,而在南海东北部陆坡区大量发育的峡谷-冲沟系统为陆缘物质向下陆坡的输送提供了良好的通道。研究区西侧的东沙隆起长期处于抬升剥蚀状态,这种抬升剥蚀也为研究区沉积物波的发育提供了部分物源。随着坡度的减缓,浊流沉积物开始堆积,在台湾浅滩南海底峡谷的北侧形成了展布方向与冲沟垂直的沉积物波,而在南侧由于台湾浅滩南海底峡谷发生转向,浊流从水道中漫溢出来,沉积物堆积下来,形成了与原先水道近于垂直的近南北向的沉积物波。 相似文献
56.
57.
锦州湾沾污沉积物急性毒性的海洋端足类检验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1992年9月 ̄1993年1月对锦州湾沾污沉积物的海洋端足类急性毒性效应进行了研究。从锦州湾湾顶到湾口沿西南--东北方向每2km等距离采集27个表层沉积我校 品,应用海洋端足类A mpelisca abdita对这些样品进行了10d直流式急性毒性检验,检验指标为死亡率。结果表明,五里河河口处受试生物死亡率最高,为100%,从湾顶该河口处沿东北方向随着距离增加,死亡率逐渐递减,笔架山处最低,仅为2. 相似文献
58.
1994年5月—1995年6月,利用黄河口悬浮颗粒物,在实验室内于不同温度、盐度、磷酸盐浓度、pH值及悬浮物粒度条件下进行了悬浮物对磷酸盐的吸附和解吸模拟实验,通过水体中几种磷—钙矿物的离子平衡计算,对黄河口磷酸盐的缓冲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黄河口现场条件下水体中钙与磷之间存在某些离子平衡,黄河口水体中磷—钙矿物的离子积受温度、悬浮物种类及粒度影响较小,而与水体盐度、磷酸盐及钙含量有关,但不足以形成磷—钙矿物沉淀;磷—钙矿物的沉淀和溶解在黄河口磷酸盐浓度的控制机制上所起的作用较小,而悬浮颗粒物表面对磷酸盐的吸附和解吸起了较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9.
海洋沉积物的物质来源的定量,半定量研究,是海洋沉积学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难题之一。本文是从沉积物不同成在组分的含量入手,研究冲绳海中段表层沉积物物质来源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60.
一、引言98年入夏以来,长江流域出现了1954年以来的特大洪水。洪水给沿岸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公布,当年遍及我国的洪涝灾害,有29个省市不同程度受损,殃及223亿人口,死亡304人,直接经济损失166亿元!98年的洪灾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