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24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杜建国 《江苏地质》2013,37(4):657-662
泰州地处江苏中部的长江冲积平原,浅层地热能资源丰富。通过对该市城市规划区第四纪岩土体地质结构、水文地质条件、地温场背景等调查研究和6个岩土体现场热响应测试,获取了该区域不同岩土体的热物性参数,查明了浅层地热能的赋存条件、分布特点及规律,评价了浅层地热能的可采资源量,并提出了可行的开发利用方案及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泰州市在推进国土资源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的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从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制约行政权力到严格考核奖惩,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便民服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苏北盆地晚白垩世—新近纪原型盆地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苏北盆地是我国东部中新生代箕状含油气盆地群,主要由东台坳陷、盐-阜坳陷和建湖隆起三大构造单元组成;坳中有凸,隆中有凹,一系列凸、凹构造组成盆地的二级单元。运用盆地原型分析方法,对盆地的蚀源区、沉降史、沉积中心、盆地边界构造和沉积间断等进行了研究,并估算了沉降量和剥蚀量。在此基础上,提出苏北盆地的形成经历了挤压的前陆盆地、弧后扩张的裂陷盆地、大规模拉张的断陷盆地和热沉降的坳陷盆地等四个演化阶段;认为盆地沉积物主要来自5个蚀源区:NE面的滨海隆起、NW面的鲁苏隆起、西面的大别山、SW面的张八岭以及南面的扬州一宁镇古生代沉积岩区;提出建湖隆起从始新世末期以来长期处于暴露和剥蚀状态,有条件为北侧的盐阜坳陷、南侧的东台坳陷提供部分成油气物质的认识。进一步确定苏北盆地曾经历过仪征、吴堡、真武和三垛等4次抬升剥蚀事件,这些事件对不对称箕状盆地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区内盆地的南侧边界多呈上陡下缓的“犁式”正断层,并呈阶梯状逐次朝北下掉,盆地北侧岩层与下伏层多呈超覆关系,形成“南断北超”的盆地面貌。主断层常出现上部下滑(新)、下部逆冲(老)的反转构造现象,因而苏北盆地具有多期复合迭加的特点。本区沉积中心多表现为不对称的深凹区,沉积厚度巨大,是研究区生油层系的重要场昕。  相似文献   
14.
The northern area of the South Yellow Sea, located in the offshore region of China, resulted from the continental-continental collision orogeny during the Mesozoic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in terms of tectonic evolution: (1) pre-orogenic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stage (Z-T2); (2) foreland basin stage corresponding with the late phase of the Sulu (苏鲁) orogeny (J3-K); (3) post-orogenic intracontinental rifted basin stage (K2t-E); and (4) regional subsidence and coverage stage (N-Q). Based on deta...  相似文献   
15.
苏北盆地白驹凹陷泰州组一段沉积物源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物源问题的研究对于了解和确定研究区有利沉积相带及储集砂体的分布、寻找有利油气储集层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区白驹凹陷勘探程度相对较低,前人关于目的层段泰一段沉积期的物源方向的研究成果很少。运用地层倾角测井资料、重矿物资料及岩心资料的综合研究,对研究区的沉积物源方向进行了判断。综合分析得出泰一段沉积时期洋心次凹的物源来自北西部建湖隆起。  相似文献   
16.
苏北盆地海安凹陷泰州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北盆地海安凹陷泰州组形成于晚白垩世,其底界面是由仪征事件形成的区域不整合面,其顶界面是由海安事件形成的局部不整合面。苏北盆地泰州组在形成过程中发生了一次水退,以该水退为界把泰州组分为层序1和层序2两个三级层序。通过对海安凹陷30余口探井的录井、测井和岩心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层序1和层序2都由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并且层序1低位体系域以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主;湖侵体系域主要发育深湖—半深湖沉积;高位体系域是在湖平面下降缓慢的沉积环境下以陆源碎屑物质供给量不断减少的三角洲沉积为主,并发育大量的浊流沉积。层序2低位体系域主要发育滨浅湖—半深湖沉积,湖侵体系域以半深湖—深湖沉积环境为主,而高位体系域以滨浅湖—滩坝沉积环境为主。  相似文献   
17.
利用50余口井的储层实验资料,对苏北盆地主力勘探地区海安凹陷和高邮凹陷泰州组砂岩储层进行孔隙类型和有利储层评价。综合研究表明:海安凹陷和高邮凹陷泰州组发育三角洲、浊积扇、扇三角洲等成因类型砂体,这些砂体由成分和结构成熟度较低的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组成,并且砂岩储层发育次生孔隙,原生孔隙较少;海安凹陷泰州组储层第一个次生孔隙发育段为2 300~2 500m,系大量碳酸盐胶结物、长石和岩屑颗粒遭受强烈溶蚀而成,孔隙度为12%~25%,第二个次生孔隙发育段为2 600~3 200m;高邮凹陷泰州组储层孔隙演化与海安凹陷有一定差异,其只存在1个次生孔隙发育段(2 400~2 900m),孔隙发育程度与海安凹陷的第一个次生孔隙带相似;泰州组砂岩储层中次生孔隙的形成主要与沉积物中有机质演化产生的有机酸、酚以及碳酸有关;大部分次生孔隙是由粒间碳酸盐胶结物溶蚀产生;海安凹陷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东部三角洲前缘砂体和滑塌浊积扇砂体中,高邮凹陷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南部扇三角洲前缘砂体中,储层埋藏浅、物性好,均以Ⅰ和Ⅱ类储层为主,是有利的勘探地区。  相似文献   
18.
苏北盆地晚白垩世一新近纪原型盆地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北盆地是我国东部中新生代箕状含油气盆地群,主要由东台坳陷、盐-阜坳陷和建湖隆起三大构造单元组成;坳中有凸,隆中有凹,一系列凸、凹构造组成盆地的二级单元.运用盆地原型分析方法,对盆地的蚀源区、沉降史、沉积中心、盆地边界构造和沉积间断等进行了研究,并估算了沉降量和剥蚀量.在此基础上,提出苏北盆地的形成经历了挤压的前陆盆地、弧后扩张的裂陷盆地、大规模拉张的断陷盆地和热沉降的坳陷盆地等四个演化阶段;认为盆地沉积物主要来自5个蚀源区:NE面的滨海隆起、NW面的鲁苏隆起、西面的大别山、SW面的张八岭以及南面的扬州一宁镇古生代沉积岩区;提出建湖隆起从始新世末期以来长期处于暴露和剥蚀状态,有条件为北侧的盐阜坳陷、南侧的东台坳陷提供部分成油气物质的认识.进一步确定苏北盆地曾经历过仪征、吴堡、真武和三垛等4次抬升剥蚀事件,这些事件对不对称箕状盆地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区内盆地的南侧边界多呈上陡下缓的"犁式"正断层,并呈阶梯状逐次朝北下掉,盆地北侧岩层与下伏层多呈超覆关系,形成"南断北超"的盆地面貌.主断层常出现上部下滑(新)、下部逆冲(老)的反转构造现象,因而苏北盆地具有多期复合迭加的特点.本区沉积中心多表现为不对称的深凹区,沉积厚度巨大,是研究区生油层系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9.
余晓琴 《江苏地质》2005,29(2):102-104
ZC油田是苏北复杂油田中开发、开采经济效益最好的油田之一,也是取得最好注水开发效果的主要油田。自1992年开采至今已有12年的开发历史,注水开发9年,注水开发以后,油藏连续保持8年稳产,注水开发取得巨大经济效益。主要针对垛一段油藏历年来的地质特征和注水开发动态特征进行分析,在总结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探讨性认识。  相似文献   
20.
陈传康  邓忠泉 《地理学报》1993,48(4):329-336
泰州市在区域经济长期发展过程中成长为长江下游北岸中段泰州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是江苏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极”。但由于试行“市管县”体制时,简单地将地广人众的原扬州“专区”改由扬州市下辖,对泰州市的性质、作用认识不清,未能确定与经济区发展相适应的行政区划,致使行政上泰州市与其腹地相隔绝,中心城市与出江海口岸——高港相分割,弹丸之地的泰州市被当成了扬州市的郊区“直辖镇”,综合服务功能逐渐相对萎缩。同时,泰州经济区不能有效地协调加强其区域性基础设施,投资环境改善缓慢,经济竞争力较弱,发展速度与江苏沿江其它经济区的差距在拉大。本文详细论述了由于地区行政区划的不合理,使得中心城市泰州及长江骨干港口——高港难以突破旧有规模,形成了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泰州——高港现象”,并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泰州经济区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