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1篇
  免费   197篇
  国内免费   126篇
测绘学   62篇
大气科学   103篇
地球物理   81篇
地质学   1340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143篇
自然地理   50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21.
1现有的预警系统 和降雨预测以及实时降雨测量相比,降雨的“强度-时间”临界值已经是开发可操作的滑坡预警系统的基础。现有的泥石流预警系统主要适用于具有潜在滑坡危险的大范围地区。香港岩土工程研究室于1977年建立了一个预警系统,连续的数据收集和周期性回顾分析已经很好地完善了确定发布和取消滑坡预警系统的标准。从1986年到1995年,美国地质调查局和美国国家气象局已经合作在旧金山湾区运行了一个泥石流预警系统(Keefer等,1987;Wilson等,1993和1997)。  相似文献   
22.
1通过监测仪表数据的互相关测定泥石流的速度 通过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可以有效地对泥石流进行监测。以一定的间隔把一组超声波传感器安装在急流区,是一种获得泥石流前缘平均速度的常用方法。除此以外,这些传感器也能被用作泥石流发生的检测器。地震和声波传感器也能被用于测量泥石流前缘速度和流量(以相同的方法)。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测量泥石流的速度和流量。例如,通过电流计量表、溢流堰、文氏管测流槽、巴歇尔氏测流量测流槽和化学示踪剂等。然而,通过这些方法对泥石流的速度进行测量时,要求充分地确定泥石流波动的主要前缘。通过在两个连续测量的监测站记录的泥石流前缘之间的时滞,能够对泥石流的平均速度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23.
良好植被区泥石流防治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晓清  崔鹏  韦方强 《山地学报》2006,24(3):333-339
通过对近年来发生在良好植被区的几次重大泥石流、滑坡灾害的考察,发现植被在泥石流、滑坡形成中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认识。通过分析,当中小强度降雨激发下,植被能够削减泥石流、滑坡灾害的规模,甚至抑制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发生;当降雨超过一定阀值后,在水作用下,植被不但不能削减灾害规模,反而增大灾害的规模。在这类地区,简单地使用一般的防治措施,已经不能满足防灾、减灾的需要,客观要求针对这些地区泥石流灾害的形成原因、危害特征,研究防治对策。经初步研究提出3点防治措施:1)加强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预测预报工作;2)在重点区域设置自动雨量记录报警装置;3)特别针对漂木拦挡,采取新型结构减轻泥石流的危害。  相似文献   
24.
山地灾害研究的发展态势与任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积善  王成华 《山地学报》2006,24(5):518-524
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已成为世界各国十分关注的自然灾害问题。据最近几年的国际学术会议,泥石流、滑坡研究的前沿领域是:泥石流、滑坡活动的地带性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泥石流、滑坡起动机理、动力学模型;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风险分析、发生时间预报;成灾机理与减灾防灾关键技术。国内研究较晚,但发展很快。经过近50 a的研究,涉及上述诸多研究颁域。但研究不深,还存在不少差距。据国内外研究态势,针对山地所实际,提出了在泥石流、滑坡理论创新和防治关键技术等研究方面12条任务。  相似文献   
25.
李建林  冯起 《干旱区地理》2006,29(5):658-662
以兰州市区96条主要的泥石流沟为例,利用分形理论的统计自相似性对泥石流沟数的累计分布随沟谷形态要素沟道比降、汇水面积和沟道长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与不同流域形态要素的分维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分维不同的原因。兰州市区泥石流沟三个形态要素均具有统计意义上的自相似性,其中以汇水面积显示出分维最小(0.46),沟道长度次之(0.71),沟道比降最大(1.09)。分维的大小描述了作为系统的沟谷及其泥石流的形成的空间结构,即分形结构,同时也反映了不同形态要素对系统所起作用的差异,分维越小,所起作用越显著。其结果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石流灾害的进一步研究与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6.
选取四川省汶川至马尔康公路线的磨子沟作为试验对象,采用弯道超高法推算其泥石流流速。进而可以计算出该次泥石流的平均流量,为公路的改建工程提供设计依据。经过实地调查,用此方法计算磨子沟2005年8月17日暴发的泥石流流速为4.4m/s。同其他流速方法计算的结果相比较,前者值偏大,且偏向于工程安全值。弯道超高法可以解决泥石流观测的局限性和泥石流发生的不可重复性。此方法简便易行,对泥石流防治工程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7.
低频泥石流特征及防治 --以四川汶川县茶园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频泥石流指30a以上发生1次的泥石流。尽管发生频率很低,但由于自身的特征及人们认识上的原因,其造l戒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却居各类泥石流之首。对低频泥石流的研究在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灾害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以2003年8月9日发生在四川汶川县茶园沟的泥石流为蒯,采用形态调查法和称重法等方法确定了流量、流速及重度。分析了其物质来源及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探讨了低频泥石流的特征。针对低频泥石流的低频性、破坏性和隐蔽性特点,同时考虑到低频泥石流沟的防治受保护对象的重要程度及资金投入等因素的限制,提出了进行泥石流危险性分区、搞好小流域水土深持、普及泥石流防灾减灾知识及加强监测和预警预报等措施,这对减轻低频泥石流区的灾害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8.
泥石流汇流槽可靠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汇流槽是泥石流治理工程中常用的工程措施之一。文章基于汇流槽的倾倒破坏、滑移破坏及地基破坏模式,通过对汇流槽设计影响强烈的岩土参数、几何特征、荷载因素等敏感因子的求解方法及分布特征分析,从汇流槽的抗倾稳定、抗滑稳定和基底应力要求三方面建立极限状态方程。对于每个极限状态方程,在泰勒级数对非线性极限状态方程线性化后,运用一次二阶矩的理论,先假定失效点P^*,求解出相应的均值和方差。然后根据可靠的定义,得到相应的可靠度指标,通过迭代法求解真正失效点的可靠度指标βi。最后根据3个状态方程相互独立的假定,得出整个结构的可靠度指标β。该方法在平川泥石流防治工程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这对于可靠度设计方法在泥石流防治工程中的运用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29.
岷江上游干扰岸坡主要表生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成因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岷江上游地处我国著名的南北向地震带的中段,因其特定的地质环境导致区内表生地质灾害极为严重。通过对岷江上游(汶川以上)河段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表生地质灾害的调查研究,其分布沿岷江两岸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与河谷地貌分段基本一致,它们形成发展与特定地形地貌、易崩滑或软弱地层、特殊的构造部位、降雨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0.
大开发与西藏的地质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塑造出西藏特殊的地质环境,西藏地质灾害分布广泛,类型较多,危害甚大,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泥石流,崩塌、滑坡,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冻胀融沉,盐碱化,碎石流,冰湖溃决,地震等,西藏高原分布有非常丰富的地质遗迹,其中地质地貌景观和现代冰川可谓全国之冠,西藏区内已知有各类地热显示区600多处,天然饮用矿泉水在西藏也广有分布,西藏的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脆弱性的特点,目前在总体上呈衰退趋势,成为我国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对外界干扰十分敏感的典型地区,为此,本文提出了西藏地质环境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