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56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214篇
海洋学   23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9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方晶  胡克 《第四纪研究》2007,27(5):797-805
在辽东半岛东部的大孤山一带,面向海岸平原的沟谷埋藏泥炭十分发育。通过对11个沟谷进行钻孔调查,确认了在被切割的丘陵台地的沟谷中,埋藏泥炭广泛地发育在海拔\{2~\}10余米的不同高度; 并对钻孔样品做硅藻分析,明确了基底海拔高度在\{4~\}2m的泥炭层之下的沉积物为海生种硅藻占优势的海相层,因而取得了海水广泛侵入大洋河平原并直达沟谷深处的微体古生物方面的证据。进一步对3个代表性的小沟谷平原从沟头到沟口连续钻孔取样以及地质剖面分析,研究沟谷埋藏泥炭在横向上的分布特征表明:沟谷埋藏泥炭是全新世高海面期以后,随着海水的退却而形成的沼泽和湖沼等环境下的溺谷型泥炭; 位于沟谷中沟头位置的海拔4m左右的泥炭底部的标高,大致代表了该区全新世最高海面期海水(平均高潮线)曾达到的位置和高度,其泥炭在沟头开始形成的时期大致代表该区全新世最高海平面期; 研究区约\{6000~\}5500年前达到全新世最高海面,当时海面高度比现在约高出1.7m。  相似文献   
142.
《国土资源通讯》2007,(5):14-2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  相似文献   
143.
144.
董建辉 《干旱区地理》2005,28(5):654-658
在黑河流域干旱土纲中采集5个典型土壤剖面以研究该地区干旱土壤的演化。同时,为了了解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干旱化和土壤盐化的变化趋势,测定了高台县西北盐池地区主要盐土类型各剖面中的盐分含量和流域内主要土类中水分含量的分布。结果表明,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土壤的退化主要表现为干旱化、盐渍化和土壤肥力的退化。在流域内干旱化随流域上中下游降水量和干燥度的变化而变化,土壤随距河流的距离及地下水位的高低而变化。流域内土壤从潜育土向雏形十、干旱雏形土和干旱土的方向变化。盐渍化与土壤水分含量和地下水位有关,并与水分的蒸发有密切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距水源越远,盐分含量一般越高。土壤肥力的退化表现为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阳离子代换量降低等理化性质的退化,这一退化过程是其它过程的综合反映。质地的退化虽受风沙化的影响,但与土壤的形成母质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5.
在严格厌氧条件下,分别用滚管计数法和MPN计数法测定了不同环境泥炭样品中的发酵型细菌,硫酸盐还原细菌和厌氧纤维素分解细菌的数量与分布,并考察了产甲烷细菌的存在与活性,同时分析了这四种细菌类群相应的地质意义。实验结果表明,在泥炭中发酵型细菌数量与有机质的含量特别是腐殖酸含量具有正相关性;硫酸盐还原细菌数量与硫酸盐含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与样品埋藏深度具有一定负相关性,硫酸盐还原细菌数量与硫酸盐含量的最小值均出现在泥炭层最底层;厌氧纤维素分解菌只在少数样品中检测到,而产甲烷细菌广泛存在于所有样品中,且可以与硫酸盐还原细菌共存于许多样品中。  相似文献   
146.
黄县盆地褐煤与油页岩的泥炭沼泽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县第三纪褐煤与油页岩共生盆地中煤1和油1的煤岩学特征及煤相参数特征的分析表明,黄县盆地煤1形成于较深覆水的森林沼泽,油1形成于湖泊沼泽,而海水侵入控制着盆地的覆水变化,进而影响了植物群落的演化与更叠。   相似文献   
147.
为了解亚热带泥炭地碳氮磷含量的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在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采集147份表层泥炭样品进行总有机碳含量(TOC)、总磷含量(TP)和总氮含量(TN)测试和理化参数分析,探究表层泥炭碳氮磷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大九湖表层泥炭TOC含量变化范围为3.51%~37.93%,TP含量变化范围为0.37~2.75 mg/g,TN含量变化范围为0.59~1.6mg/g。相关性分析表明:TOC含量与含水率(r=0.45,P<0.01)和TP含量(r=0.27,P<0.05)呈显著正相关,TP含量与干容重呈显著正相关(r=0.32,P<0.05),TN含量与各种理化参数的相关性均不显著。通过对比亚热带、热带、北方泥炭地的碳氮磷含量,发现相对于热带和北方泥炭地,亚热带泥炭地的TOC含量和TN含量更低,而TP含量更高。本研究为亚热带泥炭地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关键的基础数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8.
世界泥炭地有机碳储量和有机碳密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炭地是全球重要的有机碳库,在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已有的对全球和各大洲泥炭地面积和泥炭储量估算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有机碳含量的数据,估算世界、各大洲和主要国家的泥炭地有机碳储量,得到如下结果:世界泥炭地有机碳储量为2 381.34×108t。各大洲泥炭地有机碳储量分布不均,北美洲最为丰富,储量为1 098.64×108t,占总储量的46.14%;其次是欧洲和亚洲,分别占总储量的27.41%和22.89%。由于各国对泥炭地的界定不一致,缺乏泥炭层厚度、泥炭容重等重要指标的基础数据,或者由于这些指标统计核算的口径不同,导致很难对泥炭地有机碳储量进行准确估算。最后分析了影响泥炭地有机碳储量动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泥炭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泥炭地碳储存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9.
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补偿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补偿必要性及可行性的分析,建议明确国家和省(市、区)两级政府受益者补偿的主体地位;给予地方财政资金使用更大的灵活性;构建"分级分类"补偿标准;发挥市场补充政策以及牧民优先政策,并通过政策法律、能力建设、监测与评估、社会参与和宣传来确保湿地生态补偿的落实。  相似文献   
150.
基于对福建屏南仙山泥炭沉积物中物理化学性质十分稳定的α-纤维素的提取及其碳同位素分析,重建了研究区距今1 400 a以来的气候演化历史。研究结果显示:仙山泥炭钻孔中α-纤维素δ13C值的变化范围为-26.6‰~-11.3‰,其大幅度的波动特征主要与区域降水控制的盆地沉积环境变化有关,当降水偏多时盆地积水形成类似湖泊的水下沉积环境,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δ13C值偏重的沉水植物;反之则以δ13C值偏轻的沼泽植物为主。依据AMS14C测年的结果,距今1 400 a以来研究区经历了气候偏湿(AD 600~910年)-偏干(AD910~1640年)-偏湿(AD 1640年至今)3个变化阶段。在数十年至百年时间尺度上,纤维素δ13C记录中出现的降水减少时期与太阳活动极小期(中世纪极小期、欧特极小期、沃夫极小期、史波勒极小期、蒙德极小期和道尔顿极小期)一一对应,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揭示太阳活动的减弱是控制研究区降水减少的主要因素,为预测区域降水变化趋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