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56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214篇
海洋学   23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9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21.
中国东北泥炭地球化学工作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东北泥炭地球化学工作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刘广深,陶发祥,洪业汤(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02)关键词泥炭,环境气候变迁,地球化学1泥炭在当前环境气候变迁研究中的位置8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环境气候的加速变化...  相似文献   
122.
在研究神木煤田2-2煤层煤岩特征的基础上,划分了三种泥炭沼泽类型,即开阔水体草本沼泽、陆地森林沼泽和潮湿森林沼泽。泥炭沼泽由三角洲平原上的浅水湖泊演化而来并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成煤植物早期以草本为主,中期和后期以木本为主。森林火灾和洪泛事件在中期最为频繁。  相似文献   
123.
分析了聚煤前环境特征及其对沉积相配置和煤层、煤质的影响,并探讨了煤聚集规律。  相似文献   
124.
焦作地区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和山西组。太原组由潮下浅海、障壁岛、泻湖、潮坪等沉积环境组成,并发育风暴沉积的灰岩和砂岩。Ⅰ_2煤和Ⅰ_5煤是本组的主要煤层,系形成于广阔的潮坪泥炭沼泽环境。山西组由潮坪、海滩脊和三角洲平原等沉积环境组成,Ⅱ_1煤层是本组的主要煤层,厚度大、分布广、煤质低硫中灰。煤层厚度变化主要受沉积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5.
本文根据镇安盆地2705号钻孔的5个样品的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泥炭与软褐煤区分指标是:M_t—65%、M_ad—12%、V_daf—63%、C_daf—5%、Q_b.daf—26.59MJ/kg、R°—0.28%。同时,对两者的物理性质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6.
根据闽南粤东沿海的野外调查与室内研究,本文记述了若干地层剖面,公布了22个14C样品的年代测定结果,对晚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划分与对比,并对全新世海平面变化与构造运动的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认为本区自晚第四纪以来属于轻微一中度上升地区  相似文献   
127.
含煤岩系沉积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张鹏飞 《沉积学报》2003,21(1):125-128,136
根据沉积学和煤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 ,对聚煤作用、聚煤中心、煤层在地层格架中的分布、煤的前身--泥炭和成煤基地--沼泽地 ,以及煤和煤系中的矿物组分--高岭石进行了介绍、分析、论述 ,并再次提出华北晚古生代海侵问题。  相似文献   
128.
黑河地区泥炭资源利用及破坏状况遥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泥炭资源的遥感调查方法,查清了黑河地区泥炭资源的利用及破坏状况,同时对泥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为制定合理开发、管理和保护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9.
对南京江北地区林峰桥剖面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两个泥炭层有机碳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上部泥炭层和下部泥炭层δ13C值皆较低(≤-23.79‰),部泥炭层的δ13C值明显高于下部泥炭层。结合其它研究可知,该区全新世大暖期稳定暖湿鼎盛阶段的校正年代约在8.2~7.0 ka B.P.,在此阶段前后,表现为持续时间相对较短的低温气候环境。12.8~12.1 cal.ka B.P. 该区气温高低波动频繁期。12.8~12.7 cal.ka B.P.和12.6~12.2 ka B.P.两时段气温较低;2.7~12.6 cal.ka B.P. 阶段气温较高。12.2~12.1 cal.ka B.P. 表现为Younger Dryas之后气候的迅速增暖,可视为该区全新世开始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0.
天目山泥炭有机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浙江天目山泥炭剖面的高密度采样和有机碳同位素分析,重建了该地区4 ka BP以来的古植被特征和古环境演化历史.天目山3200 a BP之前,气候温和适度,晚期变冷变干,为中全新世末气候波动的过渡时期.3200~700 a BP,有机碳δ13Corg值在波动中降低,气候出现多次急剧冷暖变化,指示了几次温暖与寒冷事件.700 aBP以来,有机碳同位素迅速正偏,表明又一暖期的出现,到了后期气温又有所降低,植被转化为草原草甸景观.天目山地区近4 ka以来的气候变化与国内外不同区域的研究资料相一致,但又有区域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