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342篇 |
免费 | 2632篇 |
国内免费 | 328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00篇 |
大气科学 | 1926篇 |
地球物理 | 2263篇 |
地质学 | 11112篇 |
海洋学 | 679篇 |
天文学 | 52篇 |
综合类 | 1365篇 |
自然地理 | 236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9篇 |
2023年 | 563篇 |
2022年 | 686篇 |
2021年 | 755篇 |
2020年 | 596篇 |
2019年 | 688篇 |
2018年 | 478篇 |
2017年 | 490篇 |
2016年 | 535篇 |
2015年 | 598篇 |
2014年 | 1030篇 |
2013年 | 734篇 |
2012年 | 899篇 |
2011年 | 991篇 |
2010年 | 885篇 |
2009年 | 905篇 |
2008年 | 928篇 |
2007年 | 701篇 |
2006年 | 731篇 |
2005年 | 670篇 |
2004年 | 576篇 |
2003年 | 672篇 |
2002年 | 621篇 |
2001年 | 550篇 |
2000年 | 448篇 |
1999年 | 409篇 |
1998年 | 411篇 |
1997年 | 341篇 |
1996年 | 404篇 |
1995年 | 383篇 |
1994年 | 310篇 |
1993年 | 231篇 |
1992年 | 219篇 |
1991年 | 151篇 |
1990年 | 136篇 |
1989年 | 103篇 |
1988年 | 30篇 |
1987年 | 28篇 |
1986年 | 28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19篇 |
1982年 | 18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6篇 |
1976年 | 13篇 |
1975年 | 10篇 |
1974年 | 10篇 |
1948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荣代潞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4,(3):1-7
利用哥伦比亚大学 GCMT 目录给出的祁连山中东段地区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资料,研究较大区域(34°-41°N,100°-106°E)的应力场;利用该地区布设的中法微震数字监测台网多年监测资料和甘肃数字监测台网资料,使用 P 波和 S 波初动及振幅比联合反演方法,反演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发震应力场。结果表明,地区构造应力大致为北东40°-45°水平向压应力;景泰地区主压应力方向约北东45°,绝大多数地震为走滑型。天祝-古浪地区有相当部分的逆断层地震分布,主压应力方向约60°,P 轴仰角在10°左右优势分布,大致为水平应力场。这与大区域构造应力场和断层实际分布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2.
吴素珍 《中国地球化学学报》1989,8(1):72-83
The metasedimentary-volcanic series of the Wutai and Hutuo groups experienced regional metamorphism and thus turned into moderate-to low-grade metamorphic rocks.REE abundances and REE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 the Shizui and Taihuai Subgroup metasedimentary-volcanic rocks are typical of the Archean,whereas the Gaofan Subgroup and the Hutuo Group show post-Archean RE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Five types of REE distribution pattern are distinguished:(1)rightward inclined smooth curves with little REE anomaly(Eu/Eu*=0.73-0.95) and heavy REE depletion (e.g.the Late Archean metasedimentary rocks);(2)rightward inclined V-shaped curves with sharp Eu anoma-ly (Eu/Eu*=0.48-0.76) and slightly higher ∑REE (e.g.the post-Archean metasedimentary rocks);(3) rightward inclined steep curves with negative Eu anomaly(Eu/Eu*=0.73-0.76) and the lowest ∑REE (e.g.the post-Archean dolomites);(4)rightward inclined,nearly smooth curves with both positive Eu anomaly and unremarkable positive Eu anomaly(Eu/Eu*=0.95-1.25)(e.g.the meta-basic volcanic rocks);and (5) rightward inclined curves with Eu anomaly(Eu/Eu*=1.09-1.19)and heavy REE depletion(e.g.the meta-acid volcanic rocks).Strata of the two groups are considered to have been formed in an island-arc belt-an instable continental petrogenetic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93.
运用露头、钻井岩心层序地层学的有关理论方法,对蹬槽剖面的晚古生代地层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研究,共识别出8个三级层序界面,把本研究区域晚古生代地层划分为7个三级层序。S1大致相当于本溪组;S2大致相当于太原组;S3大致相当于山西组;S4和S5分别对应下石盒子组的上下部分;S6对应上石盒子组;S7对应石千峰组。在这些层序中,低位体系域往往以发育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相砂砾岩、或残积相风化壳、或滨湖相中细砂岩为特征,而水进体系域多障壁岛-潟湖相泥岩和粉砂岩、三角洲前缘相砂泥层以及浅湖相细砂岩为主,高位体系域则主要为浅海相碳酸盐岩、前三角洲相泥岩及富泥质的浅湖相沉积序列。层序S1~层序S2物源不丰富,聚煤作用主要发生在海侵初期或海退时期;层序S3~层序S6物源相对丰富,聚煤作用主要出现在最大海泛附近。 相似文献
94.
甘肃敦煌—北山早前寒武纪岩石组合—构造初步框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甘肃敦煌-北山地区广泛出露早前寒武纪岩石。这些岩石在早期的《甘肃省区域地质志》中被确定为前长城系、长城系、奥陶-志留系及部分石炭系。本文认为这些岩石应属太古宙和古元古代。据此,重新厘定了该区早前寒武纪岩石-构造框架。自南向北划分为敦煌太古宙杂岩区、北山南带古元古代剪切构造区和北山北带古元古代-太古宙杂岩区,并根据变形特点和岩石组合,进一步划分出次级带。 相似文献
95.
96.
:1∶10万野外地质填图发现,在措勤地区北侧的白垩系中发育了一系列逆冲推覆构造和褶皱构造,且有侵入岩体分布,又被未变形的火山凝灰岩不整合覆盖。根据侵入岩的钾长石和角闪石及其不整合的火山凝灰岩中蚀变斜长石的ArAr法同位素年龄、沉积物质的组成和沉积地层的空间展布等特征,笔者推测这些逆冲断层和褶皱构造均发育于晚白垩世,并早于第三纪。 相似文献
97.
降雨量与闽西北地区地质灾害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闽西北某地区2010年"6.13"特大强降雨下产生地质灾害的频数及程度分析对比,探讨降雨量与形成地质灾害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降雨的强度和时间对地质灾害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对以后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8.
湘中锑(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Ⅰ.微量元素及其实验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查明湘中盆地中-低温梯(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文章应用高分辨率ICP-MS、ICP-AES等方法对岩石与矿石进行了系统测定,并结合作者以往分析数据和实验地球化学结果,对该区盆地及周边基底地层与矿床中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水/岩反应效应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Sb、Au等成矿元素在元古界基底碎屑岩中具有高的背景含量,在近似成矿条件下的水/岩反应实验中,成矿元素的淋出率达20%~90%,元古界基底碎屑岩中的金(锑、钨)矿床的周围蚀变围岩中出现明显的金负异常区。而盆地内泥盆系统地层中的高锑含量仅局限于锑矿床(化)及其蚀变围岩中;湘中锑(金)矿床中的矿石与基底碎屑岩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特征,以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充分证明该区锑(金)矿床锑、金等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元古界底碎屑岩。 相似文献
99.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显示一个区域地质作用与生态空间分布的整体情况。为了给马六甲海峡北岸马来西亚西南沿海地区的生态保护修复及“一带一路”投资建设提供依据,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以马来西亚基础地质、地质灾害遥感地质专题应用及编图项目成果数据集为基础数据,构建了该区的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分析结果将研究区的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划分为优等、良好、中等、较差4个等级,其中:优等区和良好区面积较大,分别为2 753.31 km2和2 960.33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4.19%和36.76%,主要分布在北部平原地区及沿海地区;中等区和较差区面积分别为1 702.72 km2和618.57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1.37%和7.68%,主要分布在雪兰莪州中部、森美兰州南部及马六甲州北部地区。从评价结果上看,该地区总体上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较好,优等区和良好区总和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0.00%以上,中等区和较差区主要受地层构造和生态条件的限制,需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环境保护及生态...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