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52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50篇
地球物理   43篇
地质学   85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7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61.
利用深地震反射剖面研究北祁连——河西走廊地壳细结构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在北祁连-河西走廊测制了一条深反射地震剖面,查明测区莫霍界央深40-50km,向南倾向连山区,北祁连山前逆掩断裂西南倾,上陡下缓消失于3.5-4s处(可能是滑脱带)。阿尔金断裂向东延伸到宽滩深部,倾向南,下切到地下壳,阿尔金断裂带与北祁连冲断裂带吸收了印度板块向北推移产生的压应力。  相似文献   
62.
河西走廊东部气候变化及资源利用对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河西走廊东部1961~2000年日照、气温、降水、蒸发等气候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40年来,气温呈持续升高趋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升温加速,冬季升温最为显著,春、秋季次之,夏季升温幅度最小。日照、降水呈增加趋势,蒸发呈减少趋势,但增减幅度均不大。同时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河西走廊东部生态、农业的影响。提出了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63.
昌马灌区处于西北内陆典型的干旱区,由于自然环境差,蒸发作用强烈,平原区土壤含盐量较高。拟建的“疏勒河农业灌溉工程”实施区80.9%的开垦土地为盐渍土,其改良方式以及现状,水盐平衡的变化对环境特别是下游溶泄区的影响引起了各界的关注。文章在分析土壤盐份动态影响因素基础上,根据昌马灌区水土盐动态观测资料,将土壤盐分动态分为脱盐型、灌期脱盐型、灌期积盐型、平稳型、灌期解盐型、降水积盐型等6种类型。同时发现在疏勒河流域这样的干旱环境中,难溶盐CaCO3的稳定带不在中游,而在下游安西-敦煌盆地及花海盆地。从而为中游盆地土壤可溶盐含量计算和排盐设计找到了理论依据。对比3组典型的原位淋滤试验资料,认为当工程排盐时土壤含盐量达1%—1.5%(0-100cm平均含盐量),以后洗盐效果不明显;对于不同的淋洗方式,深排系统效果明显,浅排系统毛排间距大者较小者效果更为明显。这些结论可作为工程设计和地方政府制定排水管理的直接依据。最后利用试验中原盐剩余率与累计入田间的淋洗水量建立了相关关系式,决策者可以根据土壤原始含盐量计算出所需淋洗水量,并根据河源来水量决定改造规模,从而达到水土资源的优化利用。  相似文献   
64.
利用云南中东部地区多年来有关的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壳形变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选定了15个与强震较为相关的特征标志,并通过图像识别方法最终筛选出12 个标志作为特征参数。通过综合图像识别在100个研究对象中得到了47个M≥6地震的潜在震源区,再在确定出的有可能发生及原已发生过6级地震的49个研究区中识别出27 个M≥7 地震的潜在震源区,给出了云南中东部地区中强震潜在震源区预测图。  相似文献   
65.
联合利用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测深资料对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进行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反演,获得了该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图像.给出了按5km间隔的中、上地壳速度切面和地壳速度结构与莫霍界面等深线图.综合大地热流实测结果和深部岩石物性等,建立了下地壳部分熔融的韧性模型.给出了计算地震波速度和电阻率的方法与公式,进行了部分熔融状态下深部电性与地震波速度的联合数值模拟和联合解释,其结果与实测的基本一致.分析了各构造单元之间下地壳电阻率、速度与热流的关系,对下地壳部分熔融程度进行了估计.  相似文献   
66.
河西走廊在古丝绸之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新亚欧大陆桥开通之后,河西能否依桥再现辉煌,必须从古丝路与新陆桥的特点出发,作对比研究。本文分析了沿海和沿桥的历史特点与现状,提出了河西经济发展应采取的积极主动对策,即主动上桥、逼桥赐惠;人车分离与千方引客;西进东出、走出封闭。  相似文献   
67.
河西走廊全新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相似文献   
68.
69.
张连伟  郎洁  李莉 《干旱区地理》2018,41(6):1270-1277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是受荒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之一。依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和现代学者研究成果,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三个历史阶段,梳理了中国沙质荒漠化的演变过程。研究表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沙质荒漠化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如鄂尔多斯高原、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隋唐宋元时期,荒漠化扩展到东北地区,如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等;明清时期,政府通过修筑长城和封禁政策,客观上抑制了边疆地区的垦殖开荒,但在人口压力下,明朝后期和清朝后期北部边疆的农垦快速发展,加速了鄂尔多斯高原、科尔沁沙地等地区的荒漠化进程。因此,数千年来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特别是滥垦、滥牧、滥樵采等不合理土地利用方式,致使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的荒漠化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70.
根据1960-2015年河西走廊东部5个气象站逐日最低、平均气温资料,通过固定阈值和百分位阈值法定义了低温事件,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该区域低温事件的强度、极值和日数的变化特征,统计结果显示,受海拔高度、地形地势和植被覆盖的影响,河西走廊东部低温事件的空间分布均存在明显地域差异,均为高寒山区天祝强度和极值最强,日数最多,绿洲平原区凉州强度和极值最弱,日数最少。河西走廊东部年代和年低温事件强度和极值呈减弱趋势,日数呈减少趋势,2010-2015年减弱和减少的趋势尤为明显。年低温事件强度、极值和日数的时间序列均存在着周期性变化,但都没有发生气候突变,只出现了转折年份。两种标准的低温事件均出现在1~3月和11~12月,强度、极值和日数高峰值均在1月或12月。年低温事件存在一定的异常性,正常低温事件强度、极值和日数的年份概率在64.3%~80.4%,对安全生产造成危害的低温事件强度、极值偏强和特强年份的概率在7.1%~16.1%,日数偏多和特多年份的概率共为16.1%。本研究可为低温的预报预警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可为地方政府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对区域气候变化研究和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