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33篇 |
免费 | 429篇 |
国内免费 | 35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00篇 |
大气科学 | 94篇 |
地球物理 | 228篇 |
地质学 | 1901篇 |
海洋学 | 194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200篇 |
自然地理 | 80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7篇 |
2023年 | 108篇 |
2022年 | 146篇 |
2021年 | 133篇 |
2020年 | 90篇 |
2019年 | 134篇 |
2018年 | 94篇 |
2017年 | 86篇 |
2016年 | 118篇 |
2015年 | 115篇 |
2014年 | 182篇 |
2013年 | 151篇 |
2012年 | 181篇 |
2011年 | 152篇 |
2010年 | 125篇 |
2009年 | 137篇 |
2008年 | 148篇 |
2007年 | 123篇 |
2006年 | 148篇 |
2005年 | 94篇 |
2004年 | 100篇 |
2003年 | 97篇 |
2002年 | 91篇 |
2001年 | 89篇 |
2000年 | 75篇 |
1999年 | 75篇 |
1998年 | 61篇 |
1997年 | 87篇 |
1996年 | 66篇 |
1995年 | 62篇 |
1994年 | 59篇 |
1993年 | 46篇 |
1992年 | 56篇 |
1991年 | 42篇 |
1990年 | 33篇 |
1989年 | 44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6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49年 | 2篇 |
1948年 | 1篇 |
1947年 | 1篇 |
1946年 | 1篇 |
1945年 | 1篇 |
1943年 | 1篇 |
194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本文比较了活性水系沉积物的冻结采样技术与常规采样技术,经统计分析,10种氧化物和21种微量元素在两种技术之间全部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122个采样点上所得到的氧化物重量百分比和微量元素含量表明:冻结采样可得到具有代表性的沉积物样品。每个采样点为了获得对沉积物中氧化物重量百分比和元素含量具有代表性的评估,需要小于50%的冻结样品,相反,常规采样由于冲洗和淘洗细粒级沉积物,致命用以常规地球化学分析的沉 相似文献
102.
镇泾地区延长组河流相砂体分布与圈闭形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侏罗系地层以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为主,研究区范围内主要发育主河道和部分分流河道砂体。研究区构造平缓,主要为单斜地层、在东南部存在大型鼻状构造。通过对主要储层段(长6、8油层组)砂体分布及与构造之间关系进行研究,分析砂体走向与构造线方向的关系认为在构造单斜地区,当两者相交时(交角β≠0)是形成圈闭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大型鼻状构造地区因构造线的弯曲与河道砂体组合可以形成圈闭。根据研究区砂体分布和构造线组合出4种地层-岩性及岩性圈闭。利用构造图与砂体分布图对主要储层段存在的圈闭确定出长6、8油层组10个层圈闭。 相似文献
103.
塔河油田海西早期形成了复杂的碳酸盐岩岩溶缝洞系统,其发育规模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岩溶水作为岩溶发育的关键因素,在不同地质背景下表现出的水文学特征及水动力作用与岩溶缝洞系统的发育密切相关。为了深入认识和阐述岩溶储层发育机制,基于三维地震资料,通过地震属性技术结合现代岩溶理论成果恢复了塔河油田埋深5 000m以下的古水文网络,精细描述了水系发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地表水系统具有较大汇水量,水系以强烈的垂向侵蚀作用为主,发育了完整的地表-地下双重水系型水文网络系统;西部地区地表水以水平溶蚀作用为主,地貌较为平缓,尚未产生大型地下水系网络系统,属于地表水系型水文网络系统。东、西部地区地表、地下水文系统动力学机制的不同,为这2个地区岩溶储层发育的差异性提供了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04.
贵州主要城市地表松散沉积物中微量元素与土壤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贵阳等九个城市地表土壤和水系沉积物中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城市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受有微量元素污染.在自然作用和人为作用过程中,微量元素造成城市的大气污染、水土污染、元素异常、环境灾变等环境问题,笔者认为,贵州城市地表土壤和沉积物中的生命有害元素污染,可能对长江和珠江流域造成不良影响,应尽快开展多目标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科学准确的划分地表环境的安全、隐患及污染区,并对已遭受微量元素污染的地区制定出有效的修复方案和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5.
河流水沙运动对污染物迁移转化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道内水流和泥沙是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主要载体,研究河道内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以及水沙运动对其影响对于治理日益恶化的河流水环境非常重要。结合国内外研究最新动态,对水沙运动作用下污染物迁移转化的试验研究、作用机理、理论模式和数学模型等进行了总结和概述,重点对几种典型的理论模式和数学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目前河流水沙运动对污染物迁移转化效应相关研究存在试验方法比较局限、作用机理存在分歧、理论模式和数学模型不完备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进行室内和野外试验技术创新、颗粒界面动力学的微观探索以及污染物在上下覆水和界面上迁移转化理论研究。对河流水沙运动对污染物迁移转化效应研究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6.
传统的地球化学异常评序方法,通常依据化探异常的"高、大、全",但实践证明,没有结合成矿地质条件进行排序的异常,不能更好地反映出成矿远景的大小,也就不能更好地进行异常查证工作。为此,这里把异常规模、元素组合特征以及成矿地质条件作为评价异常最重要的三个参数,使用模糊意见集中决策对研究区的异常作出排序。经野外异常查证工作证实,该方法能更好地指导异常查证工作。 相似文献
107.
108.
侯家窑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西北部,自发现至今,历经40余年,但遗址年代和古人类生存环境问题仍悬而未决。本文基于地质地貌观测、电阻率测深、高程测量等工作,试图通过遗址区地层结构和古河流发育情况研究,阐释上述问题。结果如下:①伴随着泥河湾古湖的快速萎缩,在侯家窑遗址区发育了一条源自北部熊耳山、宽逾1 km的古河流。它形成于240 ka B.P.前,消亡于晚更新世初,发育历史贯穿了侯家窑古人类生存阶段的始终。②遗址古文化遗存不是埋藏在湖相泥河湾层中,而是埋藏于距今约224~161 ka的牛轭湖沉积层和壤化黏土层内,表明古人类在此倚河而居长达6万年。③遗址区面向东南的宽阔圈椅状地形,为古人类生存造就了相对温和舒适的地理环境;古河流既为古人类提供了水源,良好的流域生态环境也给古人类提供了富足的食物;熊耳山既是古河流源地,也是优质石料产地,古河流将石料搬运至遗址附近,石器制作便利。因此,在寒冷气候条件下生活的古人类,选择生境较好的侯家窑遗址区倚河而居势成必然。④遗址区古河流发育在易遭侵蚀的泥河湾湖相沉积层之上,河水泥沙含量高、浑浊,唯有遗址附近的牛轭湖区水流缓滞、清澈,而且植物繁茂,是各类动物优先猎食和饮水的地方。但牛轭湖独特的地貌特点,使动物们在急迫情况下难以逃脱,古人类此地围猎,远较他地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09.
广州珠江西航道,流溪河有机污染特征与感潮作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珠江西航道和流溪河在广州市区上游,为广州市主要水源区。由于感潮作用,受市区严重污染的水体因涨潮上溯而上游传输。严重影响上游水质。因此,弄清感潮作用对广州水源区水质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对水源保护与利用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下游到上游,对水源区底泥中有机物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从上游到上游,受感潮作用影响逐渐减小,污染程度逐渐减轻;(2)水源区有机物特征呈有规律变化。从靠近城市的下游到远离城市的 相似文献
110.
水系沉积物测量在阿巴通德拉扎卡地区找矿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系沉积物测量技术在马达加斯加应用较少,笔者通过在马达加斯加阿巴通德拉扎卡地区水系沉积物测量找矿勘查,探讨该方法在此类地球化学景观地区的应用效果.应用该方法,在马达加斯加阿巴通德拉扎卡地区圈定147处综合异常,通过野外1:1万地质填图和地表工程揭露,发现钛铁、镍、金等矿产,这说明水系沉积物测量方法适用于马达加斯加中部高原地区的地球化学景观条件,圈定的异常准确、有效,并可取得较好的找矿效果.水系沉积物测量方法可在马达加斯加的同类地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