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1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94篇
海洋学   29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49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691.
沙漠化过程的特征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92.
沙漠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693.
694.
全新世气候变化与中国北方沙漠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气候变化是中国北方地区荒漠化形成发展的主要控制因素。新生代以来伴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内陆盆地的下降逐渐形成的气候格局造就了北方地区荒漠化土地的分布。北方西部内陆盆地以干旱气候为主要特征,中部高原是受季风系统中夏季风和冬季风的消长变化影响最为显著的地区,东部地区则以暖湿气候为主,受夏季风控制。第四系以来气候的波动则控制着沙漠化的发展或逆转。末次间冰期以来一直持续的大约以1500a为周期的气候振荡对中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有重要的影响或控制作用。全新世以来,北方地区约在10000aBP、8000aBP、5500aBP、4000aBP、3000aBP、1500aBP的沙漠化过程分别与北大西洋第7、5、4、3、2和1次的浮冰事件相应,沙漠化扩大过程与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事件相一致。十年尺度上气候变化的周期性振荡对沙漠化有一定的影响,至少在生态环境脆弱的敏感地带对沙漠化可以起到控制作用。年际尺度上,6.7a和3.38a气候变化周期控制着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发生。此外,北方不同地区近150a以来的人类活动对沙漠化的扩大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95.
中纬度荒漠区河西走廊沙丘地貌的演化特征及其环境指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秉启 《地理学报》2021,76(11):2710-2729
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沙丘地貌变化和粉尘活动历史是探索全球环境变化与景观响应问题的良好档案。本文从风沙地貌学、粒度沉积学、地球化学和气候学等方面综合分析了中纬度典型荒漠区河西走廊的典型沙丘动态变化、物质来源、粉尘活动历史及其影响因素等。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研究区典型新月形沙丘和新月形沙丘链等发生了较大的移动或摆动,平均移动速度介于0.8~6.2 m/a之间。沙丘的动态变化主要受年降水量、年平均风速和年大风日数的影响,表明气候是沙丘地貌变化的首要影响因素。沙丘沙(三段式)与戈壁沉积物的两段式粒度曲线模式明显不同,揭示了后者在沉积学上的“不成熟性”而前者经历了高效的风成分异作用且非局地起源。古地理、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综合证据揭示沙丘沙的母源物质主要是冲洪积物和古河流沉积物等,包括南北山麓剥蚀带的碎屑沉积等。地表细颗粒物质的比例、表层盐结皮的覆盖率和可蚀性砂质物质含量等指标指示了西部戈壁区不是中东部风尘的主要来源区。沙丘移动方向与区域性主导风向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相似性,表明河西走廊东、西部间之间在沙丘地貌动态演化上的差异应受控于区域尺度的环流风系,即受控于动力机制而不是物质来源上的差异。区域气候的暖湿化是对全球增温和亚洲夏季风增强的同步响应,也是研究区沙尘暴减少的主要原因,同期河西走廊潜在的逆沙漠化过程亦受控于气候变化;但绿洲区沙漠化过程还是起因于人类活动影响的地下水波动。  相似文献   
696.
黄河流域沙漠化空间格局与成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黄河流域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有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4个地貌单元,总面积为79.6万km2。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沙漠化是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以及部分半湿润地区主要的土地退化形式,沙漠化对黄河流域,尤其是流域中、上游地区的影响较大。为了全面掌握黄河流域的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特征,本研究以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获得了黄河流域2010年的沙漠化土地分布数据。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内沙漠化土地面积为128 667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16.2%;黄河上游的沙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然后依次是黄河中游、黄河源区、黄河下游,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为89 341、21 426、17 894、7 km2,分别占全流域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9.4%、16.7%、13.9%、0.01%。黄河流域的沙漠化土地绝大部分分布于内蒙古,其沙漠化土地面积为91 398 km2,占全流域沙漠化土地面积的71.0%;其次是青海,沙漠化土地面积为17 432 km2,占全流域沙漠化土地面积的13.5%;陕西和宁夏的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占全流域沙漠化土地面积的8.3%和6.5%。黄河流域的沙漠化空间格局主要是降水量与沙源空间耦合的结果,流域92.6%(119 114 km2)的沙漠化土地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的沙漠化总体上经历了快速发展—发展放缓—明显逆转的过程,沙漠化大幅度的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所致,在过去几十年间风速持续减小对沙漠化逆转的积极作用也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97.
陈云峰 《中国沙漠》2018,(6):I0001-I0002
2018年10月26-27日,由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主办,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简称西北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国家站、奈曼沙漠化研究国家站及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国家站共同协办的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2018年学术研讨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相似文献   
698.
正在经历和借鉴无数的惨痛教训后,人类认识到区域的开发应尊重自然规律,谋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近年来各省高考试卷涉及的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多,也体现了当前人类追求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背景。必修III"区域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四个板块的内容,课程标准对  相似文献   
699.
正2013年11月19至22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所长雷加强研究员率国家荒漠-绿洲生态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一行6人,参加了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市召开的第11届国际沙漠工程技术大会。本届大会的主题是:饥肠辘辘难有世界和平,世界和平依赖土地生产。来自日本、美国等28个国家100多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专家学者围绕沙漠化防治、土地退化控制和退化土地经营等研究领域,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并开展了学术交流。本次大会交流了65个学术报告,召开了1场专题辩论会展示了37个展板。  相似文献   
700.
《今日国土》2014,(1):44-47
恩格贝生态治理事业,得到了社会各级各界人士的关注。特别是在国家、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通过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恩格贝事业的各界人士不懈努力,历经20多年的发展,这片沙地变成了拥有湖泊、季节性河道、乔灌木林地、草地、宜耕农田、半流动沙地和沙地等多种生态景观要素的人造“沙漠绿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