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6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225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161篇
海洋学   340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7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4篇
  1963年   1篇
  1951年   1篇
  1950年   3篇
  1948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海桑属花粉在南海晚第四纪地层中的分布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桑属(Sonneratia)植物是热带滨海特有的盐滩植物,是气候和环境的指示植物,其花粉可作为滨海相沉积的重要标志。此属花粉在南海南部晚第四纪地层中分布较广,在南海中部的深海盆地,由于海流的影响,也有少量的断续分布,而处于南海北部的香港地区,在晚更新世中晚期的地层中,曾大量出现过。分析海桑属花粉在晚第四纪地层中的分布,对深入研究南海海区的物质来源、古环境和古气候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2.
海洋细菌在不同基质表面微生物粘膜中的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青岛近岸海区两个不同地点 ,分别进行浸海挂片实验研究四种不同基质表面 (玻片、钢片以及涂有防污漆、防锈漆的玻片 )微生物粘膜中细菌组成。从不同基质表面微生物粘膜中共分离32 3株附着细菌 ,大多数为杆状或球杆状革兰氏阴性细菌 ,且大部分具有鞭毛。依据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将革兰氏阴性细菌鉴定到属 ,分别属于气单胞菌属 ( Aeromonas)、发光杆菌属 ( Photobacteri-um)、莫拉氏菌属 ( Moraxella)、假单胞菌属 ( Pseudomonas)、弧菌属 ( Vibrio)和产碱菌属 ( Alcali-genes)等 12个属 ,其中气单胞菌属是优势菌属。不同基质表面 ,微生物粘膜细菌组成不同  相似文献   
153.
于1987年4-5月在南沙群岛进行综合考察,采集环节动物多毛类样品,经鉴定表明,系多齿鳞虫科1新属,定为新多齿鳞虫属Neopolyodontes,模式种为秀丽新多齿鳞虫Neopolyodontes lepidus gen.sp.nov.,以及新斑鳞虫属Neopanthalis的1新种,命为刺须新斑鳞虫Neopanthalis muricatus sp.nov.。  相似文献   
154.
于1963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南,黄河堤坝北岸盐碱地积水洼中采得两号标本,经光镜观察表明,该新植物为鞘毛藻科一新属——辐枝藻属。辐枝藻为分枝丝状体,由匍匐部分和直立部分组成;匍匐枝彼此贴靠形成单层细胞厚的假薄壁组织;直立枝具粗壮的主轴和细的小枝;部分小枝末端细胞具一条长的鞘毛;每个细胞具一个周生、片状的色素体,蛋白核一至多个,具一个细胞核。该藻以动孢子营无性生殖,动孢子囊位于枝或小枝顶端。此新属仅一新种,为嗜盐辐枝藻。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55.
自六十年代起,由于电子显微镜的广泛应用,使硅藻的形态学及分类学的研究日益深入。近年来由于采用硅藻壳壁上二种超微结构——唇形突(Labiate process)和支持突(strutted process)的形态、数量及其在壳面上的分布在不同的科、属、种的表现不同作为分类标准,使得从十九世纪末以来所采用的形态学的分类依据有了重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6.
南海北部带鱼生长死亡与参数动态综合模式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根据我国近海带鱼分种研究结果,利用南海北部底拖网调查收集的带鱼属3鱼种的生物学资料,运用长度频率法估算了3鱼种的生长和死亡参数.带鱼、南海带鱼和短带鱼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渐近肛长分别为70.0,54.5和48.0 cm;生长系数分别为0.27,0.27和0.17;理论生长起点年龄分别为-0.60,-0.68和-1.10龄.用长度变换渔获曲线法估算的3鱼种总死亡系数分别为3.02,0.80和2.43;用经验公式估算的自然死亡系数分别为0.39,0.58和0.44;捕捞死亡系数分别为2.63,0.22和1.99.动态综合模式的分析结果表明,3鱼种都能承受较大的捕捞压力,资源利用的不合理之处是大量捕捞1龄以内的幼鱼;在最适利用状态下,带鱼、南海带鱼和短带鱼的开捕年龄分别应为3.0,2.0和2.7龄,对应的肛长分别为44,28和23 cm.  相似文献   
157.
长期以来,中国海倒颚蟹属仅记录一种,即渤、黄、东海底栖动物常见种异足倒颚蟹AsthenognathusinaequipesStimpson,1858。作者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收藏的采自中国海的全部倒颚蟹属标本进行系统研究后共发现除该种外还有以下2种,为中国海的新记录:宽身倒颚蟹AsthenognathusgallardoiSer埁neandSoh,1976和六角倒颚蟹AsthenognathushexagonumRath-bun,1909,均采自南海北部。异足倒颚蟹为中国北方和东部海域常见种,但未见于南海。六角倒颚蟹与异足倒颚蟹形态上较相似。两者差异在于六角倒颚蟹头胸甲六角形,后缘约与额-眼眶缘等宽,背面有2对凹陷,后侧缘有2条颗粒脊,而异足倒颚蟹头胸甲后缘约为额-眼眶缘宽的1.5倍,背面仅有浅横沟。宽身倒颚蟹与其他两种形态差异较大,头胸甲宽约为长的1.9倍。  相似文献   
158.
于1988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南沙群岛进行综合考察,在采集到的多毛类标本中,发现了背褶沙蚕Tambalagamia的一新种,其与代表种背褶沙蚕T.fauveli和东方背褶沙蚕T.orientalis在眼、双背须出现的刚节数以及背须的形状等有明显的区别,故定名为中华背褶沙蚕Tambalagamia sinica,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59.
【目的】了解巨砺属牡蛎的系统关系和种类区分。【方法】对我国沿海分布的7种巨砺属牡蛎(香港牡蛎、有明牡蛎、熊本牡蛎、岩牡蛎、艾氏牡蛎、太平洋牡蛎、葡萄牙牡蛎)的线粒体DNA片段(COI、12S、16S和tRNAs),以及核糖体RNA基因转录间隔子序列(ITS-1、ITS-2和ITS)进行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无论种间或种内,tRNAs序列差异最大,亚种内TS1序列差异最大;tRNAs和COI序列较其它序列变异更快,种间变异与种内变异之间有明显的条形码间隙;12S、16S、ITS和ITS2的种间变异与种内变异无重叠及条形码间隙;ITS1的种间变异与种内变异出现重叠。在亚种层面,12S、ITS、ITS1和ITS2的亚种间变异与亚种内变异出现重叠;16S的亚种间变异与亚种内变异无重叠及条形码间隙;tRNAs与COI序列亚种间变异与亚种内变异之间有明显的条形码间隙,有利于区分亚种。【结论】tRNAs和COI序列可用于种及亚种的鉴定。  相似文献   
160.
中国真丝藻属Eudesme J.AG. (Chordariales, Phaeophyta)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丝藻属Eudesme是J.Agandh于1880年(J.Agardh 1880,p.29)建立的。其主要特征为:次生基部由直立初生中央轴及假根状丝体组成;初生中央轴由几个丝体束构成;假根状丝体则由中央丝体的基部产生;中央轴多管状,合轴分枝,由纵向排列的丝体组成,排列比较疏松;内皮层细胞从中央轴横向长出,稍网状排列;同化丝由内皮层末端细胞产生,不分枝,有密集的载色体;毛透明,从生长点或皮层丝体的基部产生;单室孢子囊无柄或在皮层丝体上有柄。 中国真丝藻,仅Lu Baoren和C.K. Tseng(1983)在“Common Seaweeds of China”中对Eudesme virescens(Cam.)J.Ag.作过描述外,未见其他更详细的报道。经过最近几年本文作者的研究发现中国真丝藻共有4种,除了Eudesme virescens(Cam.)J.Ag.外,另外还有黄海真丝藻Eudesme huanghaiensis Ding et Lu、青岛真丝藻 Eudesme qingdaoensis Ding et Lu和山东真丝藻Eudesme shandongensis Ding et Lu3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