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6篇
  免费   220篇
  国内免费   219篇
测绘学   236篇
大气科学   56篇
地球物理   435篇
地质学   434篇
海洋学   315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91篇
自然地理   6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4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8年   2篇
  1946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21.
邱永平 《中国地震》2018,34(4):828-836
利用宁波地震台水温10年来的单测项、6年来的同层比测资料,对高精度温度计的仪器短期和长期稳定性进行分析对比。研究发现仪器长期存在漂移现象,漂移量的大小与每套仪器的系统特性有关,但随着观测时间的延续,漂移量逐渐减少,认为该现象对地震前兆观测影响不大;短期稳定性存在不明原因的阶跃和脉冲现象,但次数不多,幅度不大,如果不是并行观测,较难判别。因此,在资料分析时要考虑仪器的这些问题。有时仪器短期非常稳定,数天至20天整点值为同一测值。  相似文献   
222.
三峡澎溪河水-气界面温室气体模型估算及其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赫斌  李哲  姚骁  郭劲松  陈永柏  李翀 《湖泊科学》2017,29(3):705-712
模型估算法是水-气界面温室气体通量监测的主要方法,所得成果也不胜枚举.然而监测过程中诸多环境因素会对最终结果产生不确定的影响.结合三峡库区澎溪河背景条件,利用模型估算法进行水-气界面温室气体通量(以CO_2为例)估算,并且采用修正Morris筛选法尝试分析模型估算法中各个参数对温室气体扩散通量(以CO_2为例)的局部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模型估算法计算三峡澎溪河流域水-气界面温室气体通量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可靠性;风速、水温以及pH值会对监测结果产生影响,且风速越强、水温越高、pH值越小,CO_2扩散通量就越大;pH值是高灵敏参数,风速和水温是灵敏参数.在三峡库区澎溪河监测过程中更应注意pH值的精确性,每次采样前需校正仪器.  相似文献   
223.
蓖齿眼子菜的光合速率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陈开宁  强胜  李文朝 《湖泊科学》2002,14(4):357-362
本文研究了蓖齿眼子菜(Potamogeon pectinatus L)在滇池的光合速率、体内叶绿素季节变化及光和水温对其光合速率影响,并根据实验,计算出了蓖齿眼子菜生长的光补偿点,研究结果表明,蓖齿眼子菜1~3月份的净光合产氧量最大,为1.82~1.83mg/(g·h),6月份最低,为0.63 mg/(g·h);植物体内Chl.a和Chl.b平均含量分别为0.25~1.15mg/(g·h)和0.28~0.85mg/(g·h),蓖齿眼子菜可以通过调节体内Chl.a/Chl.b值来适应不同季节生长;蓖齿眼子菜有较宽的水温适应范围,10℃时的净光合产氧量可达0.88mg/(g·h),最高值出现在水温25℃,为1.16mg/(g·h),而30℃以上的水温已表现出对其生长的不利影响;蓖齿跟子菜生长的光补偿点为358~1256Lx,并随温度上升而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224.
程朋  万雷  曾毅  刘婵 《现代测绘》2023,(3):44-48
探讨利用FME软件高效输出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分层平面图的方法。通过分析不动产分层平面图要素,设计数据处理流程,搭建转换器模板提取和处理信息,利用空间拓扑、属性映射、循环、列表索引、排序、分组、图形缩放、克隆等一系列操作,扇出符合要求的图形。在广州番禺区农村房地一体项目中应用该方案,对复杂高灵活性的不动产分层平面图输出实现有效的处理和自动化,通过微调模板,可以满足不同项目的要求,为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分层平面图输出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25.
孟乾  李琪  张景晓 《海洋科学》2017,41(12):32-37
为确定长牡蛎新品种"海大1号"苗种繁育的最适环境条件,研究了盐度对其胚胎发育的影响以及盐度、水温对其幼虫生长、存活率和附着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牡蛎"海大1号"受精卵孵化的最适盐度为30~35,孵化率最高可达90%。幼虫生长的适宜盐度为20~35,最适盐度为20~30;存活的适宜盐度为20~35,最适盐度为20~25;幼虫附着的适宜盐度为20~35,最适盐度为25~30;对长牡蛎"海大1号"幼虫生长、存活、附着的适宜水温分别为为20~30℃、20~25℃、20~30℃,最适水温分别为30、25、30℃,高温35℃时幼虫全部死亡。综上,长牡蛎"海大1号"苗种培育的适宜盐度为20~35,适宜水温为20~25℃。上述结果为长牡蛎"海大1号"规模化苗种繁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26.
曹帅  宋卫东  薛改利  王洋  朱鹏瑞 《岩土力学》2015,36(10):2869-2876
充填体分层现象在分段或阶段嗣后填充采空区过程中较为常见。设置65%、70%、72%和75% 4个浓度,填充次数为1、2、3和4制作不同分层胶结充填体试件,进行单轴压缩试验探究其力学强度及其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1)相同浓度条件下,随着填充次数增多,胶结充填体的单轴抗压强度弱化效应越明显,而当浓度在65%~75%之间变化时,对应强度折减系数介于0.592~0.967;(2)充填体单轴抗压强度与填充次数之间满足二次多项式函数关系,而与料浆浓度呈对数函数分布;(3)不同分层胶结充填体的破坏模式主要表现为共轭剪切破坏和贯穿分层面的张拉破坏。低强度夹层可能是导致分层胶结充填体强度降低的原因,能够为后期填充采空区的充填体强度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27.
2008年5月1日至7月4日汶川8.0级地震前后,对距震中约400 km的重庆北温泉7个泉点进行采样监测,发现其水温、水量及水化学特征均发生了较大变化:(1)所有泉点震后水温都下降了1℃左右;(2)海拔相对较高的BWQ-2、BWQ-3、BWQ-4泉点相继断流,而下游海拔较低的BWQ-1泉点水量则增加了15 L/s,BWQ-6泉点水量也有所增加;(3)海拔较低泉点泉水中K+、Na+、Ca2+浓度减少,Mg2+浓度增大,且K+、Na+、Ca2+浓度呈正相关;Fe3+、Mn2+浓度于地震当日成倍增长,随后逐渐减小,7月4日时浓度与5月1日相当;SO42-、F-浓度增大后逐渐减少。引起北温泉水物理化学变化的主因是:由于汶川强烈地震,导致北温泉区上覆盖层裂隙与下伏温泉含水层裂隙贯通,地表或上覆盖层低温水汇入含水层所致。  相似文献   
228.
南黄海春季水温分布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利用美国海军的空间分辩率为10′×10′月平均的GDEM三维水温资料,研究了南黄海春季水温的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过程。分析结果较清晰地显示了春季南黄海的水温分布如何从冬季的垂直均匀型过渡到夏季的层化结构。分析还表明:春季南黄海水温的水平和垂直结构皆比冬季更为复杂,并出现若干个较特殊的水文现象,例如,在34°40′~36°20′N的南黄海西侧出现了“青岛冷水团”,而在35°30′~37°20′N的南黄海东侧,初次发现存在着一个类似性质的冷水团,称其为“仁川外海冷水团”。此外,在冷水团的邻近海域还存在着中层冷水。  相似文献   
229.
长期以来古海洋表层古水温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第四纪,很少涉及到2.5Ma之前。利用ODP 184航次1147和1148站位的获得的相关资料,并主要采用长链烯酮U3k7)和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δ18 O)两种方法,计算海水氧同位素组成,然后,利用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法计算16Ma以来的海水温度变化,探讨南海北部16Ma以来的古海水温度变化机制。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水温总体趋势与全球气候发展相对应,在北半球冰盖形成时期,海水表层温度与代表高纬冰盖体积大小的底栖有孔虫δ18 O几乎同步变化,反映出南海热带海区古气候变化的特殊性,为进一步研究低纬热带海区在全球古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230.
上海短历时强降水的雷达和闪电活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雷达反射率及其导出产品(分层垂直液态水含量(VIL)、分层平均反射率等)与闪电和大气温度层结资料,通过对降水系统时间演变、反射率垂直结构和闪电活动的分析,将上海2010年6—11月的短时强降水(1 h雨量≥20 mm)分为层状暖云型、对流暖云主导型和对流冷云主导型。(1) 与雨强密切相关的关键因子是:低层(0 ℃层以下、高度在0~1 km、0~2 km、0~3 km和0~4 km)的VIL、低层(高度在1~2 km、2~3 km和3~4 km)的平均反射率和整层最大反射率;(2) 不同类型强降水中,高层(高度在0 ℃、-10 ℃和-20 ℃层以上)的VIL、整层VIL、高层(高度在5~6 km、6~7 km和7~8 km)的平均反射率、总地闪和负地闪频次这5个因子对雨强的作用各有不同;(3) 对应不同降水类型的平均反射率垂直廓线具有不同的垂直结构和发展演变特征;(4) 在三类强降水中,对流冷云主导型的雨强与总地闪和正地闪的相关性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