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81篇
  免费   1761篇
  国内免费   2875篇
测绘学   329篇
大气科学   598篇
地球物理   1396篇
地质学   7455篇
海洋学   1801篇
天文学   167篇
综合类   721篇
自然地理   850篇
  2024年   77篇
  2023年   285篇
  2022年   368篇
  2021年   362篇
  2020年   271篇
  2019年   332篇
  2018年   248篇
  2017年   277篇
  2016年   262篇
  2015年   359篇
  2014年   582篇
  2013年   410篇
  2012年   492篇
  2011年   526篇
  2010年   535篇
  2009年   537篇
  2008年   515篇
  2007年   493篇
  2006年   586篇
  2005年   477篇
  2004年   448篇
  2003年   457篇
  2002年   440篇
  2001年   428篇
  2000年   393篇
  1999年   372篇
  1998年   355篇
  1997年   339篇
  1996年   328篇
  1995年   309篇
  1994年   280篇
  1993年   250篇
  1992年   225篇
  1991年   197篇
  1990年   200篇
  1989年   164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63年   4篇
  1958年   3篇
  1933年   2篇
  19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991.
本钢郑家屯潜水含水层弥散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本钢郑家屯潜水含水层中进行了弥散试验,以Cl^-为示踪剂,瞬时投放,根据流场条件,建立了二维水质运移模型。利用标准曲线法进行处理,得到了各监测井处的弥散度,对该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在试验范围内,多孔介质中水动力弥散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2.
阴山山链隆起机制及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阴山隆起为异常地幔发育区,软流层上凸、岩石圈变薄、幔汁上侵、地幔底辟,垂直运动激烈;阴山隆起又处在南北两大板块夹击挤压构造带上,水平运动强烈。所以,阴山隆起是中新生代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阴山山链的隆起,在其南缘形成了呼包、临河等地堑式盆地。  相似文献   
993.
994.
本文简要介绍了地质矿产部岩石圈构造与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的组织与管理系统、实验设备状况、专业人才队伍与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实验室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95.
996.
南海南部地洼区新构造运动及其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根据南海南部地洼区的岩石圈动力学环境,把本区新构造运动类型划分为拉张型、挤压型、平移剪切型和旋动型,并对其构造演化与动力学模式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97.
本文概述了松辽盆地北部不同地区地层水中“指纹标志”化合物脂肪酸、酚、苯和甲苯等含量的变化与分布特征,研究了地层水中“指纹标志”化合物的含量与油气的关系,提出了盆地北部产油层和非产油层水中脂肪酸、酚、苯和甲苯等化合物含量的界限值。  相似文献   
998.
999.
地震力学     
地震力学主要是研究地震发生时主破裂的形成、类型及状况,即所谓震源物理和震源成因问题。从物理观点看,研究的基本内容是能量(应变能与动能)的激发、交换与平衡等力学问题。 地震发生时,地球内部震源区的实际破裂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对于简化的断层模型,若只考虑静力学效果,则是以介质对一定震源状态的弹性响应为根据的。即认为地球内部断层面的形成类似于晶体物理学中的裂纹扩展问题。将震源区的破裂解释为弹性体内位移的突然错动,称为弹性位错。引用位错理论研究震源,是地震力学研究的扩充与深入。  相似文献   
1000.
武夷山古环境的变迁与土壤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君月  周性敦 《福建地质》1993,12(3):228-231
在综合研究了武夷山主峰黄岗山的地质、地貌、植被、气候及第四纪孢粉分析资料后认为,黄岗山在晚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数百万年间,曾经历了至少三次断块抬升运动,每次抬升幅度300—400m,总上升量可达千米之巨。黄岗山的土壤之所以在若干重要分类指标上产生变异,其原因很可能是古环境遗留的特征仍居主导地位,近代成土作用只不过是在原来脱硅富铝化基础上的附加成土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