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8篇
  免费   663篇
  国内免费   898篇
测绘学   440篇
大气科学   1200篇
地球物理   474篇
地质学   1046篇
海洋学   398篇
天文学   214篇
综合类   161篇
自然地理   226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161篇
  2021年   180篇
  2020年   124篇
  2019年   128篇
  2018年   126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32篇
  2014年   202篇
  2013年   166篇
  2012年   182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191篇
  2009年   188篇
  2008年   185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5篇
  1965年   12篇
  1963年   2篇
  1961年   2篇
  1959年   2篇
  1946年   2篇
  194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利用被动微波可穿透云层的优势,基于GCOM-W1/AMSR2(Global Change Observation Mission-Water/ 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 2)星载被动微波传感器的多通道亮度温度数据,反演了2016年1月下旬“超级寒潮”过程的广东省每日地表温度,分析了寒潮过程中广东省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寒潮前后,广东省地表温度呈现出明显的先下降而后上升的趋势,寒潮过程带来的地表最低温度在广东北部大部分地区达到了277 K(4℃),西南大部分地区为280~282 K(7~9℃),其余大部分地区278~279 K(5~6℃);降温幅度在广东南部地区达到了8~12 K(8~12℃),北部大部分地区为5~7 K(5~7℃)。此外,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对植被生长的指示作用,基于HJ-1 A/B卫星的CCD传感器的多通道反射率数据,计算了近3年冬季广东省典型马铃薯种植区域马铃薯叶片的NDVI值,结果表明:马铃薯叶片的NDVI值在此次寒潮过程后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大部分地区(55.4%)马铃薯NDVI降低了0.1~0.2,部分地区(17.2%)马铃薯NDVI下降了0.2~0.3;进一步对比此次“超级寒潮”后同时段的前2年数据,发现寒潮后马铃薯叶片NDVI相对于正常年份也低了0.2,表明马铃薯叶片NDVI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寒潮带来的低温,而不只是马铃薯的正常老化现象。NDVI的降低表明大部分地区马铃薯生长受到了抑制,马铃薯生长状况的这一变化也通过现场调查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82.
利用卫星观测的气溶胶光学厚度资料和模式模拟数据,与地面颗粒物观测资料结合,探讨近地面颗粒物质量浓度的估算方法。具体包括:利用区域气侯模式RAMS(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ing System)模拟的边界层高度对气溶胶光学厚度进行垂直订正,获得近地面颗粒物消光系数;利用模式模拟的相对湿度和颗粒物吸湿增长经验模型对消光系数进行湿度订正,获得近地面颗粒物干消光系数;并基于干消光系数与颗粒物质量浓度地面站点资料建立的统计关系估算获得每个像元的颗粒物质量浓度。利用地面站点观测的颗粒物浓度资料验证表明,基于卫星资料可以获得近地面颗粒物质量浓度,而且细颗粒物质量浓度具有更好的估算精度。  相似文献   
83.
2006-2007年冬春季在武汉市湖北大学校区连续采集气溶胶样品,测定气溶胶元素组成,分析气溶胶样品总悬浮颗粒物(TSP)质量浓度,再结合污染源的特征元素组成来确定污染物的来源构成。结果表明:湖北大学校区大气气溶胶污染程度较轻,气溶胶元素以地壳元素为主,其次是具有代表性的人为污染物元素,再次是盐类元素。通过因子载荷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显示,湖北大学周边地区的建筑源、交通源和餐饮源是湖北大学校区大气的主要污染源。  相似文献   
84.
工业SO2排放对东亚和我国温度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东亚地区工业SO2排放资料和硫化物输送模式模拟得到的SO2-4气溶胶的区域分布状况,计算了SO2-4对地气系统的直接辐射强迫作用,并用能量平衡模式模拟了其对东亚和我国温度变化的影响。模拟结果和资料分析表明,80年代以来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特别是日最高温度和白天温度)普遍下降。工业SO2排放引起的大气中SO2-4含量的增加可能是引起降温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5.
太平洋混合层厚度(dml)年际异常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太平洋区域30a逐月混合层厚度(dml)及浅层海温(Ts)距平资料,分析了20°S以北太平洋区域dml年际变率的地理分布和季节变化,得到两个纬向dml高变率带,它们分别位于北太平洋(45°N附近)和赤道中、西太平洋.重点分析了赤道太平洋dml高变率带,并对其上混合层气候位置、dml年际异常与El Nino事件关系及伴随强El Nino事件的dml正异常东传等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86.
气溶胶气候效应的一维模式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赵凤生  石广玉 《大气科学》1994,18(Z1):902-909
本文首先采用一线辐射对流模式,分析了乡村型、城市型气溶胶和平流层气溶胶含量增加对全球地表气温的直接影响以及硫酸盐粒子含量增加对全球地表气温的间接影响。然后利用考虑了海洋热惯性作用的EBM/BD模式,模拟了近百年来由于大气中硫酸盐粒子含量变化、火山爆发和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共同引起的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变化。结果表明:气溶胶的气候效应在地气系统辐射收支和全球气温变化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7.
温景嵩教授,是我国微大气物理学尤其是气溶胶物理学的著名科学家。1933年2月4日出生于北京。1952年毕业于北京师大附中,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气象专业。曾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1957年至1971年)和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1971年至1984年)工作。1979年10月至1982年2月,为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与理论物理系高级访问学者,师从当代国际流体力学大师Batchelor教授。1984年起到现在为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中国颗粒学会荣誉理事,北京大学优秀校友,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员,美国气溶胶学会会员,纽约科学院院士。几十年来,温景嵩教授从事微尺度大气运动中的气溶胶物理等过程的研究,做出了一系列创造性成就和突出贡献。在这一领域中他取得了一项标志性成果,这项标志性成  相似文献   
88.
1 INTRODUCTION Being an important composition of the atmosphere, aerosol attracts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in recent years, together with the radiative forcing it causes and effects it imposes on the climate system. The anthropogenic aerosol affects the climate both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The climate is directly affected when solar shortwave radiation is scattered and absorbed in what is known as the 搖mbrella effect? which can be dated back to as early as mor…  相似文献   
89.
根据全球气溶胶气候模式GEM-AQ/EC的1995~2004年模拟,分析了青藏高原大气黑碳气溶胶的来源、传输及沉降季节特征。研究表明:青藏高原黑碳气溶胶主要来自自由对流层和大气边界层的输送。相对于自由对流层的黑碳输送,紧邻青藏高原的南亚、东亚以及东南亚大气边界层的输送更有效,它形成了青藏高原由北向南、自西往东黑碳气溶胶浓度和沉降明显递增的基本分布形态。横跨欧亚大陆自由对流层的黑碳气溶胶由西向东向青藏高原的输送全年不变,夏季输送路径最北但强度最弱,冬季路径最南而强度最强。大气边界层黑碳气溶胶的输送受控于亚洲季风环流变化,来自南亚的黑碳气溶胶在春季越过孟加拉湾传输进入高原东南部,夏季则可翻越喜马拉雅山抵达青藏高原南部腹地;同时我国中部排放的黑碳气溶胶也在东亚夏季风向北扩展中驱动它从东向西往青藏高原东北部传输。从秋季到冬季,随着夏季风撤退,南亚黑碳源区向青藏高原传输衰退,东亚冬季风的反气旋性环流的南侧及西南侧的偏东风携带秋季我国东南部源区和冬季东南亚源区黑碳气溶胶向青藏高原东南部传输。受青藏高原明显的暖湿季和干冷季气候影响,干湿沉降分别主导了青藏高原冬季和夏季黑碳沉降,夏季青藏高原黑碳气溶胶沉降总量大多超过8~10 kg·km-2,在高原东北部的最高值超过40 kg·km-2。冬季青藏高原黑碳气溶胶沉降量最低,大部地区黑碳沉降低于5 kg·km-2。青藏高原黑碳沉降的冬夏季节相差约为2~8倍。  相似文献   
90.
邓玉娇  胡猛  林楚勇  曹静 《气象》2016,42(1):61-66
利用国产极轨气象卫星FY3A的MERSI AOD产品分析2010—2013年广东省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MERSI AOD产品与地面太阳光度计实测数据的相关系数为0.72,其平均绝对值误差为0.12,均方根误差为0.15,数据精度可满足研究需要;从AOD的空间分布看,珠三角西翼东翼山区五市,其中佛山市、东莞市、中山市为广东省AOD均值最高的地区,梅州市、河源市为广东省AOD均值最低的地区;从AOD的时间分布看,2010—2013年间,AOD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11年为拐点,与此同时,AOD还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季为AOD高值期,夏季、秋季次之,冬季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