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75篇 |
免费 | 720篇 |
国内免费 | 85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17篇 |
大气科学 | 3311篇 |
地球物理 | 221篇 |
地质学 | 950篇 |
海洋学 | 254篇 |
天文学 | 16篇 |
综合类 | 216篇 |
自然地理 | 76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6篇 |
2023年 | 138篇 |
2022年 | 179篇 |
2021年 | 201篇 |
2020年 | 144篇 |
2019年 | 168篇 |
2018年 | 130篇 |
2017年 | 123篇 |
2016年 | 155篇 |
2015年 | 164篇 |
2014年 | 274篇 |
2013年 | 208篇 |
2012年 | 267篇 |
2011年 | 284篇 |
2010年 | 264篇 |
2009年 | 306篇 |
2008年 | 275篇 |
2007年 | 255篇 |
2006年 | 234篇 |
2005年 | 237篇 |
2004年 | 193篇 |
2003年 | 223篇 |
2002年 | 251篇 |
2001年 | 212篇 |
2000年 | 135篇 |
1999年 | 92篇 |
1998年 | 98篇 |
1997年 | 112篇 |
1996年 | 97篇 |
1995年 | 92篇 |
1994年 | 97篇 |
1993年 | 69篇 |
1992年 | 72篇 |
1991年 | 59篇 |
1990年 | 50篇 |
1989年 | 37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43年 | 1篇 |
1938年 | 1篇 |
193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利用RHtest软件结合台站元数据对广州1908—2019年平均气温进行非均一性检验和订正,结果显示在1912、1928、1942、1988、1995、2004和2010年有7个显著的非均一间断点,订正后升温速率为1.39℃/(100 a),较订正前显著增加,具有准50 a和准3 a的显著周期。运用DB16正交小波分析其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方差贡献最大的是趋势分量,其次是准3 a和准6 a周期分量。趋势分量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呈现持续的升温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的快速增暖是准50 a和准20 a周期分量的上升期叠加于趋势分量的结果;1998—2014年增暖停滞特征是准50 a、准20 a和准10 a这3个年代际周期分量的降温位相叠加在趋势分量上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2.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滇横断山高海拔地区秋冬季温度变化已经成为区域气候变化研究热点。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时间尺度下秋冬季平均气温变化对树木生长的影响,本文运用泸沽湖地区丽江云杉(Picea likiangensis)树轮宽度资料,建立了标准年表。并基于气温与树轮宽度指数的关系,重建了过去137年来川西南地区的秋冬季平均气温波动历史。重建序列存在2个暖期(1911~1927 A.D.,1992~2015 A.D.)、1个冷期(1939~1991 A.D.)。与其他树轮序列、沉积记录及历史记录的比较和空间相关分析,显示重建结果可靠,且具有区域代表性。集合经验模态(EEMD)分解得到2 a、19 a和54 a的周期控制序列冷暖波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太阳黑子,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和北大西洋涛动(NAO)可能是以上周期的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163.
中国城市扩展对气温观测的影响及其高估程度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由于中国城市扩展导致部分气象站点被动进入城市内部,从而造成对区域气温的高估.本文利用遥感多期影像对中国700多个气象站点各历史时期的下垫面进行判别,得到"进城"站点及其进城时间.通过比较"进城"站点的观测数据和背景气温,计算出70年代以来"进城"气象站点上的平均热岛效应强度,并对热岛效应强度的季节性筹异进行了分析,得出70年代以来秋冬季节的热岛强度高于春季和夏季的结沦.通过比较真实气温和背景气温的空间数据,识别出了气温高估区域,得出中国东部地区的气温高估略高于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气温高估均远高于西部地区的结论.通过计算真实气温和背景气温序列的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得出近40年来全国的增温值约为1.58℃,其中凶城市扩展带来的增温贡献约为0.01℃,在气温高估的核心区域的贡献约为0.09℃. 相似文献
164.
165.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Monthly Mea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over Qinghai-Tibet Plateau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Qianggong KANG Shichang YAN Yuping 《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2006,16(4):351-358
1 Introducti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known as the highest plateau with the most complex topography in the world, covers an area of more than 200km2, with a mean elevation of more than 4000m a.s.l. (Ye and Gao, 1979). Surrounded by the Earth’s highest mountains, such as the Himalayas, Pamir, Kunlun Mountains, the plateau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even in the world, thus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 Up to now, many achievements have been gained by… 相似文献
166.
167.
中国冬季气温的集合典型相关分析和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欧亚大陆地面温度、北半球500 hPa高度、热带印度洋SST(sea surface temperature)以及北太平洋SST为预报因子,通过典型相关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简称CCA)建立预报关系,然后用集合典型相关分析预报(ensemble canonical correlation prediction,简称ECC)方法预报中国冬季气温,并分析预报技巧及进行独立样本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的预报因子对各个地区有不同的预报技巧,以欧亚大陆地面温度为预报因子预报技巧较高,而ECC模式对中国冬季气温有更好的预报能力,预报技巧高于任何一个单因子场的CCA预报;采用回归法的集合平均比简单的等权集合平均预报技巧更稳定. 相似文献
168.
169.
用三峡及邻区(东经108°~113°,北纬29°~33°)地质资料,地震资料,现 场地应力测量资料论证三峡及邻区晚第三纪以来构造应力场稳定性及其分区特 征。 相似文献
170.
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与分区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与地中海构造带交接部位,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性较为强烈,各种内动力地质灾害比较严重,总体看来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相对较差。为了使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分区获得定量化认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减灾防灾,本文在分析中国现今活动的主要构造体系与内动力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首先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待评区的划分;其次进行定量化评价指标的选定、取值、权重分配及评价标准的确定;最后运用模糊数学进行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与分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