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52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42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67篇
自然地理   24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3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31.
地方性是民族村寨发展旅游的根本所在。论文立足山地型民族旅游村寨地方性重构及其强弱水平的影响因素,从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以及多要素路径关系出发,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探索由物质地理环境、社会结构与功能、居民情感价值与行为、企业运营与生产、游客参与、体验与行为组成的民族村寨地方性强弱影响的前因条件构型。研究表明:(1)民族旅游村寨地方性与其前因条件之间具有复杂机制效应,单一条件变量均无法构成影响地方性水平的充要条件,需要通过条件组态发挥作用;(2)影响民族旅游村寨地方性水平的因素组合路径共8条,总体一致性为0.900,总体覆盖率为0.890,居民、社区、企业及游客共同构成的组合产生了原始覆盖度和一致性最高的路径;(3)从路径类型看,影响山地型民族旅游村寨地方性过程及其强弱的8条组态路径呈现出4种类型,分别是传统氛围驱动型、主客互动驱动型、旅游生产驱动型、价值共创驱动型,它们共同在地方性重构的历时态和共时态机制下解释了各条件要素组合如何影响山地型民族旅游村寨地方性重构的过程与效应。研究结论在理论上丰富了地方性研究的内容,可为山地型民族旅游村寨地方性特质的深度挖掘和旅游地的可持续...  相似文献   
332.
广西著名作家蒙飞现任广西民族报社社长,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理事,广西散文创作研究会副会长,著作颇丰,有长篇、中篇小说,长篇散文诗,散文等等文学作品。作为一个地道的壮族作家,其创作根植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土壤中,重视民族品格,其作品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一种具体实践,一直以来深受广西区内外文学界和民族语文界的关注与喜爱。从本期开始,本刊将连载他以作家视角切入和文学化语言为阅读诱惑创作的作品《侗人歌谣》。《侗人歌谣》是作者在侗族的地理分布、自然环境、历史来源、文化艺术、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民族生存要素的基础上,向读者展示了广西侗族文化的鲜明特色和品格魅力,让人们在惬意的阅读中步入五彩斑斓的广西民族文化长廊的一部作品,希望读者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333.
所谓海洋文化,就是与海洋有关的文化,是人类缘于海洋而产生的行为、精神、社会和物质要素的总和。北部湾海洋文化是人们长期孕育、构架形成的具有北部湾海洋特性的思想道德、民族精神、教育科技文化艺  相似文献   
334.
祖辈居住在大山里的民族,对那莽莽苍苍的大山,对那郁郁葱葱的绿树,都抱有深深的热爱。其中有一个民族,对世代养育了他们的山和树,不仅是热爱,而且  相似文献   
335.
丁文江,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位具有开创精神的科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由于历史原因,公众对他的了解不多。作为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对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思想上,他把西方近代科学的基本精神介绍到中国,试图改变中国的传统文化心理,作为国家变革和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在深化改革、科学发展的当代中国,认知历史,温故知新,借丁文江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熟悉丁文江,了解他的精神世界,对今天的我们将起到一种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336.
以西藏达东村为例,运用符号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地方品牌开发者和村民对达东村地方符号的认知冲突以及这种冲突对村民地方认同的破坏。结果表明:地方品牌开发者以达东村的自然属性为主体,而村民则以达东村文化属性为主体,二者对达东村地方符号不同的解读导致达东村村民感知地方认同丧失,主要表现在可区别性丧失、感知地方认同延续的丧失、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的降低等方面。研究为平衡地方品牌开发过程中群体间利益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有助于促进形成可持续性的地方品牌。  相似文献   
337.
杜芳娟  陈晓亮  朱竑 《地理科学》2011,31(12):1512-1517
在文化转向思潮的引领下,新文化地理学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移,更强调地理事象所发生的空间过程及其内化在特殊地域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景观的符号象征意义和表征作用得到重新解读。以民族文化为旅游吸引物的发展背景下,通过对贵州世居民族仡佬族官方祭祖活动的参与式观察和相关群体的深度访谈,发现民族精英为将务川树立为仡佬族族群的中心,重构了"九天天主"及其祭祖仪式和场所,地方意义由此发生了改变‘,小塘石笋’由自然景观变为仡佬族族群的文化中心景观。"仡佬之源"的地方中心性空间策略虽扩大了仡佬族的知名度,提升了地方影响力,但祭祀活动却呈现出精英的"台上"认同与民众"台下"认同的对立。这一分歧的根本原因是当地仡佬族模糊的身份记忆以及仡佬族作为散居族群的文化多元性所致。在仡佬族祭祖的文化实践中,精英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力影响和重构了地方身份认同,而地方的民族身份认同又影响地方意义的重构。文章指出,没有民众的"自下而上"支持,悬置于族群之上的官方主导的文化重构实践具有很大的脆弱性。研究对完善地方感研究中主体性缺失及地方与认同研究中身份认同研究不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38.
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是人民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一个民族服饰的形成除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其地理条件、气候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有55个,人口虽然只占全国人口的约8%,居住面积却约占全国面积的50%到60%,由于他们居住的地区地形、气候、植物、矿产资源、  相似文献   
339.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地名文化是以地名为载体,通过地名的形成、变迁、结构、内涵等因素来研究与之相关的各种文化,是地名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地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记录着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民族变迁与融合、人们生活环境发展与变化。"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这是联合国第五届地名标准化会议对地名的物质性、社会性  相似文献   
340.
郑衡泌 《地理研究》2012,31(12):2209-2219
以国内外地方认同及其相关研究理论为依据, 通过宁波广德湖田区历史空间结构演变 中地方祠神为象征的地方认同分析, 探讨地方认同的形成和结构, 进而提出一个地方认同的 结构框架, 包括空间、象征和集体记忆三个要素, 它们互相依存, 共同组成地方认同整体。 其中, 空间是地方认同的指向和发生容器, 集体记忆是地方认同得以区别于他者的唯一性和 特征, 而象征标志则使得记忆凝缩、人群凝聚、记忆凭依, 并使地方概念得以升华和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