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2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2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篇 |
大气科学 | 3篇 |
地球物理 | 5篇 |
地质学 | 36篇 |
海洋学 | 38篇 |
综合类 | 6篇 |
自然地理 | 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3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3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5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41年 | 1篇 |
192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82.
83.
毛嵌线螺(Cymatium pileare)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肠、肛门、唾液腺和肝脏.其头部有可伸缩的“Argobuccinum”型吻,口腔位于吻前端,其中有1对颚片和1条齿舌带.颚片表面有整齐排列的小齿;齿舌的齿式为:2·(7)1·(5~6)1(5~6)·1(7)·2.在食道中央有一膨大的嗉囊,它能暂时储存和初步消化食物;胃呈U形,腹面有2个肝管的入口;肠较短,前肠的内壁上皮为复层柱状上皮,后肠的内壁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毛嵌线螺的唾液腺已特化为毒腺,其分泌的毒素对辅助捕食具重要作用;肝脏只有1叶,为复管泡状腺,肝细胞内有线粒体、粗面型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溶酶体等细胞器. 相似文献
84.
毛嵌线螺的研究Ⅰ.繁殖及幼虫发生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毛嵌线螺(Cymatium pileare)的繁殖过程包括交配、产卵、孵育及幼虫从卵囊中游出等4个阶段。交配一般在产卵前10~15d进行,产卵后母体并不离开卵群,而是持续静伏在卵群的开口上进行孵育,直至其中的幼虫离开卵囊。温度和盐度对毛嵌线螺受精卵的发育有重要影响,在22~30℃的适宜温度区域内,将受精卵孵育成能自由生活的晚期面盘幼虫需438日度左右的总积温。毛嵌线螺受精卵的发育与其他前鳃类腹足动物相似,包括卵裂、囊胚期、原肠期及面盘幼虫期4个阶段。 相似文献
85.
南沙群岛海区毛颚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对1997年11月和1999年4月、7月在南沙群岛海区3个昼夜连续测站采集的毛颚动物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水域的毛颚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可以划分为3个类型:种类作显著移动,不作显著移动和仅在夜晚移动。作为昼夜垂直移动显著的种类,又可以把它们划分为:(1)种类在整个水柱移动;(2)种类在上层(0-60m)移动;(3)种类在中层(60-100m)移动。作为昼夜垂直移动不明显的种类,又可以把它们分为:(1)种类分布在于上层(0-60m)。(2)种类分布于底层(100-200m)。种类在白天下降或附着在海底物体上,仅在夜晚移动。光照,水温,食物和种类特征是影响本水域毛颚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6.
为了了解湖南毛里湖国家湿地公园中的鱼类资源现状,2017年4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对湖南毛里湖国家湿地公园中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和采样,研究了该湿地公园中鱼类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物种和生态类型,分析了该湿地公园中鱼类群落的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在湖南毛里湖国家湿地公园中,记录了9目14科41属53种鱼类,以鲤科(Cyprinidae)物种为主,其物种数量(31种)占该湿地公园中鱼类总物种数量的58.49%;鱼类群落的优势物种为鳙(Aristichthys nobili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Hemiculter leucisculus)和鲫(Carassius auratus),常见物种为鲤(Cyprinus carpio)、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和达氏鲌(Culter dabryi);53种鱼类的生态类型以湖泊定居性类群的物种为主... 相似文献
87.
为了揭示毛苔草植被对沼泽湿地蒸散发的影响,采用野外蒸发桶观测的方法,2007年7月5日至8月8日,在三江平原对不同植物密度下的毛苔草(Carex lasiocarpa)沼泽湿地下垫面蒸散发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毛苔草植被的存在能够增加沼泽湿地下垫面的蒸散发;与野外植物密度相同的有植物桶的蒸散发量平均达到13.88mm/d,最大蒸散发量可达22.26mm/d,而无植物桶的蒸散发量平均仅为4.81mm/d;有植物桶的平均蒸散发量为无植物桶蒸散发量的2.9倍。毛苔草植物的密度越大,对沼泽湿地下垫面蒸散发增加的作用越大,但只有当毛苔草叶面积指数大于1.5时,下垫面的蒸散发量才会显著增加。太阳辐射和气象要素对毛苔草沼泽湿地蒸散发的影响与植物密度间的关系复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8.
利用解剖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中国对虾头胸部附肢上各种体表感觉毛的外部形态以及它们的分布模式。根据感觉毛的外部形态可将其分为嗅毛(aesthetasc hair)、锥状刚毛(cuspidate seta)、简单光滑刚毛(simple seta)、鳞状刚毛(squamous seta)、锯状刚毛(serrate seta)、细齿状刚毛(serrulate seta)、羽状刚毛(plumose seta)、轮生羽状刚毛(pappose seta)、CAP 器官(CAP organs)、齿状刚毛(tooth-shaped seta)、栓状毛(peg sensilla)等11种类型。本文还分析了体表感觉毛的形态和分布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9.
两种白刺叶片及沙堆土壤化学计量学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植物叶片氮、磷化学计量学研究中,氮磷比常作为判断土壤养分限制性的指标,其适用范围从海洋、湖泊等水生生态系统扩展到陆地生态系统。以生长在民勤绿洲的毛瓣白刺(Nitraria praevisa)和唐古特白刺(N. tangutorun)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叶片N、P含量以及沙堆各层土壤有机质、N、P含量,以探讨两种白刺叶片及其沙堆土壤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白刺叶片的N、P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②两种白刺沙堆各项土壤养分指标差异极显著(P<0.01);③毛瓣白刺沙堆土壤的N含量在0~20 cm土层存在富集现象,唐古特白刺沙堆土壤的有机质、N、P含量在20~40 cm土层存在富集现象;④在水分为最主要的限制性因子的荒漠生态系统中,能否以叶片N∶P作为判定营养元素限制性的标准,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