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7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横断山区地域分异明显。各自然地理要素作地带性组合,自然地理环境呈水平分异,农业土地利用也大体呈纬向带状分布。根据温度和水分条件的地域组合及地势差异,将横断山区划分为5个自然地带、9个自然区,并与以往的方案进行了比较,阐述了自然地带界线的划分及各带特征。  相似文献   
22.
横断山区气候区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在研究横断山区气候区划时发现,以往采用的划分区内气候带指标不连续,带谱不衔接.经采用统一的划分指标后,在横断山区内部划分出了一个山地暖温带。该带带域虽较窄,但填平了一条“鸿沟”,使青藏高寒和东部季风两个气候大区得以自然衔接。  相似文献   
23.
臧敬 《地球》2012,(6):72-75
近日,一篇《金沙江规划建25座电站,不到百公里就有一座水库》的文章,将金沙江水电开发工程的争论再度推向风口浪尖。关注西南水电、生态的人们,不约而同将目光又一次聚焦在了这段占长江水利资源40%以上的水域上。有关金沙江水库的热议已数见不鲜,而这一次论战,从国家水电政策到水电开发生态影响,从规划到环评,从水电技术到水库功能,讨论范围之广,争议话题之深,是空前的。"世界水电在中国,中国水电在西南,西南水电在金沙",  相似文献   
24.
1900-2007年横断山区部分海洋型冰川变化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横断山区7条海洋型冰川近百年进退速度变化呈现出以退缩为总趋势的阶段性变化,具体表现为20世纪初至1930s的冰川稳定,1930s-1960s的冰川后退,1970s-1980s的冰川稳定或减速后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冰川后退,这与我国、北半球及横断山区同期的气候变化呈明显对应,展现出冷干阶段冰川稳定或前进、暖湿阶段后退的态势,但各冰川的变化幅度因纬度位置、坡向、冰川规模、局地环境等而存在明显差异.1982/83年大、小贡巴冰川、海螺沟冰川冰舌段的消融水当量分别为2710mm、3139 mm和5281 mm,1990/91-97/98期间海螺沟冰川冰舌段的年均消融水当量为6157 mm,比1982/83年增加了876 mm.2002年夏季白水1号冰川的积雪消融量由于表碛覆盖较少表现出明显的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特征,平均消融水当量为1086.25 mm,2008.9-19.10.13期间白水1号冰川物质平衡花竿的观测表明,花竿布设区域10月6号左右转入物质积累期.期间日均积累深为1cm,折合水当量5mm.  相似文献   
25.
黄一 《地球》2009,(2):84-84
尽管四川盆地得益于秦岭、大巴山、云贵高原、巫山等天然屏障的庇佑,自古远离寒潮、台风等诸多自然灾害的造访,因而享有“天府之国”的千年美称,但在四川盆地西侧的横断山区,却因为板块构造的碰撞,使得这片本应安逸的土地饱受地震、泥石流甚至旱涝的洗礼。据历史文献记载,四川境内的地震自公元前193年(汉惠帝二年),迄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其间记载于史册的不下500次。  相似文献   
26.
横断山区近代气候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横断山地处我国西南的藏东、川西和滇西北一带,境内地形复杂,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长期以来,由于资料短缺,对该地区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甚少。经实地考察,作者获取若干树木年轮标本,辅以其它类型资料,对该地区最近数百年来的温度、降水变化及气候类型演替,予以初步分析。并论及气候变化的振幅与周期性。  相似文献   
27.
喜马拉雅山区与横断山区自然条件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喜马拉雅山区和横断山区均处于中低纬,具干湿分明的季风气候特点。两个山区地势不同,温度和水分状况的区域分异明显。这些反映在垂直自然带的结构类型、组合与界线的变化上,以及在土地利用结构上。人口压力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带来日趋突出的环境问题,如扩大垦殖、破坏森林、水土流失加剧及频繁暴发的泥石流灾害等。  相似文献   
28.
廖克 《山地学报》2016,(4):511-512
正长江上游地处青藏高原、横断山区、秦巴山地、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由于地形起伏很大、山高坡陡,地质构造复杂、岩石破碎,雨量、热量充沛,且多暴雨,加上人类长期对森林的大量砍伐,大面积陡坡开荒和过度放牧,致使该区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严重阻碍了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山地灾害的防治和  相似文献   
29.
横断山区干旱河谷有四类,即干热河谷、干暖河谷、干温河谷和干凉河谷。不同河谷类型有与其相适应的果树种类,且不同河谷类型的生态条件与典型落叶果树(如梨、苹果、葡萄、石榴、桃、樱桃等)的高产优质关系密切。由此,区内发展落叶果树生产存在着潜力,并有可能建立三个落叶果树商品基地。  相似文献   
30.
杨靖  戴君虎  姚华荣  陶泽兴  朱梦瑶 《地理学报》2022,77(11):2787-2802
横断山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和多条重要江河的上游,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和生态保护的优先区域之一,区域植被对维系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横断山区实施了多项重大生态恢复和建设工程,但囿于资料和调查不足,对于横断山区全域性、长时段的植被变化及其与海拔关系研究相对较少。鉴此,本文结合使用1992—2020年间多种基于卫星遥感资料生产的土地覆被数据和2000—2020年间MODIS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采用转移矩阵、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与偏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不同植被类型转换、植被覆被面积与平均海拔变化关系以及植被活动的时空变化趋势,并分析时空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横断山区分布最广泛的植被类型是常绿针叶林与灌丛—草地镶嵌类型。植被发生变化的区域集中分布在河谷和南部低海拔区域,草地多向森林特别是常绿针叶林转换,植被覆被逐渐向好。这表明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生态保护政策起到重要积极作用。时间序列数据显示,植被覆被面积变化剧烈的时期往往处在政策实施的起始阶段。② 植被活动整体呈现增强趋势。在植被类型未变化的区域中,75%以上区域植被活动增强,其中超20%的区域显著增强(P < 0.05),且森林植被活动增强趋势大于草地。③ 对植被活动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主要是气候变化和地形条件。尽管大部分区域植被活动受气候变暖影响而增强,但在干热河谷的植被活动明显受到降水减少的限制。有近1/4面积的植被活动在减弱,主要分布在山地东坡或南坡,或与降水较多、山高坡陡而造成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有关。这些发现可为横断山区生态保护政策效益评估、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和未来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植被变化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