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1篇
  免费   287篇
  国内免费   359篇
测绘学   518篇
大气科学   381篇
地球物理   153篇
地质学   696篇
海洋学   124篇
综合类   180篇
自然地理   1135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133篇
  2021年   157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182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145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城市热岛效应的卫星遥感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利用MODIS资料研究了2004年4月南京城市热岛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合地表覆盖类型分析了植被归一化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地表温度(ts)、地表反照率(α)的城乡差异及其相互关系,探讨了城市热岛(Urban Heat Island,UHI)效应形成的机制.结果表明:南京城区存在着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平均ts比乡村高约10.83%;城市NDVI和α分别比乡村低约为62%和18.75%;NDVI与ts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3,而NDVI与α之间关系与波段有关;城乡植被覆盖差异是造成UHI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地表反照率.  相似文献   
972.
西藏藏北高原典型植被生长对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西藏藏北高原西部高寒草原植被、中部高寒草甸植被及东南部高寒灌丛草甸植被 3 种藏北地区最典型的植被类型, 结合临近 3 个气象观测站的资料, 分析这 3 种典型植被类型地区 1999—2001 年旬平均气温、旬总降水量和 SPOT VEGETATION 卫星 10 d 最大值合成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 变化特征以及 3 种典型植被基于 SPOT VEGETATION NDVI 的生长变化对旬平均气温和旬总降水量两个主要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关系。 结果表明: 藏北地区降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减少, 气温则由南向北逐渐递减, 与降水资源分布相反, 蒸发量西部高, 东部低; SPOT VEGETATION NDVI 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 3 种典型植被生长变化特征, 所反映的植被返青期和枯黄期等重要植被生长阶段与由积温计算的植被生长特征基本一致; 藏北地区基于 SPOT VEGETATION NDVI 的植被生长变化与气温的相关系数明显高于与降水的相关系数 , 其中以那曲为代表的高寒草甸植被的 NDVI 与旬气温和旬降水总量的相关系数最大, 分别为 0.81 和 0.68 , 表明藏北地区由于海拔高, 气候寒冷, 气温对该地区植被生长的影响明显高于降水的影响, 即该地区植被生长变化对气温的响应程度明显高于对降水的响应程度 , 是植被生长的限制性因素; 不同植被类型对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的响应程度大小依次是高寒草甸、高寒灌丛草甸和高寒草原。  相似文献   
973.
敦煌绿洲-戈壁过渡带地表辐射与能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1,他引:8  
利用"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野外观测试验"2002年在敦煌加强期的资料, 分析了敦煌绿洲-戈壁过渡带的地表辐射和能量特征.研究表明 白天, 绿洲-戈壁过渡带的地表温度和近地层大气温度很高, 和戈壁的地表温度接近;在多数晴天夜晚, 绿洲-戈壁过渡带的地表温度和近地层大气温度要低于戈壁的值.总辐射, 反射辐射和地表长波辐射的值都很接近荒漠戈壁的值, 日积分通量分别为24.48, 6.1, 41.42 MJ*m+-2*d.绿洲-戈壁过渡带的感热、潜热和地表热通量的日积分值分别为6.58, 1.60和0.38 MJ*m+-2*d.同时, 在绿洲-戈壁过渡带有较强的水平湍流输送.  相似文献   
974.
植被温度条件指数在土壤墒情遥感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多年极轨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在计算出植被条件指数和温度条件指数的基础上,计算了遥感监测土壤墒情的植被温度条件指数(TV)。通过实测土壤湿度和TV的散点图,可以得到土壤墒情遥感模型的干旱等级指标,可用于干旱等级定性监测;通过建立土壤湿度和TV的回归方程,可进行土壤墒情定量监测。该方法兼有植被条件指数和温度条件指数的优点,且计算简单,对地面气象要素依赖性小,实时性好,在作物生长旺盛期,其定量反演0~30 cm土壤墒情精度平均可达80%以上,可以替代作物缺水指数法。  相似文献   
975.
刘伟  施建成 《水科学进展》2005,16(4):596-601
通过应用一阶离散植被模型,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雷达极化特性提出了多时相多极化雷达后向散射消除农作物覆盖层影响的算法:①应用已知的假设关系将植被层的体散射用交叉极化的总散射代替;②分析并将垂直极化的总后向散射中贡献很小的植被-土壤多次散射忽略;③将直接地表的后向散射分解成土壤水分与地表粗糙度的函数,使用重轨数据消除了地表粗糙度和农作物覆盖层的影响,并使用多时相全极化L波段(频率为1.2GHz)机载雷达测量数据进行验证,成功的估算了地表土壤水分的相对变化。  相似文献   
976.
植被护坡及其在重庆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边坡工程中的植被不仅能美化环境,还具有控制雨水冲蚀、稳定边坡的作用。文章详细论述了植被护坡的边坡滑移面上的边坡稳定系数的评定方法,并与无植被边坡稳定性进行比较,讨论了植被护坡的力学效应和水文作用、植被对雨水冲蚀的控制作用,提出了植被护坡的种植和布置方法的建议。结合重庆地区的边坡特点和气候条件,介绍和分析了该地区的几项典型植被护坡工程及施工方法和施工效果,为植被护坡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77.
祁连山海北高寒草甸地区微气候特征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20,自引:8,他引:12  
对祁连山海北高寒草甸地区近夏至日微气象观测分析表明:(1)14:00(北京时,下同)太阳总辐射瞬时值最高可达1061W.m^-2,净辐射、反射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和紫外辐射分别为670、218、380和168W.m^-2,分别约为在太阳总辐射的58%、20%、36%和14%,6月下旬日平均反射率约为0.22;(2)土壤热通量、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瞬时值最大分别为91、274和362W.m^-2,相应占  相似文献   
978.
NIM陆面过程模式的研究Ⅰ:模式建议与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能真实地模拟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湿润地区的陆面与大气之间的能量物质交换,发展了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南京气象学院(NIM)陆面过程(LSP)模式。该模式是由等温植被参数化方案和本文建立的土壤模式所组成。土壤模式又分为五层模式和两层模式两种。利用1979年5~8月“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资料作验证,同时将五层模式与Deardorff(1978)陆面模式、两层模式作了对比,结果表明五层土壤模式的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979.
喀斯特地貌不同演替阶段植被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喀斯特地貌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的太阳辐射、温度、湿度、风、光照强度等进行观测 ,研究表明 :喀斯特地貌植被由于乔木、灌木林、草坡、石面的演替阶段不同 ,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 ,故小气候差异明显。以乔林、灌木林的生态环境和小气候条件为好 ,气温、湿度、辐射等变化缓和 ,有利于植被生长使群落稳定地向顶极演替。而草坡、石面环境较恶劣 ,有待于经历较长的时间演替改善 ,才能到达顶级群落。  相似文献   
980.
森林植被对流域产汇流机制的影响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城西径流实验站的产汇流特性分析,得出由于森林植被的急剧减少而引起的流域产汇流特性变化,论述了森林植被对涵蓄水源以及径流的调节作用,要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