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59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适用于多类型植被场景的热辐射方向性模型是进行地表热辐射方向性研究的一种手段。利用真实植株几何及生理参数的统计平均值来刻画理念植株,并给定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不同生长期植被冠层的描述。基于冠层双向孔隙率思想构建了冠层热辐射方向性3维模型,模型继承了孔隙率模型在计算冠层热辐射方向性上的简洁优势同时以几何光学的思想考虑了冠层空间异质性对冠层热辐射方向性的影响。以玉米冠层为例,进行了不同生长期玉米冠层热辐射方向亮温的模拟,通过与实地测量数据的比对表明,本文发展的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模拟不同生长期玉米植被场景的方向亮温变化规律,模拟误差主要来自理念株的刻画误差、玉米叶片形状的近似以及忽略了多次散射贡献等3个方面。模型的构建方法对稀疏植被场景、浓密植被场景、多类型植被的混合场景均可适用,不同观测几何下的植被场景4组份面积比计算结果有望应用于复杂地表条件下地表返照率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项研究选取适宜于黄河源区寒旱环境生长的两种草本植物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和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inn)作为供试种,通过室内培育种植方法,采用浓度分别为25mmol·L-1、50mmol·L-1、75mmol·L-1、100mmol·L-1的NaHCO3溶液对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两种植物进行了碱胁迫处理,同时采用浓度为0mmol·L-1的溶液作为未进行碱胁迫处理对照组。在碱胁迫处理后第15d和第30d,分别测定了两种植物单根抗拉力、单根抗拉强度,以及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叶绿素含量、相对电导率值等4个抗盐碱性生理指标。试验结果表明:碱胁迫对两种植物单根抗拉力影响程度随浓度增加而增大,亦随生长时间增加而增大,其中当碱胁迫浓度为25mmol·L-1时,两种植物单根抗拉力值均大于未进行碱胁迫处理呈正常生长的对照组植物,而当浓度大于25mmol·L-1时,两种植物单根抗拉力值均小于对照组的两种植物;碱胁迫条件下两种植物单根抗拉强度较对照组两种植物均呈增大趋势,增幅为3%~16%,且相同浓度条件下,两种植物单根抗拉强度随生长时间增加而呈降低趋势,降幅为1%~18%;相同浓度和相同生长时间条件下,老芒麦单根抗拉力值较垂穗披碱草大0.13~0.53N,且老芒麦单根抗拉强度值较垂穗披碱草大20~65MPa;由灰色关联分析结果可知,在碱胁迫条件下,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叶绿素含量、相对电导率值等4种生理指标中,相对电导率值与两种植物单根抗拉力及单根抗拉强度关联度相对最大即为0.888~0.996,反映出两种植物单根抗拉力及单根抗拉强度受相对电导率值影响相对较为显著。本项研究对于进一步探讨盐碱胁迫条件下,植物根系力学强度特征和影响机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理论研究价值,同时利用植物有效防治黄河源土地盐碱化地区水土流失、浅层滑坡、沙化等灾害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休宁县清坑钼钨多金属矿床,位于江南地块中的江南古隆起带内部的白际岭岛弧带,五里亭—长陔NEE向构造岩浆带南侧。矿区绢云母石英片岩,总体走向北东,倾向南东,NE向断裂规模较大,具逆冲和斜向逆冲特点。成矿母岩为晚侏罗纪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同熔型。燕山时期,江南陆内造山带形成于壳―幔相互作用等深部过程,随着祁门深大断裂伸展、冲断等转变,岩石圈减薄发生减压熔融,基性岩浆底侵在壳幔边界并使下地壳局部熔融产生中酸性岩浆。岩浆演化分异,钼在岩浆热液中富集,最终演化为含矿热液。随着应力转变,矿质析出,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4.
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衰亡的原因一直是水体生态修复的研究热点。已有的研究认为,强光照是促进菹草衰亡的关键因素。分别将菹草幼苗置于150μW/cm2剂量的中波紫外线(UV-B,波长为275~320 nm)辐射下,设置4种UV-B辐射持续时间处理,其每日的持续辐射时间分别设定为0 h(对照处理)、2 h、4 h和6 h,对照处理下的菹草幼苗不接受UV-B辐射,仅接受长波紫外线(UV-A)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监测各处理下菹草幼苗的生长、形态状况、石芽形成和萌发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每日6 h的UV-B辐射,能促进菹草分枝,且能促进菹草衰亡;2 h和4 h的UV-B辐射,对菹草的影响较小,随着UV-B辐射时间的延长,菹草植株的株高、节间距和单株鲜质量明显下降,每日2 h的UV-B辐射,能促进植株叶面积的增加;每日延长UV-B辐射时间,可以促进石芽的形成,但形成的石芽随着变态率的增加,其长度增加、宽度减小,石芽质量减轻,下一个生长季的萌发率降低,萌发出二苗的比率降低,萌发苗的各项生长指标随着辐射剂量增加而逐渐降低。因此,在春末、夏初,随着太阳辐射时间的增加,阳光中累计的UV-B辐射剂量增加,这可能是促进菹草大批衰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四川盐源模范村喜马拉雅期斑岩铜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文章通过野外地质观察,结合岩矿鉴定、化学分析、稳定同位素测定、稀土元素分析、成岩成矿同位素年龄测定、包裹体测温及成分等的研究,表明四川盐源模范村矿床具有典型斑岩铜矿的特征。成岩的多期次构成复式岩体,断裂构造控制的隐爆碎裂岩筒为成矿提供了通道和沉积场所。多期次成矿,特别是次生富集作用形成了中型规模的Ⅰ号矿体,影响次生富集带发育的F7断裂带起了重要作用。模范村矿床确系典型的斑岩铜矿,但又具独自的成矿特征。  相似文献   
6.
贺芳芳 《高原气象》2007,26(3):641-648
对上海市郊林带附近与非林带冬、夏季典型天气下温、湿度、蒸发、辐射量的同步观测资料分析研究显示:林带附近气温日较差比非林带大,林带背风侧气温日较差比林带迎风侧大。林带附近日蒸发量比非林带小,日平均相对湿度比非林带大。林带附近散射辐射比非林带小,反射辐射比非林带大,总辐射差异与季节及林带树叶的茂密程度有关,白天净辐射差异主要取决于总辐射和反射辐射差异,夜间净辐射差异与林带及两地地温差有关。  相似文献   
7.
防风林带结构是影响防风效能的主要因素。建立不同宽度、不同株行距林带防风效能与林带后距离之间的统计模型,可以为防风林建设提供指导性意见。通过风洞实验,在11 m·s-1风速下,对4种宽度、5种株行距林带的背风面0~10H(H为林带高度)的风速进行测定,采用曲线参数估计法、傅立叶模型、SSF模型(Sum of Sin Functions),构建了不同结构林带防风效能与林带后距离间的统计模型。结果表明:傅立叶模型拟合不同宽度林带的防风效能与林带后距离的关系效果最优,可决系数(R2)均在98%以上;SSF模型拟合不同株行距林带的防风效能与林带后距离的关系效果最优(R2>0.98)。根据构建的统计模型,风速为11 m·s-1左右时,林带宽度8 m(两行一带)的防风林的防风效能存在明显优势;5种株行距的林带中,株行距为8 m×8 m的防风林带本试验条件下防风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有一些国内的冰川地质研究专家,曾在长沙白沙井以及浏阳河入湘江口处,发现过冰期砾石,并确定它们来自于湘江或者其支流,但找不到砾石的来源.  相似文献   
9.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第二大沙漠,也是中国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主要分布区,固沙灌木种较多。冠幅不仅是反映固沙灌木可视化的重要参数,也是反映沙漠植被生长情况的重要变量。以3种沙丘(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上主要固沙灌木为研究对象,利用12种基础模型、BP(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了基于固沙灌木株高和冠长率的冠幅预测模型,同时将两种机器学习算法拟合结果与基础模型进行比较,最终选出了适合研究区的冠幅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不同沙丘类型和不同灌木种类的最优冠幅预测模型不同,且固定沙丘和半固定沙丘模型优于流动沙丘。3种沙丘类型最优拟合为M2(Quadratic Model)模型;(2)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在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上拟合的最优模型分别为M2、M7(Gompertz),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最优模型为M2,蛇麻黄(Ephedra distachya)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在...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福建滨海沙地木麻黄防护林Mo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和林下土壤pH的变化,发现因Mo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不平衡引起的土壤微量元素Mo的耗竭和土壤的酸化是木麻黄林早衰和迹地更新生长不良的重要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