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26篇
海洋学   47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12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2004年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根据2004年2月、5月、8月、11月长江口生态环境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04年,共鉴定浮游植物153种,其中硅藻类111种,甲藻类42种。与20世纪80年代同期相比,春季硅藻种类数目显著增加,夏季减少,秋冬两季变化不大,甲藻种类数目在春、夏、秋季均有明显增加。2004年浮游植物种类以温带近岸性种类为主,暖水性和广布性种类和丰度增加;除冬季以外,中肋骨条藻在长江河口及邻近海域仍处于绝对优势。受长江巨大径流影响,2004年浮游植物丰度季节变化是单周期型,高峰期出现在春季,与以往调查结果不同。通过CCA梯度分析,将长江口浮游植物分为六大类群,不同浮游植物类群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不同。2004年影响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为温度、盐度、透明度、溶解氧、总磷、pH、氨氮和磷酸盐(P〈0.01);与80年代相比,长江口生态与环境发生了显著改变:硅酸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增加1倍余,氨氮和溶解氧含量降低,冬季、春季和秋季的水温显著上升。环境因子的改变直接影响长江口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各季节要引起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异的驱动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72.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结合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分析技术,研究了西太平洋雅浦Y3海山区域2014年冬季浮游植物的光合色素组成。结果表明:100m以浅,玉米黄素(Zeax)是水柱中浓度最高的光合色素,浓度为22.64—84.31ng/L,叶绿素a(chl a)浓度在水柱中均值为(37±34) ng/L,在贫营养海区的数值范围内,水柱积分高值分布区与海山走向一致,二乙烯基叶绿素a(Dvchl a)和19''-丁酰氧岩藻黄素(19''BF)也是调查海区较高浓度的色素,在水柱中均值分别为(27±22)和(31±30) ng/L。其他色素新黄素(Neox)、叶黄素(Lute)、叶绿素b(chl b)、青绿素(Pras)平均水柱含量极低(<1.00ng/L)。通过CHEMTAX程序因子分析估算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调查区浮游植物群落以原绿球藻为优势藻,贡献率与环境因子不具有相关性,其次主要为蓝细菌和金藻,蓝细菌贡献率高值区分布在海山东南和东北侧0和30m水层,金藻贡献率高值区分布在75和100m水层,两者贡献率均与环境因子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3.
红树林与鱼类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是海湾河口生态系统重要的第一生产者,也是世界“四大最富生物多样性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它具有高生产率、高分解率、高归还率的三高特性,将其巨大的初级生产力输向附近水体,成为许多海洋动物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而且其根系形态多样、纵横交错,可为鱼类和其它动物提供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鱼类捕捞产量是红树林经济产品产量的主要构成成分,年总生物量较高。  相似文献   
74.
洱海是云贵高原上第二大湖泊。其周长117公里,平均深度10.5米,最深 20.5米。湖内共有40种植物,其中18种为沉水植物。植物区系以眼子菜科植物为主(计8种),是洱海多数群落的优势种;云贵高原湖泊植物区系的特征成分海菜花在洱海占有重要地位。洱海植被由12个群落组成,其中1个挺水植物群落,1个浮叶植物群落,10个沉水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75.
不同植物群落对灰岩试块溶蚀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澳大利亚产的微侵蚀计,对湖南郴州礼家洞3个植物群落土壤和泉水中的灰岩溶蚀速率进行了精确测定。对取得的1 650个数据,用SPSS应用软件进行处理,发现乔木群落泉水和土壤中灰岩的平均溶蚀速率最高,分别为3.17 mm/a和0.63 mm/a。在测定灰岩溶蚀速率的同时,对泉水的水化学特征和土壤中的TOC进行了分析,发现乔木群落样地的泉水有更强的溶蚀力(较低的方解石饱和指数和较高的CO2分压)。乔木群落土壤中的TOC比灌丛、草丛的多。与灌丛、草丛相比,乔木群落对CO2汇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76.
报道了法国阿尔卑斯-罗讷( Rhone-Alps )地区3个岩溶洞穴苔藓植物群落研究结果。记载典型洞穴苔藓群落11个,苔藓植物种类8科12属15种(含变种); 区系地理成分含北温带分布(46. 66%)、温带欧洲分布(6. 67% )、欧洲-亚洲分布(6. 67%)、欧洲-北美分布(13. 33%)和世界广泛分布(26. 67%) 5种成分; 生活型含高丛集型(20%)、矮丛集型(33. 33%)、交织型(40%)和平铺型(6. 67%) 4种类型。根据岩溶沉积环境特征,划分洞穴苔藓群落为钟乳石苔藓群落、洞壁钙华苔藓群落、洞底泉华苔藓群落和石灰土苔藓群落等4种生态类型。   相似文献   
77.
固沙植物群落稳定性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23,自引:11,他引:12  
采用多样性理论和冗余理论对固沙植物群落稳定性机制进行了论述。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能很好地反映固沙植物群落的稳定性状态。在生物学各级水平都存在冗余, 冗余是生命系统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性, 其主要功能是确保生物个体和群体更好地适应极端环境、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和保持稳定, 而且其功能只是在受到干扰时才明显地表现出来。削弱冗余, 会导致在个体、种群或群落水平上产生补偿作用, 以此来增加群落的功能。固沙植物群落的稳定程度主要取决于群落内冗余的数量和结构, 冗余越多结构越复杂, 群落越稳定。削弱固沙群落的根系冗余可获得生物量上的补偿, 但使群落稳定性下降。  相似文献   
78.
祁连山海北高寒湿地植物群落结构及生态特征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海北高寒湿地系沼泽型和湖泊型湿地相并存.海北高寒湿地植物种类组成较少,从湿地中央到边缘植物优势种组成不同,群落结构变化明显.中部以帕米尔苔草为主要植物建群种的沼泽草甸,边缘地带以藏嵩草为主要建群种的沼泽化草甸,从中央到边缘地带主要有25种植物组成,隶属10科20属.高寒湿地植物有较高的地上生物量(349.373 g·m-2)和地下生物量(仅1~40 cm层次最高可达10769.301 g·m-2),而且地下部分远高于地上部分,地下生物量从表层到深层基本均匀下降,与矮嵩草草甸和金露梅灌丛草甸区的地下生物量分布截然不同.因湿地帕米尔苔草、藏嵩草、黑褐苔草、华扁穗草等为主的植物粗纤维高,牲畜利用率下降,不论地上还是地下对土壤有机物的补给均较高,多年的积累使其海北高寒湿地有深达2~3 m的泥炭层,使湿地形成一个非常重要的碳库.在气候变暖的条件下,这些未分解或半分解的土壤有机物质(或残体)将加速分解,对大气有更多的CO2、CH4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相似文献   
79.
为了明确大兴安岭地区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灌丛—薹草沼泽植物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差异,于2015年8月和2018年8月,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Cody指数、Sorenson指数研究调查区域植物群落的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8月和2018年8月分别共记录植物10科15属18种和16科21属24种;大兴安岭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灌丛—薹草沼泽指示物种存在差异,图强湿地(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区)灌丛—薹草沼泽植物群落物种组成有向温度相对较高的南瓮河湿地(零星岛状多年冻土区)灌丛—薹草沼泽植物群落物种组成方向发展的趋势;图强湿地、新林湿地(不连续岛状多年冻土区)和南瓮河湿地灌丛—薹草沼泽中植物群落的平均Margalef丰富度指数分别为1.607、1.431和1.754,平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016、1.333和1.272,平均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429、0.590和0.533;图强湿地与新林湿地的灌丛—薹草沼泽植物群落物种之间的更替速率较快,二者灌丛—薹草沼泽中的植物群落较相似。对比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灌丛—薹草沼泽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与多样性变化发现,灌丛—薹草沼泽中的植物对气候变化有潜在响应,但是,植物应对气候变化也与物种自身性质和立地环境有关,尚需进一步开展长期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0.
传统光学遥感手段以及SAR获取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包含一定的植被信号,如何准确估计植被高度并将其从包含植被高信号的DEM中扣除,对生成高精度DEM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提出一种基于ICESat-2/AT-LAS数据和TanDEM-X DEM的林下地形生成方法.首先利用ICESat-2 ATLAS数据联合MODIS、温度、降雨及高程等辅助信息通过随机森林进行建模及预测,实现空间连续植被高反演;之后,在估计X波段InSAR森林区穿透深度基础上,利用反演所得植被高,扣除TanDEM-X DEM中的植被高信号,得到林下地形.选取我国东北地区作为试验区,实验结果表明:反演林下地形精度为9.14 m,相比原始Tandem-X DEM的精度提高2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