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67篇 |
免费 | 604篇 |
国内免费 | 88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4篇 |
大气科学 | 2891篇 |
地球物理 | 106篇 |
地质学 | 574篇 |
海洋学 | 136篇 |
天文学 | 5篇 |
综合类 | 94篇 |
自然地理 | 7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2篇 |
2023年 | 244篇 |
2022年 | 264篇 |
2021年 | 237篇 |
2020年 | 171篇 |
2019年 | 209篇 |
2018年 | 118篇 |
2017年 | 102篇 |
2016年 | 119篇 |
2015年 | 135篇 |
2014年 | 240篇 |
2013年 | 185篇 |
2012年 | 214篇 |
2011年 | 215篇 |
2010年 | 262篇 |
2009年 | 186篇 |
2008年 | 173篇 |
2007年 | 190篇 |
2006年 | 163篇 |
2005年 | 125篇 |
2004年 | 117篇 |
2003年 | 137篇 |
2002年 | 91篇 |
2001年 | 104篇 |
2000年 | 75篇 |
1999年 | 68篇 |
1998年 | 73篇 |
1997年 | 44篇 |
1996年 | 45篇 |
1995年 | 45篇 |
1994年 | 49篇 |
1993年 | 37篇 |
1992年 | 42篇 |
1991年 | 38篇 |
1990年 | 30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文利用雷达、加密地面自动站等高时空分辨率的观测资料,结合NCEP 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等资料,对2011年6月23日发生在北京城区的极端强降水事件开展了细致的观测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极端强降水事件,主要是由向东南移动的东北—西南走向的飑线右端的强降水超级单体(High Precipitation Supercell,简称HPS)造成的,这是目前已有文献记载的中国发生纬度最高的HPS。HPS在移动方向的右后侧和右前侧均有明显的“V”型入流,这不同于已有HPS模型,表明中、低层干冷空气和低层暖湿气流特征显著。在环境条件方面,存在对流层低层逆温层,其能量存储盖作用使得雷暴具有爆发性增强的潜势,但该逆温层是在08:00~14:00(北京时,下同)的6小时内形成的,对业务预报极具挑战性。相对其他大气层结热动力参数, 风暴相对螺旋度和粗理查逊数在14:00较08:00显著增大,对HPS的发生具有一定指示作用。高空偏西风急流和低层偏东风活动显著,使得北京地区的水平风垂直切变增强,形成上干下湿的对流不稳定以及次级环流圈。高空急流造成强烈的相当位温差动平流,促进对流不稳定度发展加强。结合复杂地形作用,在北京西部100 m地形高度线附近形成显著的平原暖湿空气与山地干冷空气的干湿分界线以及风场辐合线。水汽供应主要源自低层偏东风和本地水汽积累。当飑线从西北方向侵入北京并向东南方向移动时,在北部山区,由于条件不足,雷暴没有显著发展加强;然而,在西部山区,在湖面、城市热岛、低层偏东风、冷池出流共同作用下,加之其他有利的环境条件,飑线右端雷暴强烈发展加强,特别是当经过100 m地形高度线附近时发展成为HPS,进而造成石景山区模式口站的大暴雨中心。 相似文献
42.
1961-2012年辽宁省极端气温事件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辽宁省52个气象台站逐日平均气温、 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数据, 使用国际通用的10种极端气候指数, 研究了1961-2012年辽宁省极端气温事件的气候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年平均极端气温事件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时间尺度上, 1961-2012年辽宁省年及四季极端暖事件(暖昼日数、 暖夜日数、 夏季日数、 热带夜数和热浪持续指数)呈增加趋势, 极端冷事件(冷昼日数、 冷夜日数、 结冰日数、 霜冻日数和寒潮持续指数)呈减少趋势; 极端暖事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明显增加, 极端冷事件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显著减少; 极端暖事件的变化速率要小于极端冷事件. 辽宁省气温日较差有增大的趋势, 极端暖(冷)事件的增加(减少)在秋季(冬季)最为显著. 空间变化上, 极端气温事件在全省基本都呈一致的增加或减少的分布. 多数极端气温事件均存在8 a左右的周期, 检测到的突变的时间大致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 20世纪80年代末期辽宁省气候变暖后, 极端暖事件和冷事件均有明显的增加和减少. 相似文献
43.
44.
本文对1949年以来出现的10次ENSO事件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果:开始於东太平洋增暖和中大平洋增暖的两类ENSO现象分别对应四川地区粮食产量的减产和增产。此结果对四川地区粮食生产政策的制定及产量的预测研究均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5.
1999年我国天气气候特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99年我国主要天气气候特点可概括为:大部地区冬春连旱,夏季南涝北旱,秋季旱渍并存。全国持续偏暖,但幅度已较1998年有所下降,而且阶段性变化也更趋明显,部分地区遭受了高温或低温霜冻危害。热带风暴生成和登陆我国的个偏省;沙尘暴异常偏早;风雹偏省,损失轻;雾日较多。 相似文献
46.
47.
48.
49.
提要根据1951—1990年的光能、气温、降水和风等气象资料,对甘肃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并阐述了这些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利弊影响。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