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8篇
  免费   323篇
  国内免费   384篇
测绘学   68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507篇
地质学   1245篇
海洋学   161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94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84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91.
新疆内生矿产成矿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新疆主要内生矿产的成矿基本特征及主要成因类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地质发展历史、成矿作用特征及地球化学场特征等基本因素,将新疆划分出15个综合性成矿(区)带,其中包括44个蕴矿带、14个矿田带,最后对新疆内生矿产的主要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讨论了新疆内生矿产的形成与板块构造发展演化历史的密切并系,指出了它们在时、空上的分布规律及分带性和主要控矿因素.  相似文献   
792.
对侵位于彭庐地块东南边缘与程浪断裂带毗邻的前寒武纪花岗岩和出露于程浪深断裂带内的超基性岩墙群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前者属板内与岛弧环境的过渡类型,后者代表典型的火山岛弧环境。结合前人在区域构造和地质年代学的研究成果,认为晋宁运动时期,扬子板块东南缘散布着多个小型块体,在华夏板块向扬子板块方向的俯冲过程中,障公山地块先与彭庐地块沿程浪断裂带发生拼合,同时形成程浪超基性岩墙群;与此同时,彭庐地块内则表现为大规模的岩浆侵入作用。在各小型块体陆续发生碰撞后,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在晋宁运动晚期最终碰撞拼合,火山岛弧环境转换为造山带构造,因此,彭庐地块、障公山地块等火山岛弧均成为华南造山带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93.
中国东北地区三维速度结构与火山起源的深部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布设在中国东北地区的107个台站接收到的245个远震事件和67个近震事件所产生的数据,采用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该地区深至700 km的三维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浅部的速度结构与地表的构造单元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2)100~200 km的深度出现两处明显的高速异常,走向与断裂相同,该高速异常的形成与断裂之间存在着某些联系;(3)太平洋板块已经俯冲到火山地区的下方,部分板块虽然已经超过了660 km的不连续面,但板块仍滞留在地幔过渡带中,并没有穿透该不连续面;(4)地幔过渡带内上涌的热物质从太平洋板块顶部一直延伸到火山底部,可能对火山的起源造成影响。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东北地区火山的形成可能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地幔过渡带内热物质的上涌有关。  相似文献   
794.
在回顾五峰组-龙马溪组两个地层单位沿革并重申其定义与划分基础上,重建了华南五峰组-龙马溪组及其相关地层序列的区域地层框架.根据这一框架中奥陶-志留纪黑色笔石岩系的穿时性、以及相关地层序列纵向演化特征与岩石圈板块挠曲模式的联系,结合所发现钾质斑脱岩源岩的板块汇聚背景,以及该阶段海平面升降与黑色岩系对应关系,提出控制该阶段华南黑色岩系的时空展布格局的主要因素有两个,即该阶段自南东向北西的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幕式汇聚过程所产生的岩石圈板块挠曲-周缘前陆盆地的同向迁移,以及该阶段两次全球性的三级海平面变化快速上升阶段所导致的缺氧及欠补偿水体.本文认为,要在华南奥陶-志留纪(包括其他断代)寻找其他可能的烃源岩层位,可能要首先考虑类似背景下这两种因素综合作用所导致的快速沉降及深水缺氧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795.
陈立德  付虹  邬成栋 《内陆地震》2006,20(4):289-295
蒙古亚板块区的强震活动,在时间序列上可划分为4个活跃期3个平静期。活跃期频度低(平均2次),强度大(最大震级7.9~8.0级),持续时间涨落大(最短1年,最长14年,平均7年);平静期相对稳定,持续时间22~25年。空间演化方面具有阿尔泰山地震带与杭爱山地震区之间交替活动,阿尔泰山地震带内中、南、北段相互迁移的特征。新疆亚板块区的强震活动,在时间序列上可划分为5个活跃期4个平静期,活跃期有强弱之分并呈现交替特征,强活跃期持续时间长(13年),频度高(7~8次),强度大(最大7.5~8.3级),而弱活跃期则相反。在空间演化上相邻活跃期除主体活动区外,还有参与活动区,主体活动区在天山区与兴都库什区之间交替出现。  相似文献   
796.
西藏仲巴白垩纪-古近纪孢粉组合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西藏的白垩—古近纪孢粉资料迄今鲜有发掘,因此我们对西藏当时的古植物区系、古植被和陆地生态系统等的了解也就甚为了了。本文对位处当时劳亚大陆南部边缘的仲巴县错江顶白垩系—古近系进行了孢粉分析。研究揭示,剖面的孢粉组合可划分为两个孢粉组合带,自下而上分别为Classopollis-Exesipollenites-Cycadopites组合和Pinuspollenites-Quercoidites-Trilobapollis组合,其时代分别为晚白垩世晚期Santonian—Maastrichtian和古近纪古新世—始新世。剖面的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可能位于曲贝亚组和曲下组之间。针叶树花粉大量繁盛,特别是一些类型如Abiespollenites、Cedripites、Piceapollis和Tsugaepollenites仅见于曲下组顶部至加拉孜组底部的孢粉组合,反映了一次与构造运动密切相关的古环境变化事件,可能指示了印度—劳亚板块碰撞的开始。研究区孢粉植物区系与中国南方植物区系有很好的可比性,而与印度北缘同期植物区系区别明显,暗示着印度与劳亚大陆之间的海域直至始新世仍然具有明显的隔离作用,阻碍着两侧大陆上植物区系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797.
超高压榴辉岩产于全球许多造山带。这类岩石在俯冲和/或陆陆碰撞早期随陆壳的迁移形成于大于100km的深处。高压榴辉岩始见于巴基斯坦喜马拉雅和拉达克喜马拉雅,这两处均位于印度缝合带以南的印度板块北缘(即主地幔断层,MMT)。前者的温压条件为650±50℃和13~18kbar。Sm-Nd石榴子石-单斜辉石年龄显示的变质高峰期为49±6Ma,Rb-Sr多硅白云母和U-Pb金红石年龄揭示的冷却时间分别为43±1Ma和39~40Ma。后者温压条件为550±50℃和20±3kbar。变质作用高峰期为55±12Ma(Lu-Hf法;石榴子石-单斜辉石-金红石)、55±17Ma(U-Pb褐帘石)和55±7Ma(…  相似文献   
798.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发生ML9级强烈地震。地震的强度是100a来全球非常罕见的。地震引起了巨大海啸,浪高近10m,波及到东南亚、南亚和东非地区10多个国家,造成近30万人遇难。地震使印度尼西亚、泰国的部分岛屿发生了地形变化。海啸在受灾国留下了大片的盐碱地。苏门答腊板块边缘的一个长距离破裂带通过长时间积累,蓄积了巨大能量。这些能量在2004-12-26集中释放出来。导致了这次地震海啸的发生。地震海啸灾害本身规模巨大,发生异常突然,再加上受灾地区人员密集,缺乏海啸灾害逃生的知识和经验。印度洋沿岸国家没有海啸预警系统,是造成这次灾害巨大伤亡的原因。中国从台湾-海南岛一线的海区,存在地震海啸的可能性。因此应不断完善海啸预警系统,提高沿海地区建设工程的防灾抗灾标准,加强防波堤建设以及采取恢复红树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预防潜在的海啸灾害。  相似文献   
799.
位于北山中带的月牙山-洗肠井蛇绿岩带是北山地区出露最好的蛇绿岩带之一,枕状玄武岩和堆晶辉长岩表现出轻稀土元素亏损-平坦的分配模式,(La/Yb)N=0.47~1.62,类似N-MORB;而相对于N-MORB则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与典型岛弧火山岩相似;即基性岩类同时具有类似岛弧火山岩和洋中脊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产出于弧后盆地的新疆库尔提蛇绿岩的基性岩及现代弧后盆地(Mariana)相似,根据其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构造环境判别,基本反映出弧后盆地火山岩的特征.另外样品的ENd(t)为较高的正值(6.11~8.17),表明其源区应为亏损地幔.结合研究区的沉积建造特征可以判断,月牙山-洗肠井蛇绿岩应形成于弧后盆地,与其北部的斜山-东七一山火山弧构成塔里木板块北缘的“弧-盆”体系.  相似文献   
800.
试论幔源C-H-O流体与大陆板内某些地质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孙丰月  石准立 《地学前缘》1995,2(2):167-174
本文主要从流体来源、组成及其运移等方面介绍了幔源C-H-O流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上地幔不同深度上存在两个C-H-O流体储区的看法,即上部的富CO_2储区及下部的富H_2O储区。进一步分析了地幔流体的地球化学和动力学意义,初步探讨了它与大陆板块内部构造岩浆活动及有关成矿作用的可能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