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75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4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松嫩平原西部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过程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松嫩平原西部34 个气象站1951~2000 年5 个气象要素资料, 运用FAO Penman- Monteith 方程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 建立了各站与区域蒸散量序列。运用气候数理统计方法对蒸 散量序列时空变化特征进行诊断分析, 并以点、面相结合的方式揭示气候突变规律。结果表明, 蒸 散量基本上以西南部沙地为高值中心向东北呈带状递减; 近50 年区域蒸散量略呈增加趋势, 研 究区北部的蒸散量增加贡献最大; 区域蒸散量以1962 和1982 年为转折点, 呈明显的阶段性变 化; 在50 年的演变过程中, 区域蒸散量被检测到2 次增加突变和1 次减少突变, 典型站突变发生 时间与区域突变基本相符, 但突变性质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82.
东北松嫩平原区湖泊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点的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气候变化和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更是受到广泛关注.东北地区作为我国气候变化的一个敏感区,观测记录和多种模式预估显示该区气候变暖显著并将进一步增强,降水变化趋势则不明显或略有增加.东北松嫩平原湖泊群是我国湖泊密度最大的湖区之一,但近几十年来,该区湖泊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其中气候因素最为受人关注.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综述了松嫩平原湖泊群对气候变化的响应:(1)湖泊面积和湖泊水位;(2)湖泊水质;(3)湖泊生态多样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区未来气候变化对湖泊的可能影响以及湖泊的演变趋势,也阐述了在这种自然背景下的人类活动对湖泊环境演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83.
东北黑土地特别是松嫩平原的土地盐碱化趋势正在加剧,对黑土地粮食安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因此,改良盐碱地土壤成为重要的工作.半干旱气候、地质条件、低洼地形及地下水位等都是引起东北黑土地盐碱化的因素,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尤为突出,其土壤盐分中主要阳离子为Na+,阴离子为CO32-和HCO3-,具有高碱化特点.沸石作为离子交换剂和吸附剂,能吸附盐碱土中的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等,降低土壤pH值和碱化度,同时可增加土壤对铵根离子、磷酸根离子和钾离子的保持能力,提高养分有效性,对于土壤改良效果显著.但由于沸石改性、用量及时效等各方面的不确定性,因此在今后研究中更应注重因地制宜地利用沸石矿物开展盐碱地土壤改良、加强沸石矿物改性与再生的研究,使其在盐碱地脱盐降碱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4.
基于1985、2000、2017年3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模型、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方法,对松嫩平原东部30年间土地利用转型时空变化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5~2015年,松嫩平原东部地区土地利用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分布界线清晰.土地利用强度持续增加,前期增加较快,后期趋缓.土地利用转型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用地持续增加,生态用地持续减少,建设用地小幅增加,前期变化剧烈,后期趋缓.土地利用转型方向较为稳定.重心转移轨迹变化较大,其中变化最大的是1985~2000年,水域的转移轨迹向西北方向偏移76.34 km.松嫩平原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1985年的0.395持续下降至2017年的0.361,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恶化.2017年空间分布以中质量区和中低质量区为主,农业生产用地与草地、未利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变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5.
吕大火房剖面位于松嫩平原东部,是研究松嫩平原富硒土壤带中硒来源的典型自然剖面.在白垩系嫩江组(K2n)两条垂直剖面上共采集了33件样品,分析了硒及其赋存的7种形态、总有机碳(TOC)、pH等理化指标.结果表明,所采集的样品硒含量在0.01×10-6~3.05×10-6之间,平均含量0.56×10-6,不同层位样品硒含量差异较大;剖面样品中硒以残渣态硒为主要赋存形式,残渣态硒平均含量0.092×10-6,所占比例为51.98%.剖面样品硒含量主要受成土母质(油页岩)影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TOC和pH对剖面硒含量分布有一定的影响,TOC与强有机结合态硒、腐殖酸结合态硒、离子交换态硒、水溶态硒呈正相关关系,pH与各形态硒均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6.
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化是研究黑土形成演化最关键的问题之一。重建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预测黑土区气候环境的演变已成为黑土地研究的热点。在松嫩平原北部克山县典型黑土剖面中采集到15件孢粉样品进行孢粉学研究,并对部分相同层位土壤样品中总有机碳进行了AMS14C测年。系统分析、鉴定和研究表明,克山县黑土剖面自下而上可划分为3个孢粉组合,下部孢粉组合以Planted Poaceae-Echinate Asteraceae-Tamarix-Polypodiaceae为代表,中部孢粉组合以Tamarix-Chenopodium-Polypodiaceae-Echinate Asteraceae为代表,上部孢粉组合以Pinus-Chenopodium为代表。综合第四纪地质地貌、孢粉、AMS14C、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认为,典型黑土主要形成于中全新世7500 a B.P.以来的大暖期,形成于松嫩平原温暖半湿润的气候环境,植被为以草本灌木为主的草原植被。新构造运动是控制典型黑土区自然环境演变的主要内动力,晚更新世黄土状亚粘土为克山县典型黑土的成土母质,黑土发育过程即为...  相似文献   
87.
松嫩平原西临大兴安岭东麓的丘陵台地,北部和东部以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外围的山麓、丘陵台地为界,南部是以松辽分水岭为主的隆起带。松嫩平原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的森林草原和草甸草原带,位于松嫩盆地之中。该盆地以周边的分水岭为界,包括盆地边缘的山区、低山丘陵区、山前倾斜平原、台地、平原和低平原,面积为23.13×104km^2。松嫩平原以低丘陵、台地前缘和山前倾斜平原为界,含220m等高线以下的土地面积,为9.27×104km^2。  相似文献   
88.
利用松嫩平原黑土带富硒富锗区土地资源为当地经济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两年来通过对松嫩平原南部区农业地质调查工作,获取了大量有关松嫩平原土壤环境状况的分析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初步分析整理,在松嫩平原黑土带中首次发现了4处富硒区域和2处富锗区域的土壤,这对极为缺硒、缺锗的松嫩平原黑土农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等问题,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9.
松嫩平原土地次生盐碱化研究   总被引:83,自引:7,他引:76  
李取生  裘善文 《地理科学》1998,18(3):268-272
松嫩平原是我国土地次生盐碱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盲目开垦、过度放牧及一些水利工程带来的负效应,土地次生盐碱化迅速发展,每年增长速度达1% ̄1.4%。到下世纪初将有45%左右盐碱化土地退化为基本无利用价值的重盐碱地。主要防治措施有水田、芦苇开发和以藻代排的水利措施,改革草原经营机制、秸杆利用等草场改良和畜牧业发展措施,改土培肥、种植耐盐经济作物等农业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0.
松嫩平原湖泊的分类与分区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吕金福  李志民 《地理科学》1998,18(6):524-530
松嫩湖泊群的湖泊具有面积小,湖盆浅,密度大,类型多的特点。根据“成因-水量-水质”三要素的综合分类方案,运用三要素的三个主导指标和三个辅助指标,简明地将松湖泊进行了分类。根据湖泊群的区域环境及湖泊主导类型与类型结合的区域差异,将松嫩湖泊群划分为6个亚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