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29篇 |
免费 | 639篇 |
国内免费 | 48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76篇 |
大气科学 | 39篇 |
地球物理 | 681篇 |
地质学 | 1655篇 |
海洋学 | 700篇 |
天文学 | 6篇 |
综合类 | 124篇 |
自然地理 | 16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87篇 |
2022年 | 120篇 |
2021年 | 130篇 |
2020年 | 124篇 |
2019年 | 128篇 |
2018年 | 85篇 |
2017年 | 87篇 |
2016年 | 97篇 |
2015年 | 102篇 |
2014年 | 141篇 |
2013年 | 135篇 |
2012年 | 137篇 |
2011年 | 160篇 |
2010年 | 141篇 |
2009年 | 164篇 |
2008年 | 171篇 |
2007年 | 152篇 |
2006年 | 101篇 |
2005年 | 133篇 |
2004年 | 122篇 |
2003年 | 99篇 |
2002年 | 113篇 |
2001年 | 96篇 |
2000年 | 70篇 |
1999年 | 62篇 |
1998年 | 53篇 |
1997年 | 53篇 |
1996年 | 61篇 |
1995年 | 35篇 |
1994年 | 67篇 |
1993年 | 47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44篇 |
1990年 | 40篇 |
1989年 | 28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13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9篇 |
1966年 | 4篇 |
1965年 | 4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3篇 |
1954年 | 4篇 |
1948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浙江长兴煤山剖面P/T界线附近粘土矿物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浙江长兴煤山(D)剖面二叠系-三叠系 (P/T)界线附近地层中的粘土矿物分析,显示粘土矿物的组合及含量的变化同粘土矿物的结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同地层组段的变化相一致,粘土矿物组合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的气候、物源及地理条件的变化;同时,伊利石的结晶度也不具有地层梯度的特征。但是,无论是粘土矿物组合还是伊利石结晶度,在P/T界线附近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明本区当时海洋酸碱度和温度的剧烈变化,这可能导致了二叠纪末期海洋生物的大规模灭绝。 相似文献
102.
103.
南雄盆地西部地区晚白垩世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雄盆地西部区晚白垩世地层厚达2600m,划分为南雄群(大凤组、主田组、浈水组)和丹霞组,大凤组划分为下、中、上三段,中段为泥质粉砂岩,上、下段为粗碎屑岩,厚450~900m,主田组的特征的发育大套湖相的粉砂质泥碉和灰质泥岩,且富含微体化石,厚838m,浈水组的的特征是粉砂岩、泥岩与砂砾岩与互层,且粗细相间,厚300m。丹霞组为粗碎屑岩,构成典型的“丹霞地貌”,厚600~1000m,南雄群产类女星介动物群,关坪似轮藻-新店扁球轮藻植物群,有孔虫、叶肢介、昆虫、腹足类、瓣鳃类和恐龙等化石,其生物群面貌与三水组、戴家坪组,分水坳组、跑马岗组,灌口组,宣南组、赤山组、王氏组、四方台组及蒙古的Nemegt组的生物群面貌很相似,层位大体相当,时代应属晚白垩世(可能属晚白垩世中-晚期)。红石寨-石塘一线以南的丹霞组为南雄群 相似文献
104.
105.
106.
107.
上奥陶统底界全球辅助层型剖面在我国的确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国际奥陶系分会于 1 995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召开的第七届国际奥陶系大会上确立了奥陶系的三统六阶划分方案后 ,笔者等即参加了确立上奥陶统底界的国际工作组。这一工作组由 S.M.Bergstrom和 S.C.Finney为主 ,先后考察了美国亚拉巴马州的 Calera剖面 ,中国的新疆柯坪大湾沟剖面 ,中国甘肃平凉官庄剖面和瑞典 Scania的 Fagelsang剖面 ,经过五年的对比研究 ,于 2 0 0 0年确立了瑞典的Fagelsang剖面为上奥陶统底界的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 ( GSSP) ,中国的新疆大湾沟剖面和美国的亚拉巴马的 Calera剖面为上奥陶统底界的两个全球辅助层型剖面 … 相似文献
108.
受制于光学器件的性能与观测环境的影响,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通常存在条带噪声、光谱分辨率低、纹理不清晰等问题,给后续的自动化影像产品生产及目标解译工作带来极大的不利。本研究先后从去除条带噪声、对比度增强、边缘增强三个方面,对遥感影像进行质量改善,使遥感影像更好地为地理信息公众服务。以高分二号全色影像为实验数据,目视和定量评价结果均证实了本文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9.
110.
《地学前缘》2017,(3):157-167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三大含油气盆地之一,经历了多期叠加与改造。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研究一方面对分析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成因,揭示青藏高原的形成机制和隆升历史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为盆地进行油气资源评价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平衡剖面技术、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布特征定性分析与径迹长度分布数据定量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柴达木盆地东部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在侏罗纪早期构造活动强烈,导致了石炭系抬升、剥蚀;白垩纪末期构造运动相对较弱,表现为早期的弱伸展与晚期北东-南西向的挤压;喜山运动在该区域多期发育,主要为喜山运动早期(41.1~33.6Ma)、喜山运动晚期(9.6~7.1 Ma,2.9~1.8 Ma),其中晚喜山运动造成了先存断裂的再次活化。在埋藏史重建的基础上,对柴达木盆地东部热历史进行了恢复,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热历史总体变现为缓慢降低的特征,古生代末期柴达木盆地东部古地温梯度为38~41.5℃/km,地温梯度平均值为39℃/km;古近纪早期地温梯度降为29~35.2℃/km,平均值为约33.0℃/km,古近纪末地温梯度有所变大,新近纪末趋于现今的热状态。柴达木盆地东部古生代以来构造-热演化特征主要受控于研究区岩浆热事件发育与构造活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