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4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1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1 毫秒
11.
无谋干热河谷按树人工林生物量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干热河谷人工林生长缓慢,林分结构简单,群落生物量较低。地面物质组成和地表侵蚀状况是影响干热河谷林木群落生物量的主要立地因素之一,土壤入渗能力强的石质山地有利于高大乔木的生长,桉树人工林生物量高,而侵蚀严重的泥质山地则相反,不利于高大乔木的生长,桉树人工林生物量低。  相似文献   
12.
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的降雨截留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唐常源 《地理学报》1992,47(6):545-551
本文通过分别实测降雨过程中林外降雨、林内降雨及树干截流的变化,分析了不同降雨量、降雨持续时间、前期降雨等因素的影响,讨论了马尾松人工林地内雨量分布的变化特点,并提出了计算模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林内雨和树干流只有当降雨分别到达1.6mm和4.32mm的情况下才出现,其总量分别占林外降雨的75%和4.3%,并以面源和点源的形式输入流域。此外,还阐述了降雨过程中林地内营养元素的输入及循环过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以福建省南平市王台镇溪后村安曹下19年生和91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1~5级细根的形态及呼吸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个林分细根直径、根长、组织密度随序级升高逐渐增大,比根长及比根呼吸随序级升高则减小;2个林分细根仅在4级根之间和5级根之间的直径以及5级根之间的比根呼吸具有显著差异(P0.05)。方差分析表明林龄仅对细根直径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根长、比根长、组织密度及比根呼吸的影响均不显著;林龄和序级的交互作用对细根直径,比根长及比根呼吸有显著影响(P0.05,P0.01),对根长和组织密度的影响不显著;序级对两个林分细根直径、根长、比根长、组织密度及比根呼吸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回归分析表明2个林分细根直径、根长、比根长、组织密度及比根呼吸与序级之间具有三次函数,指数函数,或者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4.
采用径流小区法,对中亚热带地区的杉木人工林和米槠次生林在不同雨强下径流量和可溶性有机碳(DOC)流失浓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4场降雨过程中,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的地表径流量和DOC流失浓度变化趋势一致,即降雨强度增加,地表径流量也随之增加。DOC浓度均呈现了随着雨强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说明降雨强度对径流量和DOC浓度均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的地表径流量之间差异不显著,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的DOC流失浓度除大雨外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差异(P〈0.05),说明植被类型对地表径流量影响较小,对DOC浓度具有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梅  刘清旺  冯益明  李增元 《遥感学报》2022,(12):2665-2678
中国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精确地对人工林结构进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旺业甸林场内的落叶松和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无人机激光雷达Li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离散点云数据和地面样地调查数据对人工林林分高进行建模,通过点云特征变量与地面测量的6种林分高(包括:Lorey’s高、算术平均高、最大高、优势树高、中位数高和树冠面积加权高)间的Pearson’s相关性筛选自变量,然后利用全子集回归构建不同林分高估测模型,并采用交叉检验法进行精度评价。结果表明:激光雷达点云高度百分位数与不同林分高相关性均较高,通过一元线性回归构建的不同林分高结果最优,且估测模型的自变量均为高度特征变量。Lorey’s高(R^(2)=0.91—0.97,rRMSE=2.75%—3.96%)、优势树高(R^(2)=0.86—0.97,rRMSE=3.72%—3.83%)和树冠面积加权高(R^(2)=0.86—0.96,rRMSE=3.81%—4.73%)估测精度最高,算术平均高(R^(2)=0.85—0.94,rRMSE=4.52%—6.07%)和中位数高(R^(2)=0.80—0.95,rRMSE=5.37%—7.34%)次之,最大高(R^(2)=0.69—0.87,rRMSE=6.19%—8.09%)最低。针对不同森林类型,落叶松人工林林分高估测精度最优,优于不区分森林类型模型的估测精度(ΔR^(2)=0—0.05,ΔrRMSE=-0.69%—1.97%),优于油松林林分高模型的估测精度(ΔR^(2)=0.06—0.18,ΔrRMSE=-1.90%—1.13%)。无人机激光雷达可以用于估测北方温带针叶林的林分高,能够满足人工林资源调查快速、精确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以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实施间伐后6种保留密度下(540、650、1 084、1 104、1 408和1 860 株 / hm2)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各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和N、P、K等养分元素含量及其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 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垂直递减特征明显,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小,当林分密度由540 株 / hm2增加到1 860 株 / hm2时,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变化规律不尽一致,其分布区间分别为10.56~21.21 g / kg,与5.48~11.70 kg / m2;(2) 林分密度对土壤有机碳及碳密度有显著的影响,1 408 株 / hm2油松林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分别与650 株 / hm2和1 860 株 / hm2油松林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呈显著性差异,而其它林分密度间无显著差异。当林分密度为1 104 株 / hm2时,各土层土壤全N和P、K的有效量及全量均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在0~60 cm深度土壤全N、全P、全K、有效P和速效K含量均值均达到最高,分别为1.38 g/kg、0.34 g/kg、32.75 g/kg、33.10 mg/kg和118.85 mg/kg;(3) 不同林分密度、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碳密度与土壤全N及P、K的全量和有效量的相关显著性有差异,对整个土壤剖面而言,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与土壤全N、全P、速效K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4) 在本研究林分密度范围内,从林地土壤固碳的角度,建议将油松人工林的林分密度控制在1 104 株 / hm2。  相似文献   
17.
不同栽杉代数土壤抗蚀性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标准地定位研究方法对杂木林及1代,2代,3代和4代杉木人工林土壤颗粒,土壤团聚体组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木要受人为干扰少,土壤颗粒及土壤团聚体组成较好,抗蚀性最好;但1代,2代,3代和4代分别是在杂木林及前1代林的采伐迹地上经再度干扰建立起来的,土壤结构破坏率加大,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减小,因而随着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及杉木连栽代数增加,土壤抗蚀性减弱。  相似文献   
18.
短轮伐期人工林SRPs (Short-Rotation Plantations)作为主要的经济型林类,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精细的SRPs时空分布信息十分缺乏。本研究以中国SRPs种植最为广泛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为研究区域,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以及1986年—2019年的Landsat影像数据,应用LandTrendr时间序列分割算法对SRPs的时空分布信息进行了提取。结果分析表明:(1)广西SRPs种植面积近30年呈逐年稳定快速增加的态势,1990年种植面积仅1.93×105 ha,到2019年达到了4.04×106 ha,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33×105 ha;(2)从空间分布来看,广西东部、南部SRPs分布较为集中,其主要分布在海拔500 m以下的低海拔地区以及地表坡度在20°左右的坡地,且河池市是广西SRPs种植分布面积最大的地级市;(3) SRPs种植面积变化趋势与林业产值存在很强的相关性(r=0.83,p<0.001),表明SRPs是...  相似文献   
19.
 为估算树木在不同生长环境下的生长量及评价树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以幼龄杉木为对象,从个体尺度上,根据形态结构生长发育规律,定义了幼龄杉木生长的基本单元,耦合用于表达树木形态发育的L-系统和生理生态模型,形成了L-系统的杉木结构-功能模型。在LSTree软件基础上,集成光合作用、生物量分配等模型,扩展了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的空间分布模拟,计算每个叶片上分布的PAR值,为光合作用模型提供核心参数。以福州3-4年生杉木的生长盛期为例,计算不同时刻净光合速率,从而计算各生长阶段的生物量,再把生物量分配到各器官。在生物量驱动下,树木形态结构发生变化,通过迭代,实现生物量驱动下的树木动态生长模拟。净光合速率估算结果与已有相关研究对比,比较合理。这种方法可定量分析、解释植物与环境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20.
修枝对杉木幼林生长和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福建洋口林场4年生的杉木人工林建立固定试验标准地.选择修枝木,每年对其进行1次修枝,修枝强度为修去4种规定树干直径(6 cm、8 cm、10 cm和12 cm)以下的所有枝条.修枝试验后2年,随着修枝强度的增加,杉木的生长量明显降低.修枝强度为6 cm(密度1 200株·hm-2)的修枝木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平均单株材积增长量均显著低于不修枝木.修枝后2年,各修枝处理杉木林林下植物的覆盖度、生物量、总的物种数,灌木层、草本层和总体Shannon-Wiener指数均高于未修枝的对照,但藤本层植物在修枝时被大量劈除,其种类数量、多样性指数却低于对照.闽北生产力较高的4年生、密度1 200 株·hm-2的杉木幼林进行修枝,推荐的修枝强度为10 cm或12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