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9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97篇
测绘学   54篇
大气科学   206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116篇
海洋学   38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255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01.
公共自行车系统是待开发的交通自愿碳减排项目。本文采用CCER方法学中的“快速公交项目”,计算北京市2012年公共自行车系统自愿碳减排量,并估算收益。结果显示:北京市2012年公共自行车自愿碳减排量为43.95 t CO2,出售可获得1538元的收益。同时估算得到北京市2015年公共自行车碳减排量为6874.5 t CO2,出售可获得约24万的收益。因此,北京等交通需求膨胀的特大型城市,随着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持续壮大发展,公共自行车运营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望通过碳交易实现较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02.
面向“未来地球”计划的陆地表层格局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未来地球计划是目前国际上关于全球环境变化前沿研究的综合科学计划,集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所领导的四大科学计划为一体,旨在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在一起,并加强决策支持和研究交流,寻求地球系统可持续途径,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与人类学、社会学合作构建综合集成平台,推进科学研究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本文剖析陆地表层格局特点,分析陆地表层格局的国内外关注焦点及其研究理念的转变与应用领域的拓展。分析表明:陆地表层是未来地球计划关注的重点之一,陆地表层要素与过程相互作用并在人类活动驱动下形成的格局,可作为未来地球计划进一步研究的区域基础框架。未来,陆地表层格局研究应力求方法论的突破,为自然地理学综合研究的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03.
“未来地球”计划旨在提出系统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方案的学术思想、顶层设计、核心内容、研究方法等,为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走向提供了较好的借鉴意义。在分析“未来地球”核心理念的基础上,阐述了人文—经济地理学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定位,并探索“未来地球”计划的5 个优先事项对面向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研究的目标、视角和路径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从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实践两个层次探讨了针对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的学术思路。以“未来地球”研究计划为参照标尺,按照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解决方案研究的逻辑架构,从提高预测能力和评估水平、调控过程和管制模式的应用研究以及体制机制设计等3个方面,讨论了面向“未来地球”的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发展导向。  相似文献   
104.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全球和区域气候预估图集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与以往4次IPCC评估报告~①相比,第五次评估报告(AR5)增加了附录一:"全球和区域气候预估图集"~([1])。该图集是AR5的特色之一,它利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2])全球气候模式的部分数据,给出了一系列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的图形。这些图形显示了全球和若干不同次大陆尺度区域在不同季节的表面气温变化和降水相对变化  相似文献   
105.
基于长江流域142个气象站1986—2005年月降水和气温数据,评估由MPI-ESM-LR模式驱动的CCLM区域气候模式对长江流域气温和降水的模拟能力,并采用EDCDF法对气温和降水预估数据进行偏差校正。结果表明:该区域气候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长江流域平均气温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但模拟值无论在季节还是年际尺度上均高于观测值。对降水而言,该模式不能较好地模拟出降水的季节分布特征,导致春季、冬季及年模拟值高于观测值,而夏季和秋季模拟值低于观测值。总体而言,该模式对气温的模拟效果相对较好。偏差校正后的预估结果表明:在RCP4.5情景下,长江流域未来(2016—2035年)平均气温相对于基准期(1986—2005年)将升高0.66℃,年降水量将减少2.2%。  相似文献   
106.
沈永平  王国亚 《冰川冻土》2013,35(5):1068-1076
2013年9月27日,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决策者摘要(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SPM)发布, 随后于9月30日公布了报告全文. 报告指出, 全球气候系统变暖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 自1950年以来, 气候系统观测到的许多变化是过去几十年甚至近千年以来史无前例的. 全球几乎所有地区都经历了升温过程, 变暖体现在地球表面气温和海洋温度的上升、 海平面的上升、 格陵兰和南极冰盖消融和冰川退缩、 极端气候事件频率的增加等方面. 全球地表持续升温, 1880-2012年全球平均温度已升高0.85 ℃[0.65~1.06 ℃]; 过去30 a, 每10 a地表温度的增暖幅度高于1850年以来的任何时期. 在北半球, 1983—2012年可能是最近1 400 a来气温最高的30 a. 特别是1971-2010年间海洋变暖所吸收热量占地球气候系统热能储量的90%以上, 海洋上层(0~700 m)已经变暖. 与此同时, 1979-2012年北极海冰面积每10 a以3.5%~4.1%的速度减少;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 大多数地区多年冻土层的温度已升高. 全球气候变化是由自然影响因素和人为影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但对于1950年以来观测到的变化, 人为因素极有可能是显著和主要的影响因素. 目前,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持续显著上升, CO2、 CH4和N2O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已上升到过去800 ka来的最高水平, 人类使用化石燃料和土地利用变化是温室气体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 在人为影响因素中, 向大气排放CO2的长期积累是主要因素, 但非CO2温室气体的贡献也十分显著. 控制全球升温的目标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有关, 但由此推断的长期排放目标和排放空间数值在科学上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7.
An understanding 0f variati0ns in vegetati0n c0ver in resp0nse t0 climate change is critical f0r predicting and managing future terrestrial ec0system dynamics. Because scientists anticipate that m0untain ec0systems will be m0re sensitive t0 future climate change c0mpared t0 0thers, 0ur 0bjectives were t0 investigate the impacts 0f climate change 0n variati0n in vegetati0n c0ver in the Qilian M0untains (QLM), China, between 2000 and 2011. T0 acc0mplish this, we used linear regressi0n techniques 0n 250-m MODIS N0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0n Index (NDVI) datasets and mete0r0l0gical rec0rds t0 determine spati0temp0ral variability in vegetati0n c0ver and climatic fact0rs (i.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0n). Our results sh0wed that temperatures and precipitati0n have increased in this regi0n during 0ur study peri0d. In additi0n, we f0und that gr0wing seas0n mean NDVI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vertical z0ne fr0m 2,700 m t0 3,600 m in elevati0n. In the study regi0n, we 0bserved significant p0sitive and negative trends in vegetati0n c0ver in 26.71% and 2.27% 0f the vegetated areas. C0rrelati0n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rising precipitati0n fr0m May t0 August was resp0nsible f0r increased vegetati0n c0ver in areas with p0sitive trends in gr0wing seas0n mean NDVI. H0wever, there was n0 similar significant c0rrelati0n between gr0wing seas0n mean NDVI and precipitati0n in regi0ns where vegetati0n c0ver declined thr0ugh0ut 0ur study peri0d. Using spatial statistics, we f0und that veeetati0n c0ver freauentlvdeclined in areas within the 2,500-3,100 m vertical z0ne, where it has steep sl0pe, and is 0n the sunny side 0f m0untains. Here, the p0sitive influences 0f increasing precipitati0n c0uld n0t 0ffset the drier c0nditi0ns that 0ccurred thr0ugh warming trends. In c0ntrast, in higher elevati0n z0nes (3,900-4,500 m) 0n the shaded side 0f the m0untains, rising temperatures and increasing precipitati0n impr0ved c0nditi0ns f0r vegetati0n gr0wth. Increased precipitati0n als0 facilitated vegetati0n gr0wth in areas experiencing warming trends at l0wer elevati0ns (2,000-2,400 m) and 0n l0wer sl0pes where water was m0re easily c0nserved. We suggest that spatial differences in variati0n in vegetati0n as the result 0f climate change depend 0n l0cal m0isture and thermal c0nditi0ns, which are mainly c0ntr0lled by t0p0graphy (e.g. elevati0n, aspect, and sl0pe), and 0ther fact0rs, such as l0cal hydr0l0gy.  相似文献   
108.
利用IPCC发布的5个全球气候模式在高(SRES A2)、低(SRES B1)两种不同排放情景下的预报集成结果,对21世纪大尺度环境进行分析,进而对西北太平洋夏季热带气旋(TC)的频数进行预估。结果表明:两种情景下热带西北太平洋均呈现500 hPa位势高度偏高、太平洋东部海表温度偏高、低层菲律宾以东为异常反气旋性环流控制的特征。这种大尺度环境不利于TC生成,在高排放情景下或21世纪中叶后该环境特征更显著。未来TC频数总体呈减少的趋势,低排放情景下的TC频数变化趋势比高排放情境下平缓,TC频数存在年代际和年际变化。  相似文献   
109.
新一代温室气体排放情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温室气体排放情景,是对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的基础.过去应用的情景设计是在2000年完成的,早就需要更新与补充了,IPCC第4次评估报告已经提出了这个要求[1].对于这种必要性Moss等[2]在2010年就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通过2-3年的工作,新一代排放情景已经形成,这里综合评估模式协作(IAMC)计划发挥了关键的作用.2011年Climatic Change出版了专号[3-4],介绍了新一代情景的设计,并对4种情景分别作了详细的分析[5-8].  相似文献   
110.
在对某地区的未来进行地震危险的预测时,由于所要依据的地震资料的缺乏而使要进行的预测遇到困难甚至不能进行,而对政府或社会来说,进行需要的是烈度的预测.而历史地震史料往往能给出要预测的地区历史遭受过的地震影响,包括不在该地区发生但影响到该地区的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