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80篇
  免费   3805篇
  国内免费   3883篇
测绘学   2093篇
大气科学   1975篇
地球物理   5086篇
地质学   8825篇
海洋学   3744篇
天文学   311篇
综合类   2235篇
自然地理   5499篇
  2024年   249篇
  2023年   955篇
  2022年   1154篇
  2021年   1217篇
  2020年   938篇
  2019年   1057篇
  2018年   739篇
  2017年   704篇
  2016年   717篇
  2015年   784篇
  2014年   1551篇
  2013年   1089篇
  2012年   1264篇
  2011年   1253篇
  2010年   1279篇
  2009年   1281篇
  2008年   1306篇
  2007年   1141篇
  2006年   1149篇
  2005年   1162篇
  2004年   954篇
  2003年   1026篇
  2002年   934篇
  2001年   842篇
  2000年   650篇
  1999年   536篇
  1998年   567篇
  1997年   465篇
  1996年   463篇
  1995年   390篇
  1994年   377篇
  1993年   336篇
  1992年   332篇
  1991年   247篇
  1990年   215篇
  1989年   160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8篇
  1976年   4篇
  1974年   5篇
  1954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61.
在珠江口、广东沿岸及南海北部三个航次生物-光学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了色素打包效应和色素成分的变化对浮游植物吸收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因素对吸收系数都有较大的贡献,但在不同的水体它们的影响程度各有不同.对网采浮游植物含量较高的珠江口和广东沿岸的水体而言,色素打包效应较强,对675 nm处比吸收系数的贡献平均分别为40%和20%;对微型浮游植物占主导地位的南海北部航次的水体,打包效应较弱,对675 nm处比吸收系数的影响平均仅为6%.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对吸收光谱进行分析,发现除叶绿素a之外的辅助色素对吸收系数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蓝绿光波段,三个航次440 nm波长处对总吸收的贡献平均分别为44%,43%和53%,其中对珠江口和广东沿岸航次的水体主要是光合类胡萝卜素的吸收贡献,而对南海北部航次的水体除了光合类胡萝卜素以外还要受到光保护类胡萝卜素的影响.由于河口、近岸和外海水体藻类粒级结构和辅助色素成分对浮游植物吸收系数的贡献有明显的差异,在南海北部水体建立比较精确的生物光学模型时,需考虑藻类粒级结构及色素成分对浮游植物吸收系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862.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各种海洋生态监测方法的基础上,构建生物分布指数、生物暴露指数和生物反应指数,并由此确定生态质量总指教。生态质量总指数可以综合反映特定海洋环境的生物群落特征,典型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蓄积特征以及生物体对环境污染的生理生化反应特征,因此可以应用于近岸海洋环境质量的生态监测。  相似文献   
863.
刺参夏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Selenka)),又称仿刺参,属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海参纲(Ho-lothuroidea)[1,2],主要分布于北纬35°到44°的广大西北太平洋沿岸,北起俄罗斯的海参威,经日本海、朝鲜半岛南部到中国黄、渤海[3,4]。据报道,江苏连云港外的平山岛是该物种在中国分布的最南界[5]。刺参是典型的温带种类,在其生活史中存在着一种重要的生态习性:当夏季海水温度升高到一定范围后,刺参即迁移到海水较深、较安静的岩石间不动不食,这种现象称为“夏眠”(aestivation)。日本学者Mit-sukuri[6,7]最早观察到刺参的这一现象并提出了夏眠…  相似文献   
864.
北太平洋柔鱼生殖群体结构特征及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0年6~9月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 bartramii)渔业的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了北太平洋柔鱼胴长和体质量组成结构、性比、初次性成熟胴长、群体成熟度指数等等基础性的渔业生物学参数,阐述了该海域柔鱼的种群结构动态及繁殖生物学的特征.结果表明:各月北太平洋柔鱼生殖群体中雌性个体数量大于雄性,且雌性个体的平均胴长及体质量均显著大于雄性;生殖群体中雌、雄个体胴长与体质量关系的差异极为显著;相同胴长组下雄性个体的性成熟率要高于雌性;北太平洋柔鱼初次性成熟胴长ML0%♀为261.83 mm;Ml50%♂为255.60mm,雄性初次性成熟胴长显著小于雌性;东部海区(170°W~178°W)生殖群体比例及个体大小明显高于两部海区传统作业渔场(150°E~160°E).判断东西部海区柔鱼是否是同一群体,还需要连续性的调查,进一步分析其成熟度随时间的变化及利用耳石信息分析技术来确定,还可以用微卫星技术测定分析以及标志放流法来判定,结论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865.
本文以厚叶切氏海带(Kjellmaniella crassi folia)为原料,经提取分离获得4种多糖(KW1,KW2,KA1和KA2).运用电泳、高效液相色谱(HPLC)、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及核磁共振氢谱(1H-NMR)法分别对其单糖组成、相对分子量(Mr)以及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KW1与KA1是Mr为520 kD和430 kD且M/G(6.14和1.90)显著不同的褐藻胶;KW2是以岩藻糖(82%)为主的岩藻糖硫酸酯;KA2是以半乳糖(34%)、岩藻糖(27%)和甘露糖(21%)为主的杂聚硫酸多糖.KW2和KA2的Mr和硫酸基含量分别为536 kD和427 kD及30%和21%.经1 H-NMR分析表明,KW2的硫酸酯基主要存在于岩藻糖残基的C2和C4位.  相似文献   
866.
于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间,在湄洲湾海域设置50个浅海测站,16条软相潮间带断面,进行底栖生物调查,根据调查采获的多毛类动物样品进行整理,研究湄洲湾多毛类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特点.湄洲湾海域共鉴定有多毛类环节动物177种,隶属4l科112属.湄洲湾多毛类的动物区系特点与台湾海峡具有相似的热带、亚热带特征.讨论多毛类环节动物在调查区域底栖生物种类及数量组成中的地位,分析调查区域多毛类多样性指数等生态特征,为湄洲湾的生态环境监控、环境保护提供多毛类生态学的资料.  相似文献   
867.
通过对0903号台风“莲花”在登陆福建晋江并沿着海岸线北上过程中的沿海自动站逐时实况风场资料的分析,研究了该台风的风结构状况,得到以下结论:(1)台风近中心最大风速预报值比实测风速偏小,台风7级风半径则比实际的偏大.(2)实测2min平均风速最大值(Vmax)总体上呈减弱趋势,与时间(t)的回归方程式为:Vmax=28.9—0.61t(n=16,r=0.78,r005=0.50).(3)台风最大风速半径(R)呈逐渐扩大的趋势,与时间(t)的回归方程式为:R=28.28—4.98t+0.67t。(n=16,r=0.95,r0.05=0.50).(4)台风最大风速区位于台风后部.认识台风风结构,有助于不断地提高预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68.
对2008年夏季在西北冰洋172°~143.6°W的楚科奇海及其北部海区对粒度分级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现场观测资料,对观测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海区表层叶绿素a浓度为0.013~19.367 μg/dm3,平均值为0.677士2.2661 μg/dm3,次表层水叶绿素a浓度高于其它水层.水柱叶绿素a...  相似文献   
869.
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6年夏、冬季和2007年春、秋季在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初步分析了该海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该海域4个航次的调查共捕获渔业资源种类72种。2006年夏、冬,2007年春、秋4个航次的单位网次渔获量分别为18.1、6.9、1.3、10.3 kg/h。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依次呈夏季>冬季>秋季>春季。优势种类主要为赤鼻棱鳀(Thryssakammalensis)、长蛇鲻(Sauridaelongate)、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及口虾蛄(Oratosquillaorato-ria)、剑尖枪乌贼(Loligoedulis)、鹰爪虾(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等。根据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分别计算了渔业生物群落的种类丰度指数R、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通过聚类分析、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 M)、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 MPER),以及对该海域游泳动物资源结构现状与历史调查数据对比分析表明,该海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存在衰退现象。本研究为山东半岛南部海域渔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70.
根据2006年夏、冬季和2007年春、秋季在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杏资料,初步分析了该海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该海域4个航次的调查共捕获渔业资源种类72种.2006年夏、冬,2007年春、秋4个航次的单化网次渔获量分别为18.1、6.9、1.3、10.3 kg/h.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依次呈夏季>冬季>秋季>春季.优势种类主要为赤鼻棱鲲(Thryssa kammalensis)、长蛇鲻(Saurida elongate)、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及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剑尖枪乌贼(Loligo edulis)、鹰爪虾(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等.根据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分别计算了渔业生物群落的种类丰度指数R、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通过聚类分析、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以及对该海域游泳动物资源结构现状与历史调查数据对比分析表明,该海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存在衰退现象.本研究为山东半岛南部海域渔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