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136篇 |
免费 | 1762篇 |
国内免费 | 239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68篇 |
大气科学 | 8223篇 |
地球物理 | 1032篇 |
地质学 | 1969篇 |
海洋学 | 1023篇 |
天文学 | 242篇 |
综合类 | 452篇 |
自然地理 | 147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3篇 |
2023年 | 276篇 |
2022年 | 337篇 |
2021年 | 392篇 |
2020年 | 299篇 |
2019年 | 332篇 |
2018年 | 250篇 |
2017年 | 229篇 |
2016年 | 276篇 |
2015年 | 319篇 |
2014年 | 588篇 |
2013年 | 490篇 |
2012年 | 609篇 |
2011年 | 589篇 |
2010年 | 654篇 |
2009年 | 677篇 |
2008年 | 706篇 |
2007年 | 716篇 |
2006年 | 618篇 |
2005年 | 678篇 |
2004年 | 589篇 |
2003年 | 599篇 |
2002年 | 548篇 |
2001年 | 512篇 |
2000年 | 463篇 |
1999年 | 409篇 |
1998年 | 406篇 |
1997年 | 386篇 |
1996年 | 375篇 |
1995年 | 348篇 |
1994年 | 335篇 |
1993年 | 257篇 |
1992年 | 270篇 |
1991年 | 225篇 |
1990年 | 181篇 |
1989年 | 159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7篇 |
1978年 | 6篇 |
1974年 | 3篇 |
1961年 | 4篇 |
1941年 | 5篇 |
1938年 | 2篇 |
193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湿地锐减下三江平原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1961~2001年三江平原18个台站的气温、降水资料,揭示了三江平原的气候特征和气侯变化的基本事实,得出三江平原在随大背景场气候整体变化的形势下,大规模开垦导致湿地面积锐减而加剧了当地干热化程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92.
云南富源胜境关金矿开发生产初期,运用堆浸理论,根据矿山工业场地实际和矿石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矿石中的有害杂质(组织)的含量,多次试验、调整技术参数(堆浸场地物理性质、矿石粒度、矿堆高度、矿堆渗透性、氰化物浓度、浸出液碱性、浸出温度、喷淋强度、吸附流速或流量等),完善浸出工艺,缩短浸出周期,提高浸出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3.
蒸发岩盆地杂卤石成因及找钾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大型杂卤石矿床主要分布在二叠纪、三叠纪以及古近纪-新近纪这三个时期的地层中,并集中在北纬20~50°之间,我国正处于这一富集区内。由于杂卤石较其他含钾矿物溶解度低,因此常常被保留下来,为寻找可溶性钾盐或富钾卤水提供了有利线索。通过分析杂卤石成因类型并结合海水演化特点认为蒸发岩盆地杂卤石成因主要有两种:①原生沉积,但需要一定附加条件,即盐湖浓缩到硫酸钾镁盐沉积阶段时有外来钙离子的补给,或在硫酸钙盐沉积阶段有外来钾镁离子的补给,主要以前者为主;②后生交代,富钾镁的卤水通过构造裂隙运移并与石膏(或硬石膏)接触发生交代作用形成杂卤石。 相似文献
94.
采用正交多项式法对茂名化州市春花生实际产量系列进行模拟,分离出时间趋势产量和气候产量项,用春花生平均气候产量与花生生育期各生物时段的平均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进行积分回归分析。得出结论:平均气温在播种前期、荚果成熟期对春花生产量成正效应,尤其是在6月正效应显著;平均气温在幼苗期、开花结荚期对春花生产量成负效应。日照时数在播种前期、荚果成熟期对春花生产量成正效应,特别是在2月上旬正效应显著;日照时数在幼苗期、开花结荚期前期对春花生产量成负效应。降水量在开花结荚期后期对春花生产量成负效应。 相似文献
95.
利用全国2419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长序列日最高气温资料,依据目前国家气候中心业务上采用的区域性高温过程客观判别标准和综合评估模型,对1961—2020年我国区域性高温过程的最早开始和最晚结束日期、发生频次以及过程的持续时间、覆盖范围、高温强度和综合强度等的气候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我国区域性高温过程平均每年发生4次,在5月上旬至10月上旬均可出现,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至8月下旬,其中7、8月发生最为频繁.区域性高温过程在年内的首次出现日期平均为6月18日,末次结束日期平均为8月31日.平均每次过程覆盖760站、高温强度36.4℃、持续日数13天.(2)近60年来,我国区域性高温过程在年内的首次出现日期明显提前、末次结束日期显著推后,整个高温期大幅变长;区域性高温过程的发生频次呈先减少后增加变化特征,1990s以后维持高位;区域性高温过程的平均高温强度先减弱后增强,1980—2020年增强趋势显著;区域性高温过程的覆盖范围显著增大、持续时间显著变长、综合强度显著增强.(3)近60年,我国历年区域性高温过程的首次开始时间和末次结束时间,高温期长度及高温过程发生频次等均没有发生气候突变;区域性高温过程的平均高温强度在1987年由弱转强,并在2002年进一步突变增强.同时,区域性高温过程的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和综合强度分别在1998、2016和2012年前后突变增加和增强.总体而言,近60年来我国区域性高温过程已发生了显著变化,高温灾害趋于严重.
相似文献96.
近40年山西省初终霜日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山西省境内分布较为均匀的52 个地面气象站1970-2009 年的霜日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累积滤波器法结合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分析了初终霜日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利用M-K法分析了霜日的突变特征。结果表明:初霜日、终霜日的出现以及无霜期的长短与地理因素密切相关,随着纬度逐渐偏北、海拔逐渐升高,初霜日提前、终霜日推后、无霜期缩短。从全省平均情况看,初霜日呈现显著的推后趋势,无霜期呈现显著的延长趋势,而终霜日的变化则以波动为主,线性变化趋势不显著。从突变检测情况看,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在40 年间均存在一次明显突变,初霜日的突变点出现在2000 年,终霜日和无霜期的突变点出现在1997 年。从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看,初霜日显著推后的区域大片集中在晋中东部、吕梁北部和忻州西部,以及分散在运城南部、临汾西北部和大同南部。终霜日显著提前的区域位于晋中东部山区、吕梁山东部和忻州西部。无霜期显著延长的区域位于西北部黄河沿岸、省境中东部和运城南段。变化趋势为初霜日提前、终霜日推后和无霜期缩短的区域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97.
98.
热依汗古丽 《沙漠与绿洲气象(新疆气象)》2003,26(4):28-29
2003年5~6月,新疆主要天气气候特点是:冷暖交替,前冷后暖。5月份全疆大部地区气温略偏低,而6月份全疆大部地区气温偏高;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匀,5月份北疆分布不均,而南疆大部偏多;6月份,全疆大部地区偏少,降水主要集中在北疆西部以及北疆沿天山一带的部分地区和南疆西部以及哈密地区等地;5月1~6日的低温连阴雨天气过程和局地的暴雨洪水和冰雹、大风等灾害性天气使农业生产遭受一定损失。1500hPa月平均环流形势特征从5月份500hPa月平均环流图看,极涡强中心偏向东半球,并维持稳定,中高纬呈2+4波型,大西洋沿岸到北欧为平均低槽活动区,西西伯… 相似文献
99.
利用西安数字地震遥测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资料,采用P波初动半周期残差法求得1998年7月临猗5.0级地震前后不同路径的Q(品质因子)值变化,发现在地震发生前Q值为87~203,震后Q值为67~164,震前震中区附近出现明显的高Q值异常。结果表明,地震前的高Q值异常可以作为地震预测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00.
作为高海拔生态环境的青海北部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 ,青海北部气候环境一直处于冷暖、干湿波动过程之中 ,湖泊水域也发生了相应的扩张和收缩 ,成为高原人类迁移和发展的自然背景。约 3 0kaB .P .,在晚期智人出现和迁徙的关键时期 ,青海北部开始有了最早的人类活动 ;更新世末—全新世初 ,气候转暖 ,古人类再次来到青海北部 ;进入全新世中期 ,气候暖湿 ,湖水位回升 ,细石器技术变得十分普通 ,青海北部的人类活动渐趋频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