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中国老龄化正在加速发展,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特别是机构养老社区的人本化构建。本文通过系统化梳理和分析美国先进案例和实践经验,甄别出其机构养老社区空间发展的四个新动向:①在区位选择上,趋向于分布在气候舒适和景观宜人的地方;②在空间融合上,趋向于嵌入具有高城市性(urbanity)的大型养老社区;③在内部规划上,趋向于功能分区弹性化和适老设计人本化;④在投融资模式上,趋向于投资多元化特别是PPP为主体的公私合营化。借鉴美国机构养老社区的空间发展新动向,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响应和学术启示,以期为中国机构养老事业的优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2.
以广东省为例,采用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测算医疗与养老设施可达性,然后采用自相关分析法、基尼系数分析医疗与养老设施的适老化及均等性,最后运用Spearman相关系数对医疗与养老设施可达性及均等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更能准确反映医疗与养老设施可达性,珠三角地区老年人医疗、养老设施可达性相对较好,东、西部沿海经济区相对较差;但珠三角地区养老设施医疗可达性在四大区域中最差。2)广佛都市区、梅州市北部等地区的医疗与养老设施适老化不足,广东省医疗与养老设施可达性存在较大的不均等。3)路网密度、人口密度、人均GDP、公共财政支出与广东省医疗、养老设施可达性显著相关,平均海拔、生态环境状况指数、面积、路网密度、人口密度、人均GDP、公共财政支出与广东省老年人医疗、养老设施可达性的均等性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3.
54.
在有关养老的老年学和地理学研究中,“就地养老”是一个广泛使用的概念,并一直被认为是解决老龄人口养老需求的有效政策手段。迄今为止,关于就地养老的研究主要关注了很多能够让老年人健康就地(或在家)养老的物质方面的因素,比如住房条件或家庭照护。有些老年学研究者们认识到,就地养老受到居住环境中实体环境和社会、情感因素的共同影响。但我们认为,在养老体验研究中,要更加深入地审视“人”和“地方”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我们主张就地养老成功的因素是地方具有维持良好关系的潜力。提到“地方(place)”一词的时候,人们过分局限于关注老年人身体上接近的地理空间,或是具有实体边界的地方,例如房子或社区。而我们通过回顾现有文献发现,对许多选择就地养老的人来说,更具有意义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在不同空间尺度上所建立起来的多元的、网络化的社会和非社会关系。基于这个新的视角,可以更好地理解老年人与地方的多层次的联系,以及从不同尺度和不同类型的人与地方的关系来考察就地养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5.
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场景应用中促进的社会发展进步,在乡村振兴农村发展经济战略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打造互联网时代的科技化新农村,在科技工具运用中管理的作用治理规范,列举从科技发展角度诠释村镇银行农村合作社等的智能应运及互助作用。从长远与短期情况着手分析,有效解决和改善我国的养老问题,形成统一的机制体系,打造正确的科技化人工智能时代产物,在应用中对社会产生的作用。从经济效益和文化提升及人文治理角度浅析管理体系,打造智能时代新农村新农民新产业的特色美丽乡村,将产业助农、人才促农、生态美农、效益富农的今天结合三农政策打造大美乡村。在建设的大美智慧乡村中,农村的智能化发展和养老相结合,让人们切实的感受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自然生态智能化乡村的魅力,提高农村人民和居住在乡村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56.
57.
正作为全国第5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多渠道、多方位拓宽被征地农民安置途径,探索以提供住房保障、技能培训、就业岗位、养老保障、救济救助等方式,让他们住有新居、掌握技术、干有工作、病有保险、老有所依,切实解决了"农民变居民"后的长远生计问题。搬进安置房,生活甜蜜蜜如何让被征地农民安居乐业,是新区建设发展中的重头戏。据了解,目前兰州新区开建9000套保障性住房,主要用于安置被征地农民。第一个保障性住房小区名为"彩虹城",第 相似文献
58.
基于生活圈理论,构建了城市养老服务设施空间配置合理性评价标准,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城市、行政区及街道等不同空间层面对合肥市城市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特征及配置合理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合肥市城市养老供给以社区养老服务为主要类型,城市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数量和体量在4个行政区间存有较大差异;2)合肥市城市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分布、配置合理性均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地区呈圈层式递减,城市新区是养老服务供给的薄弱地段;3)合肥市城市养老服务设施空间配置合理性在街道层面差异更显著,覆盖率相似街道呈现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 相似文献
59.
我国人口老龄化增速势头不减,存在养老服务业发展不平衡、老龄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北京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提出了以居家为主的“9064”养老模式以解决养老资源缺口问题。为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的便利化,提高老年群体对养老服务的“获得感”,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老年人口密度较大的17个街道为研究区,采用百度POI、小区户数、高德地图和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对老年人口统计数据进行空间网格化,比较国家、省(市)社区养老设施的服务半径及调查所得老年人日常出行特征,引入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作为评价标准,应用改进型两步移动搜索算法并构建空间均衡系数,从服务覆盖率、供需比和医疗资源易获性3个方面对社区养老设施进行空间均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社区养老驿站的数量仍有不足,不同半径下的服务覆盖率和供需比差异显著,500 m半径内的覆盖率仅为23.3%,空间分布不合理是超八成社区养老驿站供需比偏低的主要原因,基层社区卫生机构对医疗资源的易获性有积极作用;社区养老服务发展不均衡,需要进一步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60.
以广州市长者饭堂为研究对象,采用百度地图API、居民点POI、广州市为老综合服务平台等多源数据,综合考虑可达性和运营可行性,并对两步移动搜索法进行改进,通过转换测度结果和过程变量,刻画长者饭堂的供需匹配情景。研究发现:1)广州长者饭堂在“行政单元全覆盖”推广下供需空间匹配度六成合格,形成平衡型、剩余型和短缺型的数量“631”结构;2)供给和需求的主体优势、空间分布错位,需求获取优势高于供给,空间呈现“内低外高—单中心圈层”供给结构与“南强北弱—多核网状”需求结构;3)出行优势中心两级分化,成为剩余型和短缺型的主要聚集地。主核心片内出现“老城中心洼地”和“黄埔高地”,外围行政区出现多个剩余小高地或短缺谷地。最后,为精准干预长者饭堂网点布局,提出存量提升、配对整合、存量精简等适宜不同空间关联条件的不匹配型优化思路,优先考虑强空间关联的剩余型和短缺型街道配对整合;以及直接提升、主动提升、被动提升的匹配型提升思路,实现广州长者饭堂全覆盖全匹配目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