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47篇 |
免费 | 762篇 |
国内免费 | 90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94篇 |
大气科学 | 632篇 |
地球物理 | 784篇 |
地质学 | 2227篇 |
海洋学 | 419篇 |
天文学 | 80篇 |
综合类 | 543篇 |
自然地理 | 73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2篇 |
2023年 | 177篇 |
2022年 | 221篇 |
2021年 | 255篇 |
2020年 | 181篇 |
2019年 | 179篇 |
2018年 | 125篇 |
2017年 | 117篇 |
2016年 | 123篇 |
2015年 | 161篇 |
2014年 | 308篇 |
2013年 | 249篇 |
2012年 | 298篇 |
2011年 | 279篇 |
2010年 | 247篇 |
2009年 | 269篇 |
2008年 | 260篇 |
2007年 | 245篇 |
2006年 | 245篇 |
2005年 | 227篇 |
2004年 | 170篇 |
2003年 | 129篇 |
2002年 | 113篇 |
2001年 | 105篇 |
2000年 | 116篇 |
1999年 | 112篇 |
1998年 | 101篇 |
1997年 | 88篇 |
1996年 | 77篇 |
1995年 | 68篇 |
1994年 | 84篇 |
1993年 | 63篇 |
1992年 | 57篇 |
1991年 | 31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36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4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10篇 |
1954年 | 6篇 |
1949年 | 3篇 |
1948年 | 4篇 |
1943年 | 3篇 |
192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63.
渐新世/中新世分界的地层学事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介绍渐新世/中新世分界面(即古近纪/新近纪分界面)附近的浮游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事件及其新年龄。2004年国际地层年代表确定该分界面位于第58长偏心率周期弱振幅处,古地磁事件C6Cn.2n底面,经天文调谐后的年龄为23.03 Ma。发生在该界面附近的生物地层学事件主要是浮游有孔虫Paragloborotalia kugleri的始现面(22.96 Ma)和钙质超微化石Sphenolithus delphix的末现面(23.11 Ma)。在南海北部东沙群岛附近的大洋钻探ODP1148站,渐新世/中新世界面以崩塌沉积物为特征,有明显沉积间断,标志南海当时有较大范围的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64.
坡耕地水土流失与可持续利用图是综合表示滇东北山区各个坡耕地单元的水土流失状况及其可持续利用的专题地图。该图表示的基本内容是坡耕地类型、土壤类型、坡度级别、侵蚀强度、可持续利用程度、合理利用方向与措施。以土壤流失方程为基础,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编制了该图。该图的编制为治理本区坡耕地水土流失、合理利用坡耕地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5.
东北冷涡诱发的一次MCS结构特征数值模拟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应用MM5模式对2002年7月12日东北冷涡诱发的强风暴进行了数值模拟,较成功地模拟出了MCS强对流风暴结构。东北冷涡南部锋区斜压扰动及有利的潜在不稳定层结为MCS产生提供了环境条件。MCS在发展阶段,天气尺度抬升使不稳定能量积累,低层中尺度能量锋区及中尺度气旋性环流加强使中尺度辐合加强,产生中尺度强上升气流冲破中层稳定层结,倾斜上升逐渐发展为垂直上升。MCS强风暴成熟阶段地面气压场表现为强的雷暴高压,并有弱的前导低压和尾随低压配合。对应于雷暴高压的边界层冷丘与南部的暖湿气流形成的θe不连续线加强了低层气流的辐合抬升。前导低压与800~700hPa暖心低压扰动合并在一起,是由地面辐合、上升气流抽吸、潜热增温共同形成的低压扰动,对对流系统的维持和移动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6.
67.
用谐振探针在余辉式等离子体中进行测量,观察到了谐振效应。与某些作者的结论不同的是:可证明这一谐振发生在等离子体频率ωp处而没有强的阻尼。如果用这一方法进行等离子体浓度测量也不受探针污染的影响。进而指出这一技术在空间等离子体研究方面可能的应用。 相似文献
68.
69.
近源观测表明,加 里齐克雷斯特附近发生的5次M3.8-5.2地震伴有地震成核现象。这些地震突然发生。随之节奏放慢趋地平静,然后加快节奏,以最高矩速率释放出能量。用经验格林函数对仪器和路径效应作反褶积运算结果显示,地震起始的复杂性是一种震源效应,在地震成核现象初期到达且迅速递增的P波支持了Mori和Kanamori研究所得到的结论:这些地震没有象Iio所观测到的那种量级之差的缓慢起始相。 相似文献
70.
在现行板块构造理论的框架下,板块的初始俯冲是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发生转变的重要过程,亦是理解板块运动的关键节点。在俯冲起始过程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地质记录,分别为一系列地球化学成分多样的岩浆活动、SSZ型蛇绿岩、变质底板和玻安岩及其对应的铬铁矿床。特提斯造山带作为公认的研究板块构造理论尤其是初始俯冲的关键场所,一直备受地学界的重视。而土耳其南部构造带作为特提斯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确定亚欧板块和阿拉伯板块之间缝合线存在的重要标志。该南部构造带是研究新特提斯洋俯冲起始的理想场所,上述关于俯冲初始的四个地质记录均保存良好,且有如下方面的重要特点:1)不同地区的镁铁质岩石甚至同一地区的镁铁质岩石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从似洋中脊玄武岩,到过渡型岩石类型和玻安质岩石均有发育; 2)大部分蛇绿岩具有完整的序列,各单元及变质底板岩石中普遍发育侵入的基性岩脉,产状多变,是多期岩浆事件的产物; 3)蛇绿岩下部通常发育一套角闪岩相变质底板,且其年龄与蛇绿岩的形成年龄基本一致; 4)蛇绿岩中普遍发育铬铁矿床,以高Cr型为主,部分蛇绿岩中还赋存高Al-高Cr的过渡型铬铁矿,均被认为是幔源岩浆与地幔橄榄岩反应的产物。因而,这些地质体完整记录了新特提斯洋形成-俯冲-消减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