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7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63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84篇
海洋学   112篇
综合类   85篇
自然地理   38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61.
自然保护区是生态旅游最主要的实践场地。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全球各地大量的自然保护区开展了生态旅游实践探索,并且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生态旅游在自然保护区实践中的主要经验包括:建立生态旅游认证体系,成立促进社区参与的管理机构和构建生态旅游实践标准。本研究中以辽宁省的白石砬子、医巫闾山和海棠山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田野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当地居民、游客、景区工作人员、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当地媒体等群体进行调查,获取一手资料。通过综合分析发现,当前生态旅游在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阻碍因素包括两大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普遍性阻碍因素,具体包括:(1)环境教育的缺失;(2)社区参与的不足;(3)游客管理的不规范;(4)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与当地政府的矛盾冲突(条块矛盾)。第二个方面的阻碍因素是由于每个自然保护区具体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不同而引起的千差万别的各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具体性阻碍因素。针对生态旅游在自然保护区实践面临的阻碍因素,本研究提出了五项措施:(1)正确认识并且尽力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合理利益诉求;(2)完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协调机制体系;(3)增加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社会效益职责;(4)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经营权、监督权分离;(5)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游客的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762.
以塔里木胡杨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植被NPP、气象、土地利用/覆盖、河流等数据,采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了塔里木胡杨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2015年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在空间尺度上,塔里木胡杨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2015年年均植被NPP为32.25 gC·m-2·a-1,变化范围在5.16~303.87 gC·m-2·a-1之间;年均NPP呈现出以塔里木河干流为带向周边波动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2) 在时间尺度上,16 a间保护区植被NPP呈现波动增长趋势,年均增加值为0.523 8 gC·m-2·a-1,在2001—2002年和2011—2012年出现突变性上升,2007—2008年出现突变性下降。(3) 影响植被NPP分异的核心因素为土地利用/覆盖、蒸散发、降水、河流缓冲区等,且由多因子协同作用造成;同时,地下水埋深对植被NPP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63.
张坤  肖燕  何振芳  高敏 《干旱区地理》2020,43(6):1559-1566
基于研究区的 SRTM DEM 模型,应用 ArcGIS10.5 空间分析模块及 Excel、SPSS 数据统计分 析功能,采用均值变点分析法确定地形起伏度的邻域分析最佳统计单元;提取了研究区高程、地形 起伏度、地形坡度、地表粗糙度和地表切割度 5 个地形因子,以分析研究区的地形特征。结果表明: 研究区地形起伏度最佳统计单元为 11 像元×11 像元(0.98 km2),地形起伏度为 0~1 216 m。研究区 包含 13 种地貌类型,87.28%的区域为中海拔,中海拔平原、台地、丘陵为主要地貌类型。走廊南山、 冷龙岭、乌鞘岭和龙首山地平行分布,台地、丘陵穿插其中,地形复杂。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自 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开发利用等具体问题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64.
乔枫  李党辉  谢敏 《地理空间信息》2019,(7):22-26,I0001
作为我国北方地区最具原始性和代表性的湿地,珍宝岛自然保护区于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珍宝岛自然保护区内土地覆盖和覆盖类型的变化情况,采用国产GF-1卫星数据,将遥感技术方法与野外调查法相结合,得到2014年和2016年的珍宝岛土地覆盖分类,并统计了各类地物的面积。通过对比两期数据,分析得到了土地覆盖类型的变化情况以及土地覆盖类型面积的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765.
1月2日,《河南日报》头版刊发了《还绿记——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矿山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报告》的深度报道,点赞河南自然资源人守护绿水青山的担当作为,吹响了2019年全面加强自然资源保护监管、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集结号。请全省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这篇报道,鼓足干劲,咬定目标加油干,奋力担当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努力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河南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766.
1月31日,海西州国土资源局环保督察组赴都兰县检查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督察组查阅了都兰县兰天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哈莉哈德山锰矿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台账和都兰放射性矿床废渣环境治理的相关材料,并要求完善相关部门审查意见后及时进行整改销号工作。督察组实地检查了柴达木梭梭林自然保护区内的4个探矿权,其中都兰县杨树沟金矿预查项目2017年已注销,其余3个探矿权省厅已公告注销,要求继续加大监察力度,收集环境恢复治理影像及文字印证资料,积极配合省厅完成矿权退出工作。  相似文献   
767.
高原湿地生态结构特征与湿地保护区功能分区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云南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结构独 特性及其环境胁迫的分析,从湿地生态系统与陆生 生态系统的生态联系,以及湖滨带的物种组成、结 构特征和功能效益入手,探讨湿地保护区建设与保 护中生态结构特征与功能区分区的不相适性,提出 了湿地保护区功能区分区应遵循生态结构与功能特 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68.
水鸟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动态能反映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加强对湿地中水鸟的监测,有利于及时了解湿地的环境状况,对湿地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2月至2021年11月,采用直接计数法,在吉林长岭龙凤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中,开展了水鸟野外调查;选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析水鸟群落多样性;利用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确定水鸟群落的优势物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各年份、各季节水鸟物种和种群数量之间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水鸟群落物种数量、水鸟种群数量与龙凤湖水库的水域面积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记录9目16科86种水鸟,以鸻形目和雁形目水鸟为主;其中,有7种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13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2种为极危物种,有3种为濒危物种;年际之间的水鸟群落的物种数量和种群数量无显著差异,春季和秋季的水鸟群落的物种数量和种群数量都显著大于夏季;2019年、2020年和2021年水鸟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是3.269、3.195和2.738,Pielo...  相似文献   
769.
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礁栖生物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合2000、2004年的调查结果,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内有造礁石珊瑚12科42种,而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内珊瑚礁低潮带至潮下带上部的8个断面10个站的大型底栖生物有8类45科101种,其中大多数种类属于印度—太平洋热带区系。优势类群是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底栖生物的平均生物量、栖息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分别是1043.37 g/m2、692.37个/m2和5.5228。位于保护区南部核心区的断面Ⅰ和Ⅱ有着最高的多样性(5.1389和5.0077)和均匀度(0.9470和0.9286),而其他分属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的6个断面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差异不大。总体上看,造礁石珊瑚和珊瑚礁的存在为其他底栖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丰富了本区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  相似文献   
770.
2008年6月在苏北海滨湿地盐城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取了3个典型断面8个样点,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等群落特征。本研究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1种,其中软体动物12种,占物种总数的57.1%;甲壳动物6种,占物种总数28.6%;环节动物2种,占物种总数9.5%;鱼类1种,占物种总数4.8%。结果显示:在光滩生境中,软体动物多以托氏昌螺(Umbonium thomasi)、泥螺(Bullacta exarata)及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为优势种,豆形拳蟹(Philyra pisum)亦有一定的数量。随着米草群落的侵入,软体动物中的尖锥拟蟹守螺(Cerithidea lar-gillierti)与环节动物中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则逐渐变成优势种。新生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群落提高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量和丰富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米草的生长,米草群落中的底栖动物的物种数及多样性都会下降。可见,研究米草入侵对海滨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除了调查方法及时空因素外,还应考虑到研究样地互花米草入侵时间的长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