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5篇
  免费   318篇
  国内免费   600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37篇
地球物理   155篇
地质学   1965篇
海洋学   131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22篇
自然地理   25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62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81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1篇
  1943年   2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91.
四川盆地海相三叠系地层发育齐全。通过盆地海相三叠系各层段众多的硫酸盐( 石膏、硬石膏) 和盐卤水硫同位素分析样的系统整理和研究,可见同一层段的硫同位素(δ34S)组成稳定,而沿剖面由下而上δ34S呈阶梯状递减轻化趋势,与已知全球海相三叠硫酸盐δ34S的研究的结果有明显差异,这对全球海相三叠系硫酸盐δ34S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和贡献。对地层划分对比、盐卤水产层和成因、蒸发岩形成环境、咸化发展方向及成钾预测等方面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92.
济阳坳陷构造演化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51,自引:4,他引:147  
济阳坳陷由负反转盆地、右旋扭张盆地及主动裂谷三个原型叠加而成,并在中、新生代经历了四个演化阶段,三叠纪为板内造山作用阶段,济阳坳陷曾为五条NW向的以逆冲断层为主的压性构造带占据,早-中侏罗世造山作用结束;晚侏罗世-早始新世为负反转盆地阶段,三叠纪NW向逆冲断层发生反向伸展;中始新世-渐新世为右旋扭张盆地阶段,NE,ENE向扭张断裂发育,并进而成盆接受沉积,NW和断裂反向伸展活动受到抑制而渐趋消亡;中新世-全新世为主动裂谷阶段,“拗陷运动”取代“断陷运动”。济阳坳陷构造演化的阶段特征表明了郯庐断裂中、新生代的剪切运动史,即三叠纪右旋剪切,晚侏罗世-早始新世左旋剪切.中始新世-渐新世右旋剪切,中新世-全新世作弱右旋压剪。  相似文献   
293.
浙东白垩纪双峰式火山岩Sr、Nd同位素组成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浙东白垩纪火山岩以发育双峰式岩石组合为特征,其成因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其两端元岩石——玄武岩和流纹岩的Sr,Nd同位素特征出发,论证了玄武岩起源于经过俯冲来源的物质交代(或混染)的富集型地幔楔,流纹岩主要由古老变质基底重熔生成,并与玄武岩岩浆发生过低度混合。在混合过程中,玄武岩的Sr同位素组成基本未受到影响,Nd同位素组成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流纹岩的Sr同位素组成则有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294.
石生藻类,地衣,苔藓与碳酸盐岩持水性及生态意义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曹建华  袁道先 《地球化学》1999,28(3):248-256
对藻类,地衣,芭藓生物财溶校样品及相应岩石样品进行了室内蒸发失水,主动吸水试验,结果表明:与无生物覆盖的岩石相比,有藻类生物覆盖的岩石表面失水量,吸水量分别提高18.8,1.6倍,蒸发失水,主动吸水的时间分别延长48%,57%,持水量提高16.6倍,有地衣生物覆盖的岩石表面失水量,吸水量分别提高2.9,19.1倍,蒸发失水,主动吸水的时间分别延长31%,119%,持水量提高2.9倍;有苔藓生物覆盖  相似文献   
295.
徐树桐  王汝成 《岩石学报》1999,15(3):321-337
大别山东部双河附近面理化榴辉岩中,所有榴辉岩相矿物包括石榴石、绿辉石乃至金红石都受到强烈拉伸。用透射电镜可以观测到石榴石晶体中塑性变形的显微构造,包括自由位错、位错壁和位错网。拉伸石榴石的应变轴比表现为X〉Y〉Z。运动学标志如石榴石不对称碎斑和旋转的金红石颗粒,表明有旋转应变的作用。石榴石和金红石的福林系数分别为1.18和0.98。所有这些都表明石榴石在接近于平面应变的条件下形成。由于石榴石颗粒在  相似文献   
296.
地下水化学组分存在形式的计算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下水化学组分形式的定量研究是水岩作用模拟计算的基础,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利用化学热力学平衡理论定量计算化学组分形式的理论与方法,并石家庄平原地下水中化学组分形式的分布,结果表明,构成地下水化学组分形式主要为络阴离子和单一离子,但CaSO^04,MgSO^04和CaCHO^+3是地下水化学组成不可忽视的络合形式,这些络合组分随着TDS和SO^2-4总量的升高上游到下民占比例逐渐升高,络合形式的存在不仅  相似文献   
297.
根据地层层序保存程度,将造山带地层分为无序地层体、断片地层体、有序地层体。本文认为造山带绝大多数地层体可进行沉积学的恢复。沉积学在造山带地层和岩相分析中具巨大作用,应更多强调构造与沉积学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298.
根据地层地球化学研究,秦岭地区Au背景值为2.9×10-9,从西到东,自礼岷→文康→西成→凤太→板沙→镇旬→柞山地区金含量逐渐降低。凤太盆地、西成盆地、礼岷盆地泥盆系金背景值分别为3.1×10-9、3.2×10-9、4.7×10-9,为重要的金多金属地球化学成矿区。金在地层中的分布受岩性和沉积环境的控制,泥盆系是本区金成矿的矿源层,其中千枚岩、板岩、片岩、粉砂岩是金矿的重要源岩。与其他沉积盖层相比,秦岭中上泥盆统富集Au、Ag、Cu、Co、Ni、Cr、Pb、Zn。与上地壳丰度对比,Au、As、Sb、Ag、Co、Ni、Cr、V、Pb、Zn较富集。泥盆系中发育热水沉积岩,含Au较高。研究表明,在热水沉积中Au发生了预富集作用,沿海底同生断裂发育的钠质热水沉积过程中Au富集形成了矿源层。  相似文献   
299.
为揭示活动陆缘深水褶皱冲断带的特征及成因,本文利用地震和区域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系统阐述了文莱—沙巴盆地深水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并结合盆地演化动力学特点,探讨其构造变形机制及其对深水区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文莱—沙巴盆地深水褶皱冲断带具有"垂向分期、平面分段"的特点,垂向上,以中中新统底界面为界可划分为下部(始新世-早中新世)和上部(中中新世-现今)两套逆冲褶皱冲断体系,其中下部逆冲褶皱冲断带的形成与古南海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上部逆冲褶皱冲断带是中中新世以来三角洲前缘重力滑动与苏禄海扩张造成的区域挤压应力远程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且苏禄海扩张造成的远程挤压效应主控平面上南北段褶皱冲断带变形的差异性,导致北段褶皱变形强度大于南段,具有背斜褶皱数量多、褶皱间距离短、逆冲断层倾角陡的特点,南段反之;且晚上新世以来北段深水区地层缩短量大于陆架区伸展量,两者之差为2~6 km,而南段两者相当,仅受三角洲前缘重力滑动影响.整个褶皱冲断带发育断弯、断展、断滑褶皱等3种断层相关褶皱以及叠瓦扇和冲起构造2种逆冲构造组合,是多期NW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大型逆冲推覆构造,以前展式向盆地扩展.此外,由于中中新世以来逆冲断层的持续活动,研究区深水褶皱冲断带发育众多构造圈闭,油气成藏条件优越,且南段优于北段,靠近陆坡的近端优于远端,可作为勘探部署重点.  相似文献   
300.
利用宜川—泰安剖面高精度重力观测及GPS测量结果,计算得到该剖面较为精细的垂向一阶导数梯度和布格重力异常归一化总梯度图像.结合前人相关研究结果,本文认为垂向一阶导数梯度主要反映浅部异常场源的位置和低密度地质体的特性.利用该梯度图像,对宜川—泰安剖面经过的7条主要断裂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解释,并推测各断裂的可能埋深和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