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2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302篇
测绘学   43篇
大气科学   442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100篇
海洋学   35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22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981.
根据龙口湾海域海流、悬浮泥沙等实测资料,利用Morlet小波分析与单宽悬沙通量机制分解法,分析了研究区悬浮泥沙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并探讨了悬浮泥沙的输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平面分布上,研究区的悬浮泥沙分布呈现人工岛外悬沙浓度大于岛内水道海域的分布特征;垂向上,各站位平均含沙量由底层向表层逐层递减,特征明显。悬浮泥沙浓度在潮周期的变化较为复杂,各站位悬浮泥沙浓度在单日内一般出现2~4次峰值;悬浮泥沙浓度峰值往往滞后于流速峰值0.5~2 h;悬浮泥沙浓度在时间上的变化以12~16 h尺度为主要周期。研究区单宽输沙通量主要介于2.64~24.68 gs-1m-1;整体上呈现人工岛外海域悬沙通量高于人工岛内的平面分布格局。悬浮泥沙输运方向与潮致余流方向基本一致;受余流、地形、悬沙浓度等影响,各个输沙分项对输沙率的贡献相差较大,平流输运在悬沙输移中占绝对优势,其次为垂向净环流输沙。  相似文献   
982.
根据福宁湾夏季水文泥沙实测资料,分析了研究区悬浮泥沙浓度变化特征,研究了悬浮泥沙的输运机制,探讨了悬浮泥沙输运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平面上,悬浮泥沙浓度从湾内到湾外呈现递减的分布趋势;垂向上,各站位平均含沙量由底层向表层逐层递减。悬浮泥沙在湾内表现为向陆方向输运, 在湾口和湾外整体则向西南方向输运,平流输运在悬沙输运中占主导地位。正常天气下,研究区夏季的悬沙净输运方向与余流方向基本一致;西南强风天气下,研究区悬浮泥沙的浓度增大,其输运方向受风向控制指向东北向。闽浙沿岸流(夏季)活动较弱,对研究区悬浮泥沙的输运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83.
叶殿秀 《气象》2006,32(8):126-127
5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77.4mm,比常年同期偏多10.4mm;平均气温为16.3℃,比常年同期偏高0.7℃。月内,我国南方地区暴雨天气频繁,局部地区暴雨洪涝引发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北方多次出现大范围降水过程,西北东部、华北、黄淮等地旱情缓和或解除,但东北西部及内蒙古东部降水明显偏少,干旱持续或发展;台风珍珠在广东沿海登陆,初台登陆时间早,强度强,使广东、福建两省遭受较重损失;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6次沙尘天气过程,沙尘天气过程次数为近6年来同期最多;  相似文献   
984.
声学多普勒剖面仪对悬浮沉积物浓度的测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声学多普勒剖面仪(PCADP)测量悬浮沉积物浓度(SSC)的可行性,将PCADP测量输出的声学后散射强度经衰减修正后,通过光学浊度计(OBS)标定转变为SSC.结果表明,SSC与后散射强度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74),用后散射强度测得的SSC平均相对误差为22.4%.为排除粒径变化对声学测量误差的影响,又对粒径变化不是很大的时段进行了分析,结果相关性有了较大提高(R=0.81),平均相对误差减小为18.9%.由此可见,PCADP能够达到专业SSC测量仪器的精度(20%~50%),满足沉积动力学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985.
中国台湾大鬼湖沉积物所保留之降尘记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中国台湾大鬼湖沉积物岩芯回推此区过去1600年以来PM10与空飘重金属之变化情形.湖区沉积物主要来自集水区冲刷来的岩屑及植物碎屑,一般为黑色,平均粒径30~50μm,PM10约10%~20%.但在干冷时期,由空飘来的祖国大陆北方沙尘较多,形成相对亮度指数较高的白层,其磁化率较高、平均粒径约10μm,且PM10可达60%;而从1350年以来,无机元素沉积累积速率较前期有所增加,且白层中大部分无机元素皆有较高的累积速率,可能导因于空飘物质输入量增加.较暖湿时期,则以亲有机质元素之沉积累积速率较高.  相似文献   
986.
根据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利用悬浮泥沙沉降公式、泥沙起动流速公式、再悬浮通量与沉降通量公式以及通量机制分解方法,分析了庙岛海峡周边海域的悬浮泥沙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计算了再悬浮通量、沉降通量、单宽悬浮泥沙输运量,探讨了表层沉积物再悬浮和悬浮泥沙运移特征及动力机制。结果表明,悬浮泥沙浓度周期变化与潮流流速周期变化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底层悬沙浓度变化对高流速的响应比较明显,表层悬沙浓度变化对低流速响应比较明显;悬浮泥沙单颗粒沉降现象不明显,除庙岛海峡外其他海域较适合悬浮泥沙絮凝沉降,并以中、底层絮凝沉降为主,且表现出自表层至底层絮凝沉降作用逐渐加强趋势;表层沉积物再悬浮对近岸浅水区、庙岛群岛周边海域水体悬浮泥沙浓度的影响显著于其他海域;悬浮泥沙输运整体以平流输运为主,垂向净环流为辅,庙岛海峡南侧向黄海输沙、北侧向渤海输沙,二者同时进行,悬浮泥沙净输运主要由水道向两侧浅滩。  相似文献   
987.
基于2020年10月日照近岸海域大潮期水文泥沙观测资料,研究了海流和悬浮泥沙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单宽通量机制分解等方法,探讨了悬浮泥沙输运机制和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日照近岸海域悬浮泥沙浓度平面上呈由岸向海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垂向上呈由表层至底层逐渐升高的趋势。悬浮泥沙浓度变化与潮周期流速变化趋势总体一致,但具有滞后效应。研究区单宽净输沙率为4.72~24.68 g/(s·m),近岸单宽净输沙率明显大于远岸输沙率。悬浮泥沙输运以平流输运为主,其次为潮泵效应或垂向净环流输运。研究区水体垂向混合均匀,对悬浮泥沙垂向分布影响微弱。潮流引起研究区悬浮泥沙浓度的潮周期变化,南黄海西部近海悬浮泥沙净输运方向和潮余流方向大体相同,在远岸开阔海域总体呈向南的净输运趋势。研究成果有利于完善南黄海西部近海泥沙输运规律理论成果,对日照近岸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88.
哈尔滨沙尘沉降物的化学风化特征及物源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哈尔滨2006年3月10日沙尘沉降物的化学组成及化学风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iO2、Al2O3和TFe2O3含量分别为54.87%、13.27%和5.63%,三者之和达73.77%;CaO、MgO、K20、Na2O、TiO2、P2O5和MnO含量分别为3.78%、2.57%、2.63%、1.76%、O.77%、0.24%和O.11%.沉降物中的常量元素多表现为迁移淋失,Mn和Ti明显富集而Mg和Fe轻微富集,元素的迁移淋失率依次为:Na>P>K>Si>Al>Ca>Fe>Mg>Ti>Mn;微量元素除Nb、Sr迁移淋失外,其余元素表现出富集特征.与哈尔滨2002年沙尘沉降物、黄土高原第四纪黄土与古土壤、晚第三纪红粘土、镇江下蜀土及宣城风成红土等典型风成堆积物进行对比分析,(A1+Fe+Ti+Mn)/(Mg+Ca+K+Na)比值、成分变异指数ICV、CIA等化学风化参数及A-CN-K化学风化趋势图均显示,哈尔滨沙尘沉降物经历了低等化学风化程度,明显强于兰州黄土和古土壤,弱于洛川黄土,显著弱于洛川古土壤、西峰红粘土、镇江下蜀土和宣城风成红土.哈尔滨沙尘源区处于大陆化学风化的早期,气候生物状况好于西北地区,包括沙漠和黄土高原在内的西北地区不会是哈尔滨沙尘沉降物的物源区,或者至少不是主要物源区.  相似文献   
989.
矿物沙尘气溶胶作为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全球年排放量高达约2000 Tg,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和北美等地沙漠区域。以往研究表明,不同源区的沙尘矿物组分往往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不同源区形成的矿物气溶胶在大气中的理化性质存在差异,如吸湿性、光学性质以及云凝结核活性等,导致沙尘在传输、降尘的过程中对环境、气候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不同的重要影响。此外,不同的矿物沙尘颗粒,会引起各种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皮肤病等,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大危害。现阶段对于大气颗粒物矿物组成主要的检测手段包括X射线衍射(XRD)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其中XRD技术能够高效、准确、快速和无损害地完成对样品的物相鉴定,是现阶段检测矿物相的主要技术手段,伴随其分析方法及软件的不断改进,检测结果更加精准。本次工作综述了XRD应用于大气颗粒物研究的具体分析方法以及在亚洲、北非等地沙尘颗粒的研究进展,同时汇总了各种物相鉴定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旨在为大气颗粒物的矿物组成识别手段建立一定的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990.
北太平洋副极地海区作为全球海洋三个高营养盐低叶绿素(high nutrient and low chlorophyll, HNLC)海区之一, 其浮游植物生长受到微量元素铁的限制。对于开阔大洋, 大气沉降是海洋表层铁的一个重要来源, 铁元素沉降进入海洋后能够促进浮游植物生长, 进而引起海洋初级生产力和生物泵的响应。本文利用SPRINTARS(Spectral Radiation-Transport Model for Aerosol Species)模式的时长为20a的日均大气沉降数据, 对北太平洋海区大气沉降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进入北太平洋海区的大气沉降量为26.81Tg·a-1, 并且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 春季最高, 冬季最低, 5月份进入海洋的沉降量达到峰值。大气沉降主要来源于陆地区域, 在风场的驱动下向海洋传输, 因此大气沉降量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征。本文以2010年8月中旬卫星观测到的一次强沙尘(即高大气沉降量)事件为例, 研究了大气沙尘的传播路径。进一步结合2001年4月9—12日及2008年4月20—22日的沙尘事件, 分析了西北太平洋K2站位(47°N, 160°E)附近海域海洋初级生产力对大气沉降——沙尘事件的响应。结果表明, 三次沙尘事件后, K2站位的颗粒有机碳通量、叶绿素浓度均有明显增加, 即沙尘事件对北太平洋副极区海洋初级生产力存在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