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2篇 |
免费 | 60篇 |
国内免费 | 2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5篇 |
大气科学 | 6篇 |
地球物理 | 49篇 |
地质学 | 75篇 |
海洋学 | 23篇 |
天文学 | 235篇 |
综合类 | 9篇 |
自然地理 | 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24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21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29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6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向德琳 《中国天文和天体物理学报》1991,(2)
为改善文献上惯用的表现银河系分子谱线巡视结果的完全平滑了方位信息的径向分布方法,我们发展了原子气体或分子云参量的分环银经分布图,(X—l)_i图,它在某种程度上给出了方位信息。用现存旋臂模型结合这种图我们得到的银道面旋臂区和臂间区的E(HI),E(CO),E(~(13)CO)和N/S(~(13)CO)的两维对比度约为1—2。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使用红外天文卫星(IRAS)巡天数据的最新版本IRAS天空巡天图(ISSA),经过进一步处理,得到了S140S141和S142SharplessHII区-分子云复合体的红外发射强度、温度及其光深的分布.在此基础上对各HII区的一些物理参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分子云复合体的红外发射总光度以及复合体中尘埃的分布情况,对小尺度尘埃(VSG)的丰度进行了分析.并对各恒星形成区中的致密团块进行了研究,揭示出其中一些可能的恒星形成区域.同时,对S140区中的有关红外点源作出了能谱分析,并对S141区的激发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16.
利用西峰市以西16km处的巴家嘴黄土剖面的上新世以来的(6.2-2.5MaB.P.)磁化率和粒重及太平洋深海沉积物资料,用不同的数据分析方法,不仅得到地球轨道主要参数中(对应于偏心率、交角和气候岁差)的0.1Ma、0.041Ma和0.023Ma几个天文周期,而且还得到了0.20Ma、0.15Ma、0.08Ma和0.06Ma其他周期,它们都在80%置信度水平以上,此外,通过小波变换表明,所有这些周期呈现出时变特性,随不同的地质年代增强或逐渐消失,这说明古气候的变化受多种古环境的影响所致,近来提出0.1Ma周期变化不但和地球轨道偏心率有关,而且可能和星际尘埃粒子沉降速率和青藏高原的隆升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影响气候长期变化只是其中一种因素。 相似文献
17.
近期大视场CCD成像观测表明,由年轻星激发的部分赫比格-哈罗(HH)天体的尺度范围超过1pc,比过去认识的HH天体的尺度大了一个量级。目前的观测已经发现pc尺度的HH天体有数十个,表明HH天体达到pc尺度是很普遍的,这将深刻地改变人们对年轻星与其周围环境作用的认识。综述评述了pc尺度HH天体的观测性质,讨论了巨HH天体对恒星形成的重大意义及其对周围星际介质的物理和化学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金星的缓慢逆向自转与众不同,其形成机制曾吸引许多研究者的注意.从太阳引力场中行星际物质径向分布的不均匀性假设出发,推导并计算了行星际物质对类地行星自转的影响.结果表明,金星在形成初期可以具有典型的快速正向自转状态,在行星际物质作用下,自转连续变慢,在形成大约10~9 yr后,自转反向并逐渐趋向稳定;对其它类地行星计算的结果也比较合理,水星的缓慢自转也得到自然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20.
简要综述了近年来对于星际CH3OH脉泽的观测和研究成果,对CH3OH脉泽的性质从分类,生成区域及分布,辐射特性,运动状况等方面做了介绍,并阐明了理论上对其时变特性,激发机制及河外脉泽的探讨,最后对两种类型的CH3OH脉泽作了对比和讨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