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33篇 |
免费 | 266篇 |
国内免费 | 24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8篇 |
大气科学 | 356篇 |
地球物理 | 224篇 |
地质学 | 448篇 |
海洋学 | 259篇 |
天文学 | 26篇 |
综合类 | 130篇 |
自然地理 | 1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34篇 |
2022年 | 53篇 |
2021年 | 59篇 |
2020年 | 50篇 |
2019年 | 52篇 |
2018年 | 41篇 |
2017年 | 39篇 |
2016年 | 49篇 |
2015年 | 55篇 |
2014年 | 124篇 |
2013年 | 92篇 |
2012年 | 147篇 |
2011年 | 121篇 |
2010年 | 96篇 |
2009年 | 80篇 |
2008年 | 82篇 |
2007年 | 58篇 |
2006年 | 54篇 |
2005年 | 68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33篇 |
2002年 | 40篇 |
2001年 | 30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31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24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4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91.
利用ISCCP月平均云气候资料集的总云量资料, 采用趋势分析的方法, 得到1983年7月至2001年9月近20年来全球平均总云量的变化趋势, 并分析云量变化的可能原因。近20年全球增温幅度加快, 研究这期间云的变化, 对气候研究和模拟具有重要的意义。结果表明:平均大气环流决定总云量的分布;全球平均总云量的变化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逆转, 即由增加转为减少;全球平均云量呈减少的变化趋势, 2000年与1987年相比, 减少量约占平均总云量的4%;从地理位置上看, 云量的变化存在区域性差异, 热带和中纬度地区的总云量减少较多, 高纬度地区云量略有增加, 其中南极大陆云量增加较多。 相似文献
92.
海南省三亚湾和榆林湾海水中叶绿素a浓度、总细菌和大肠杆菌的丰度与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6 年8 月在海南省三亚湾和榆林湾对海水中的叶绿素a 浓度、总细菌和大肠杆菌的丰度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叶绿素a 浓度和总细菌丰度以三亚河口和榆林湾内港为最高, 离岸逐渐降低。三亚河口和榆林湾内港的叶绿素a 高浓度 (分别超过10 μg/dm 3 和5 μg/dm 3)、高的总细菌丰度(均达4×106个/cm 3) 和三亚河口高的大肠杆菌丰度(达11 000 个/dm 3) 表明其水体已呈现富营养化, 这主要是由生活污水通过三亚河对河口和内港的污染造成的。要保证三亚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应加强对三亚河、榆林内港及海滨区环境和水质的监控与管理 相似文献
93.
94.
本文对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1990年2年—1991年1月近地面辐射平衡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辐射平衡各分量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夏季辐射强度大,寒季小。大气透明度全年都很好,透明度系数大多在0.8以上,寒季的透明度系数略大于暖季。年平均总辐射强度为119.2W/m~2,10—3月的总辐射累积量约占全年辐射总量的90%。年平均反射率0.42,夏季裸地平均反射率为0.27,寒季雪面平均反射率为0.51。年平均净辐射强度为11.7W/m~2,地表相对大气而言是热源。10—3月净辐射强度为64.1W/m~2,4—9年净辐射强度为-40.6W/m~2,前者说明地表在该段时间内吸收热量,后者为损失热量。 相似文献
95.
96.
WRF模式模拟的地表短波辐射与实况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对2009年1、4、8和10月进行了约4个月的逐日(0~36小时)到达地表短波辐射模拟,将输出结果转换成逐小时太阳总辐射,并以武汉站为例,与地表实测逐小时总辐射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有较好的对应关系,4个月的日间模拟和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均通过了置信度0.01的显著性检验。(2)日间各时刻模拟值与实况相比,平均预报误差早晚小,中午大;平均绝对误差变化趋势与平均预报误差相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则一般早晚大,09—15时较小且变化幅度小,可信度高于其他时刻。(3)WRFV3模式对太阳总辐射,在各种气象条件下均有一定预报能力,尤其以晴天表现最佳。距直接使用模式输出的地表短波辐射结果作为光伏发电系统初值用于发电量预报还有一些误差,可以尝试采用误差订正等方法修订,提高数值预报结果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97.
本文聚焦于反映地下水宏量离子组分总量的溶解性总固体,应用统计描述、相关分析法、离子比例法分析了其在兴国县全境的分布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兴国县89.8%采样点的溶解性总固体含量都处于200 mg/L以内,但存在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在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变质岩类裂隙水和花岗岩类裂隙水中溶解性总固体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37、0.77、0.56和0.59。对1977—2018年两期地下水水质数据分析,兴国县地下水中溶解性总固体不论是单点极值还是均值,均呈现大幅增加的趋势,其含量增幅在24.23%~458.13%之间。在空间分布上,溶解性总固体分布与高程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高溶解性总固体的地下水普遍分布在400 m高程以下。兴国县对地下水开发的增加,改变了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加速了地下水与围岩和岩石矿物风化组分间的溶滤和离子交换,使Na+浓度减少,Ca~(2+)和Mg~(2+)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98.
根据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多年冻土区2005年6月24日~10月16日的总辐射、分光辐射和分光反照率观测资料,利用总辐射和大气层顶太阳辐射的比值——日有效透射率Teff,用聚类分析法将资料划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三类天气,分析了该地区夏、秋季节总辐射、分光辐射比例和分光反照率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夏季总辐射与大气层顶的差值和日际变化幅度最大,秋季以后这种差值和日际变化幅度减小.天空状况对分光辐射比例和地表反照率均有影响,表现为近红外辐射比例晴天比阴天大,可见光比例晴天比阴天小,各波段反照率晴天均比阴天大.反照率在夏季最低,秋季较高,反照率的日变化有依存分光辐射比例的关系,这大致可以解释地表反照率依存太阳高度角而变化的现象.无积雪地面反照率近红外波段大于可见光波段,地表有积雪时,反照率明显不同,其可见光波段反照率大于近红外波段反照率.功率谱分析表明,日有效透射率Teff存在着2~3 d的周期,它是该地区天气系统活动影响太阳辐射收入的一个反映,指示出唐古拉山地区天气系统亦有2~3 d的周期性. 相似文献
99.
格尔木辐射站是青海省唯一的太阳辐射观测一级站,地处柴达木盆地,太阳总辐射及地表反射辐射均较强.1993—2011年19 a的观测结果表明:反射辐射时总量的变化规律与总辐射时总量同步,只是量值比较小,总辐射瞬时最大值为1 596 W/m2,反射辐射瞬时最大值为383 W/m2;总辐射日总量、反射辐射日总量的年变化曲线呈不规则的正弦波曲线变化过程,两者变化趋势完全一致;总辐射日总量、反射辐射日总量的年变化、年际变化与日照时数相同,说明日照时数是太阳总辐射、反射辐射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总辐射日总量、反射辐射日总量均是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反射比是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反射比分布主要与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有关,反射比的大小取决于地面的性质和状态,地面被积雪覆盖时,各时及日反射比值明显大于晴天和土壤潮湿的时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