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1篇
  免费   369篇
  国内免费   640篇
测绘学   205篇
大气科学   101篇
地球物理   343篇
地质学   1368篇
海洋学   750篇
天文学   29篇
综合类   249篇
自然地理   605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123篇
  2022年   140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117篇
  2019年   148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187篇
  2007年   157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8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51.
对于民国时期农村经济落后的根源,学术界历来颇有争议,而其源起则来自20世纪上半叶以卜凯为代表的“技术学派”和以陈翰笙为代表的“分配学派”之争。两派根据各自不同的探讨提出民国农村经济落后根源不同的解求思路与方案。本文围绕两派在民国农村经济落后根源这一问题所给出的论点及论据进行阐述,力争还原这段时期中国农村经济问题争议的历史概貌并略加评议以期寻求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352.
总结了钨(W)在地球不同圈层、不同相以及不同集合体之间的分配行为,并据此来探讨与花岗岩有关的热液型钨矿床的某些成因机制,并将W矿化所需的较高的浓集系数归因于这一系列不均匀分配行为的累积。同时强调了W在溶液/熔体体系,尤其是富F体系中的分配行为是理解其成矿机理的关键。热液中W主要以钨酸(根)和碱性钨酸盐离子存在,后因流经理化条件(温度、盐度、p H值)骤变而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353.
为了研究厌氧微生物作用下沉积物中砷的形态转化及固液界面的分配过程对砷的环境行为与归趋的影响,通过采集锦州湾清洁沉积物进行负载砷,利用微生物培养与非生物培养实验,对比研究厌氧微生物作用下砷铁硫共还原条件下污染体系中砷的环境行为与归趋。实验结果表明在培养的42 d周期内,液相的总砷量首先砷浓度保持降低趋势,而后再次升高。在培养第3~7 d时液相的As5+迅速被还原,约26%的溶解态砷从液相移除,97%以上的As5+被还原为As3+。同时微生物作用下固相中90%以上铁氧化物矿物逐渐转化为次生的亚铁矿物,固相中结晶态铁氧化物发生明显活化,而硫酸盐还原产物硫离子综合调控体系中游离的亚铁离子和As3+。因此,厌氧微生物还原条件下,砷,铁,硫同步发生还原,硫离子调控体系中砷和铁环境行为,硫化亚铁成为亚铁矿物的主要形态,硫化砷是砷的主要归趋。  相似文献   
354.
<正>过去30多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也经历了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众多新城、新区迅速扩张,人们的生活形态、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本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迅速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建设成就,但同时在城市功能定位、生态环境、文化诉求、形态表达等方面也出现了各类问题。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生存空间、如何审视区域环境、如何理性对待未来的城市发展已经成为必须认真关注问题。  相似文献   
355.
为掌握尤溪铅锌矿区土壤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和污染现状,通过采集尤溪铅锌矿不同功能区0~20cm表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中Pb、Zn、Cd、Cu、Cr 5种重金属元素的总量及其化学形态,分析不同功能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分布特征,同时采用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法(RSP)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尤溪铅锌矿不同功能区土壤中Pb、Zn、Cd含量均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废弃冶炼区土壤Cd、Cu、Pb、Zn含量均最高,分别为标准值的14.78、1.13、3.73、1.34倍,采矿区Cr含量最高,但未超过标准限值。重金属形态结果表明,相比其他元素,Cd弱酸提取态所占比例最高,Cu可交换态比例最高,Pb、Zn、Cr以残渣态为主。RSP法评价表明,不同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表现为:Cu(1.15)Cd(0.80)Pb(0.59)Zn(0.57)Cr(0.54);不同功能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表现为:尾矿库区冶炼区废弃冶炼区采矿区。SPEF法评价表明,尤溪铅锌矿区受人为污染明显,采矿区和尾矿库区Zn污染最为严重,冶炼区和废弃冶炼区Pb污染最为严重,功能区污染顺序为:尾矿库区冶炼区废弃冶炼区采矿区。  相似文献   
356.
多源同名线要素数据局部细节差异较大,但整体形态基本上是一致的,化简算法可以删除线要素的局部细节,提取其主要形态,从而有助于匹配算法提升匹配正确率。不同化简算法的化简效果存在差异,提升匹配正确率的效果也存在差异。本文提出了利用线要素匹配来评估化简算法性能的方法。首先,阐述了动态化简带动动态匹配的方法和过程;其次,采用3种不同的化简算法进行试验,验证了所提方法提高已有匹配算法匹配正确率的有效性,以及对化简算法的普遍适用性;最后,根据加入3种化简算法的不同匹配结果,从匹配的角度对化简算法适用性进行了比较评估。  相似文献   
357.
利用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综合运用地理学、分形几何学、RS和GIS分析技术,以15个新一线城市为研究对象,对城市的时空扩展和空间格局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新一线城市建成区的高强度加速扩展主要表现为“圈层式”延伸和“跳跃式”新城区的建立;具体演变特征为:城市圆度和紧凑性水平降低,分形维数逐步增大,建成区离散程度逐渐增加,城市外部形态复杂度增大.  相似文献   
358.
中国城镇住房分配从再分配体制向市场化为主的分配体制转变,深刻地影响政府、单位和市场在住房产权管理角色上的变化。利用广州市老八区的"五普"和"六普"数据,从住房产权结构变化、住房产权选择和住房产权空间形态等角度,分析政府、单位和市场在住房供应、分配和空间配置等住房产权管理中的角色变化。广州市2000年以来的住房产权结构变化反映了单位退出住房供应角色、政府保障房供应力度不够、市场成为最主要住房供应主体等特征。住房产权选择影响因素表明家庭与单位、政府之间的组织联系逐步弱化,与市场间的社会联系日益成为主导,家庭生命周期、家庭收入等体现家庭与市场间的市场联系变量成为城镇居民住房选择的最显著影响变量。住房产权空间形态重构表明,2000-2010年间,中心城区单位提供的体制内住房比重大幅度下降,并逐步被体制外住房所替代,政府提供的体制内住房则向郊区或近郊区形成集聚,导致体制内外住房空间布局出现一定"倒置",住房来源过度市场化、住房供应主体变化和级差地租等因素是其重要形成原因。研究还显示,单位不再承担住房供应任务后,尽管政府在住房调控上起到重要作用,但未充分承担起住房供应任务,城镇居民住房来源"过度市场化"趋势。为此,政府应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并在区位上力求分散、均衡和避免郊区化,以避免加重保障房社区居民居住空间和社会空间上的双重边缘化。随着城市住房市场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城市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和政府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制订过程中,更应关注快速全球化、现代化和市场化背景下居民家庭结构、社会经济地位等体现家庭与市场间的社会联系的变量对居民住房选择偏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59.
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phala)灌丛沙堆是乌兰布和沙漠最为广泛分布的典型荒漠灌丛沙堆之一。本研究对白沙蒿灌丛的灌丛形态参数、沙堆形态参数进行了野外测定,探讨沙堆形态发育及固沙能力与白沙蒿灌丛形态的关系。结果表明:白沙蒿灌丛高度随着灌丛半径的增加而呈对数曲线增加,在灌丛较小时灌丛高度增长较快,随后渐趋于稳定,其水平方向发育速度大于垂直方向;白沙蒿灌丛沙堆半径及高度随灌丛半径和高度增加而增加,二者呈显著线性关系,沙堆水平方向发育受到灌丛冠幅的影响,沙堆垂直方向的发育水平取决于灌丛高度;随白沙蒿地上部分鲜重的增加,灌丛沙堆底面积、高度、沙堆体积和固沙效率均呈极显著线性增加(p0.01);白沙蒿灌丛越大其固积沙堆也越大,固沙率越高,不同大小灌丛白沙蒿间的固沙效率差异显著(p0.05);白沙蒿灌丛背风侧的积沙宽度(y)与积沙距离(x)显著相关(R2=0.9917),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19.654x+122.41,在距离灌丛背风面6~7倍高度的地方,积沙接近消失。  相似文献   
360.
浅地层地震剖面探测技术是一种基于声学原理连续走航式探测水下浅部地层结构与构造、沉积物特征及矿物分布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具有连续性好、分辨率高和直观性强的特点。在湖泊沉积尤其是水下沉积研究中,弥补了沉积物钻孔分析"一柱之见"的局限性,能够更加直观准确地揭示湖泊沉积层垂向和横向地层结构、构造及其空间分布。回顾浅地层地震剖面探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基于湖泊地震相解释的原理,其在湖泊水位、湖泊古地质活动、湖盆形态演变等研究中已有一定的应用,初显了浅地层地震剖面探测技术在晚更新世以来湖泊沉积研究中的独特优势。近期,与RS和GIS技术结合,实现了湖泊沉积2D和3D可视化。湖泊水浅、植物多、浮泥厚等因素影响反射波与图像质量,浅地层地震剖面探测技术在硬件设备、数据采集时的参数设置及数据后处理软件功能完善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